【编者按:可以说每个用汉字起的名字,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背景、典故和缘由。这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此,我觉得我们既感到自豪,也应该珍惜、并有义务传承下去。】
作者:王捧柱
(一)出身和名字
我的老家是山西农村一个叫孔南庄的小山村。我从出生到上高中、大学之前都生活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所以尽管现在父母都已去世、我们兄弟姊妹四人也没有人住在老家,但对家乡的回忆和牵挂一直没有间断,反而随着年龄越大越是更加思念。更重要的是老家也是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没见面的祖辈们永远安息的地方。
我64年出生,排行老三,哥哥、姐姐和妹妹各一个。我本来是老五,因为我父母还有过另外两个孩子,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哥哥和姐姐,只是他俩在出生后不久就不幸夭折了。那时农村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差,婴幼儿生病夭折的不少。他们的名字、出生日期都没有记录,更不用说照片影像了。这些现在看来都是非常不可想像的。我能记得的是母亲生前讲起这些事时伤心和无奈的表情,她说其中一个孩子都两个月大了,生病后也没有能救过来。
也因此, 我出生后我爷爷奶奶和父母对我更加呵护。不知是听了哪位高人的指点或哪里传来的习俗,在我出生后第三天,由我爷爷抱着我,在我家门口的一颗大槐树的树桩上碰了三下我的头,为我祈祷命长福大。因为有这个仪式,家人就想给我起名“碰柱”,但我的哥哥名字的第一个字是“捧”,就把我叫成了“捧柱”。这和我在家谱上的“正式的”官名是不一样的,我们那一辈是“元”字开头,所以我在家谱上的是另外一个元字开头的名字。传统上官名更正式,比如我父亲的印章和身份证上就是用的官名。但我上学、尤其报考大学都是用的“小名”王捧柱,所以上世纪80年度初我国实行的身份证时,以及后来办的护照等也就只能用王捧柱这个名字。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名字既土里土气又古里古怪的,没有“建国、为民”那样高大上。但身份证实施后改名字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并且我“三尺微民、一介书生”(引自《藤王阁序》),名字土气也就只能接受罢了。
(二)名字的趣事和人生感悟
1981年去江苏徐州上中国矿大后,名字给我平淡的大学生活来带来了一些小插曲。矿大老师和同学中南方人不少,可能是因为在南方“捧”“柱”这两个字很少用于名字,于是有的人就富有联想般把我的名字叫成或写成王棒(音Bang)柱,把我整个木质化了。我们系里负责学籍管理的彭老师更是把我叫成了Huang Bang Shu, 还说“你这个名字有意思”。彭老师和蔼热情、平易近人,她是矿大老校长彭世济先生的夫人,两人都是浙江人、也都是老浙大的毕业生,可见当时我国南方普通话推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相反,北方人不怎么会读错,我的几位从北方来的老师:马老师、毛老师一家,王老师、许老师一家和实验室张老师家的6个孩子都叫我捧柱哥哥,从来就没错过。
我个子矮,身体也不壮实,小时候属于被欺负的一类。但我比较勤快,天赋也不算差,学习成绩比较好,后来还考上了大学,所以在家里很受家人的宠爱。直到我上大学我母亲还是叫我老家口语里的“捧”、“捧孩”、“捧猫”,甚至山西家长经常叫男孩子的“狗蛋”。有趣的是,英语发音中没有“zh”,来英国后发现他们叫我的名字拼音“Pengzhu”很吃力,于是有些不正式、短暂接触的场合,比如去卖房的人家看房子等,就告诉中介说我的名字是“Peng”, 也因此我们街坊邻居也就管我叫“Peng”。巧合地呼应了我母亲叫过我的“捧”。
与这个捧Peng字有关,还有一个小的故事。2018年我再次回母校和几位老师一起看望我们教研室和专业的创始人,德高望重的恩师倪先生。先生的女儿也在场,可能看我远道而来,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她就说:我爸可喜欢你了,你离开教研室去了北京后,他就给我们孩子取了小名叫“朋朋”。我一时很不好意思,不知说什么好。倪先生的学生中方方面面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比如我矿大和剑桥双重师兄王爱国就是我遥不可及的榜样,他是人工关节材料方面国内外知名的专家。
我天性和善再加家里娇惯,性格中缺少担当和争斗精神,老实巴交也没有心计。有过或大或小吃亏和上当受骗的事。即使在靠专业技能吃饭的职场的竞争中也屡屡落败,官场、商界自然是望而却步。所以比较适合方方面面关系相对简单的国外单位或者学校。这可能是在我国内时没出校门,出国后至今一直旅居异国他乡、从事研发技术工作的个人层面上的主要原因。但大半辈子了,回过头总体看来,无论国内、国外,生活中、工作上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照远远大于那些亏失,所以感恩还来不及,自然就不纠结别的了。
(三)名字高攀名作
我一直想我这样土里土气、有些怪癖的名字,甚至这两个单独的字“捧”和“柱”和名人名作不会有什么联系吧。但微信和人工智能帮助我发现了与我的名字有勉强而微弱的关联的两个例外。前段微信短视频刷屏时,系统推送了一个介绍《藤王阁序》的视频。由一位从加拿大UBC回去的海归制作,这位是珠宝专业人士,但旅游博主也做得很好、并且挑战现场背诵《藤王阁序》成功,可谓多才多艺。我听《藤王阁序》时似乎听到有“捧”和“柱”两个字,于是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确实有。接着又借助人工智能找到另外一篇。
第一例《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山西人)王勃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篇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骈文之冠、千古第一骈文。比如一篇七百多字,就原创了至少38个汉语成语。摘录有关片段: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解释翻译:地势极端、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辰星斗遥远。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解释翻译:明日返乡拜见家父,一定学习孔鲤,毕恭毕敬聆听教诲;今天举起双袖作揖阎公,承蒙款待,在下心喜如登龙门。
第二例《哀江南赋》:《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赋作。此赋主要是伤悼南朝梁的灭亡和哀叹自己个人身世。《哀江南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被誉为“史诗性赋”。其中有一句: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解释翻译:我胸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义之徒所欺;我幻想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之景,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
觉得不好意思仅仅从电脑上照抄,就找到搬家后一直失踪的文房四宝,把这句描摹下来,表达对两位先辈大师的敬佩。毛笔书法只是小学练过很短时间,后来就没碰过。况且出国20多年了,所学基本归零了。摆开摊子,拍个照,有证据表明态度好也就可以了吧。
汉语文字,更不要说古代诗词赋等文学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每个用汉字起的名字,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背景、典故和缘由。对此,我觉得我们既感到自豪,也应该珍惜、并有义务传承下去。西方人的名字比如英语名字就只是个名字而已,即使个别像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给孩子们起了稍微不寻常的名字(如借用地名), 也很简单明了。我有时在办公室给同事讲解我的名字,他们或多或少的羡慕,能看出来是真实的而不是假装的。我有你没有,就是优越感和自信心。在中外交流竞争如商业谈判和外交博弈中可以是我们的优势,应该大大方方地利用。风险低、成本没有,何乐而不为?在国外呆久了,这种感觉更明显。
(四)春节的思念和祝福
我老家过春节流程中有一个环节叫“接祖宗”。意思就是邀请已经去世的前辈回家过年。我那时就遵照父亲的嘱咐,在腊月三十(有时廿九)下午,朝去我家墓地的路上走上一段、走出村,跪下磕一个头、烧一份纸,然后说,老人家们跟我回家过年吧。回到家,家里人早早把门打开,小辈们一起磕头、烧纸、放炮,就算一家几代人又团聚了、正式开始过年了。年后正月里还要送走祖宗,流程才结束。感觉比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更实在,因为落实到了行动上。
我离开老家后再也没有承担过这个角色。今年在这异国他乡也只能借助万物皆可联的网络,发此短文一篇,缅怀九泉之下的父母、长辈和几位老师。
2024甲辰年是我特殊的本命年,也以这篇短文勉励正在走向花甲之年的自己。
并顺祝所有人龙年幸福健康!
【1】解释翻译参照网络资料并借助人工智能整理获得。
【作者简介】王捧柱,1997-2005在剑桥大学材料系学习和工作。现在在工业界从事研发工作,兼任国际绳索研究会(OIPEEC)编辑。在《剑河风》发表过 “趣谈剑桥大学材料系四位各具特色的院士”,(2024)“我对斯蒂芬 霍金教授的片段回忆”(2018)和“说说英国专利申请那些事”(2019)等短文。
来自作者:
趣谈剑桥大学材 料系四位各具特色的院士
王捧柱:说说英国专利申请那些事儿
我对斯蒂芬·霍金教授的片断回忆
一条短信,让我们高兴了三天
推荐阅读
探访英国巴特勒私人博物馆——全球最具份量的17世纪中国瓷器珍藏
本期编辑:若语 图片:作者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