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om Podmore on 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是“戏说英国”征稿活动的应征稿件。
英国处处有园艺。环顾四周,街边的花坛,远处的公园,总是一片五彩斑斓;抬眼望去,房子每一层的窗沿下竟然也都开满了花。这里似乎并没有某一种花来作为某个季节的主色调,到处都是百花争妍:多变的倒挂金钟,文艺的野棉花,优雅的鸢尾花,清新的醉蝶花……来到这里,仿佛与小时候的记忆重合——那时妈妈买来了她童年最爱的动画片《花仙子》的光碟,每天睡前播放一集。作为一枚标准的好奇宝宝,我忙不迭地用识花软件与每一位花仙子打招呼。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感叹:这里的人为什么如此热爱植物呢?
来自作者
大概是2014年的时候,我初来伦敦,看到这花团锦簇的景象,便带着疑问打开了地图,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不是迪士尼,也不是任何其他游乐园,而是一个叫做邱园(Kew Garden)的地方。当时的七彩渐变绣球花环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就是和花店迥然不同的玫瑰花了。穿行在巨杉的树梢之间,只有孩童敢在颤颤巍巍的铁架上蹦跳自如。然而,在我来之前,从未听过任何关于这个公园的介绍。
后来到英国读研时,就专门赶在花期或者有主题花展的时候来参观。
头一回,是赶“黑五”的时候来看圣诞灯展,一次与危险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时其他同伴在牛津街,我和别的同学约好,提前离开去了邱园。上了公交,邻座亚裔和我聊天,知道我的目的地,立马瞪大了眼睛。是啊,这么晚去这么远的地方。在邱园旁边的花园咖啡厅等候时,我在朋友圈知道了在那不久后,牛津街出现了一场混乱。据说是“虚惊一场”:一个人在街上喊“run”,然后所有人开始乱跑。在场的人当时都以为自己要没命了,只会认为那是一场劫难。这就是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每一天都在担心的事。
之后的事更是尴尬,我未曾料到,“槲寄生”的名字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前我以为,圣诞节相当于我们过年,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邱园也在这个节日充分展示它的特长:现场布置了很多倒挂花束的圆环。一开始,我以为他们在晾晒干花(就像国内某些花艺茶餐厅一样),这个地方是供游客拍照的。后来发觉异样:这氛围怎么如此花前月下,和我以前从影视资料里了解的不太一样呢?于是,每当预见些什么,我总是仓皇逃跑,也没有跟随行的同学多解释。国内的一些节日,比如本应乞巧的“七夕”,都变成了“情人节”,难道圣诞节也在国外变成情人节了?其实并不是的。圣诞节有槲寄生下接吻的习俗,我也是在之后通过动漫《魔法使的新娘》才有所了解。
在门口检票时遇上了一位会讲中文的美国人,他在这里短期实习,正好拿我来练中文。我很羡慕他,能有在邱园工作的机会。他充满厌烦地说,那是因为我没有经历洒扫庭除、修剪枝条的时候。
来自作者
初春的兰花展,我一个人去参加了。本以为不会有超过国内的地方,毕竟咱们爱了兰花几千年。但没想到在现代植物学严格分类的体系下,也能种出衣袂飘飘的白色兰花。在氤氲的温室蒸汽中,它们仿佛深潭中复生的小龙女。那天赶上主题为“种子银行”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毕业于清迈大学的博士生,她是英国本土人。她讲了不同种子的保存方法,尤其是关于生长在热带很容易腐败的种子。以及外观很相似但DNA完全不同的植物。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这些知识,即便我目前的工作履历看不出一点和植物学的交集。但是内心中,确实充满了对这个女生的羡慕:她为了热爱的专业,不远万里去了一所在世界排名并不具有优势的学校,学的科目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也是没有前途的……但这并不妨碍她坚持自己的内心,并且最终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四月的时候,我带了两个女生来看杜鹃展。正好有工作人员在做讲解,他们非常专业,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大学中听讲座一样。绚烂的色彩瞬间把人拉进了水彩画里。其中有一位本地女人也对我很感兴趣,问我是否是学planting的。那天我穿了一身深蓝色碎花布连衣裙,楼下的华人超市老板说这衣服很像他回忆中的“布拉吉”。我猜是这身衣服吸引了同样爱花之人,于是和她聊了起来。她认为紫藤是来自日本的,我说不是的,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很多植物。她又说,那么中国有黄色的藤萝吗?我确实没有在国内见过黄色的藤萝,也确实在日本的旅游广告看到过更多颜色的藤花,但这也不能说明藤萝就是日本原产的呀。之后我问她,邱园如此包罗万象,我来过几次都没有看到牡丹花,这里是否有呢?于是,她带我们到一处偏僻的花坛,里面开着一些单瓣的品种。随行的同学坚称:“这绝对不是牡丹!” 我当时对于牡丹的品种不是很有研究,不过也有Peony芍药,Peony tree才指牡丹的说法。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直到2023年初,在微博抽中了《植物猎人的收藏》一书,才了解到这个园子的植物故事。这园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乃至整个英国的绚烂多姿,都是植物猎人们的功劳。有些花卉的采集未必是在原产地,只是恰巧植物猎人从那里把它带回来,种在这里而已。
记得杜鹃展的时候,修缮多年的玻璃宫殿重见天日。记得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它就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我们当时约定五年后再来此地重聚,今年是第六年的尾声了。
Photo by Max Letek on Unsplash
【作者介绍】邹宛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会计金融硕士,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南开大学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发表30余首诗词于《诗词月刊》《诗词报》等期刊,著有《棠湖埙谱译注》。
推荐阅读
探访英国巴特勒私人博物馆——全球最具份量的17世纪中国瓷器珍藏
本期编辑:折岸 图片:来自作者及Unsplash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