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英国】​三明治的滋味

文摘   文化   2023-12-29 02:45   英国  
Photo by Seriously Low Carb on 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是“戏说英国”征稿活动的应征稿件。

“戏说英国”是母爱桥慈善会与剑河风中文杂志社联袂举办的征稿活动,旨在活跃在英华人的文学生态氛围,用华人视角记录英伦三岛的有趣片段,并与各地华人以文会友,分享交流。征稿截止日为2023年11月30日,佳作将入选实体书出版。

详情请点击:“戏说英国”征稿启事

三明治的滋味

作者:折岸

在我刚来英国的头一两年,三明治是我觉得全天下最难以下咽的食物。三明治三个字,只换来我的三个字:不好吃。令初来乍到的我费解的是,两片干巴巴的面包,夹上一些半生不熟、缺滋少味的肉片奶酪生菜,可怜兮兮的份量,就敢明码标价好几个沉甸甸的英镑,成排地摆在货架上卖。那可是英镑对人民币一比十二的时代。同样的价格,在国内,还不早就换来热气腾腾有汤有菜的一顿好饭。
早在出国之前,我就读到过这种“英式肉夹馍”的来历。十八世纪中叶,据闻第四代三明治伯爵嗜赌,无暇离席用膳,便在赌桌上用面包夹肉,潦草一顿了事。虽不可考,倒是符合大家对英式食物的刻板印象——能吃就行,味道管他作甚。
行,暂且不管味道,为什么还不管饱?时至今日,见到人高马大的英国人,在午餐时间细嚼慢咽一小块三明治,我依然惊诧。有不少英国友人都给了我一样的解释,怕中午吃得太饱,下午会犯困。确实,在英国的办公室,有午休,但却没有午觉一说。多数岗位讲究定点下班,不少人宁可午休期间一手三明治一手敲键盘赶工,也不愿五点之后逗留办公室。
可求学期间的我,是最需要卡路里的。高中女校食堂翻来覆去就那些花样,总不可能天天吃冰凉的沙拉,或是皮夹克土豆(jacket potato)伴茄汁豆。于是,我开始探索三明治的世界。
穷学生的思维很简单:性价比。我要用同样的钱,换取更多的能量。所以,一开始,培根、生菜和番茄三明治稳稳占据头号宝座。这货的全名有种端着的英式范儿,叫做Classic BLT——仿佛三明治像文坛一样,得在经典名著与普通作品之间拼出个高下。按照同样的思维,芝士洋葱三明治与虾仁蛋黄酱的性价比也不赖。轮到芝士火腿和鸡蛋水芹这两款,吃了总觉得半饱,未能讨得我的欢心。而金枪鱼甜玉米,别看这名字用中文写出来怪欢快,它的腥味令我唯避之而不及。
我与三明治的关系的转折点,来自一款素食版三明治“庄稼汉”(Ploughman)。起初,它没有走入我的视野。原因说来惭愧,单纯是因为我早些时候不认识这个词。其他三明治的命名都是所见即所得,这一款则拥有芳名。随着在英国多住了一些年月,我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系统,每一天都萌发出更多精力,学会更多用来解密周遭的单词,去探索表面之下的细节。于是,我终于在某一天,看见了这款三明治的存在。
一读介绍,切达奶酪、腌菜、番茄和生菜,配上芥末和酸辣酱的味道。没有抱太大期望,然而一口咬下去,芥末的辛辣,腌菜的酸咸,配上切达奶酪绵软甘甜的味道,唤醒了味蕾。原来,三明治是可以有滋味的!

Photo by Sara Cervera on Unsplash
三明治在英国国民生活的份量之重,重到了日常用语中经常借用三明治来打比喻。求学生涯结束,又过了几年,我在伦敦的职场立稳脚跟。每年考评,要接受各级同事的反馈,也需要给其他同事提供反馈。指导我的前辈提示,一份反馈得长成“三明治”的样貌,才容易被人接纳——开头和结尾都应是积极的认可、鼓励或是建设性意见,需要指出的问题摆在中间。曾听到英国同事对这种套路的吐槽:“直接给我中间的‘馅儿’就得了!” 不过,大多时候,这都会是很稳妥的一种沟通方法。一个人若在英国职场里讲话过于直冲主题,大家笑谈中会揶揄说那太美国,或是“瓷器店里的公牛”(bull in a china shop)。
这种思维对于英国人而言可能是手到擒来,但我还是好生把自己刻意培训了一下的。有段时间,我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兼任业务开拓经理,每天像只八爪鱼,对外得回复邮件、微信、电话,对内得协调、翻译、分配,本职工作还得保证交付。以往是每一英镑都恨不得转换成有效热量,如今是每一分钟都想产出有效工作。与我打配合战的是一位大我几岁的英国上司。他中文流利,且中文名是随他中国太太的姓,不可不谓进步人士。我几乎把他当同胞看待,直当文化屏障不存在。工作上熟稔之后,楼道拐角偶尔撞上,忙碌的我时常抓住几分几秒的工夫,直奔主题与他讨论工作。很快,我发现了一点。无论我多么急冲冲地聊工作,他永远是铁打不动地问我:“How are you?” 而道别之前,他也会问问周末计划,或是添上几句工作之外的闲谈。
我心想,这题我知道。这些都只是例行公事的打招呼,只要回“我很好”或是大致礼貌作答即可。若是真的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倾吐生活和周末计划,可能反而会给对方带来困扰。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既然都这么熟了,又有堆成山的工作要处理,为什么不能掐头去尾,岂不是更高效吗。
还记得那一刻,我这位前上司的脸色一正,对我一字一句地说:“这些问候,非常重要。”
这句话以不紧不慢的速度在我心里发酵,一如英国街景极其缓慢的变化。时隔多年,我终于还是在三明治这一日常物品中,体会出这样的沟通方式。一头一尾的闲谈铺垫,看似淡而无奇,却为言行带来不慌不张、质朴稳当的节奏。渐渐更能理解,为何英国从食物、商品包装设计到衣着打扮,总体趋向和推崇平实。正是如此的英国,才会在二战来临时,对公众说出“Keep calm and carry on”。
这几年来,我意外地发现,或许是因为味蕾长年来习惯了淡然的口味,我竟然觉得三明治好吃了。我开始喜欢上食材原本的味道,像是新鲜全麦面包的质感,生菜与番茄片的干净清凉,简单用盐和胡椒调味的牛肉片。我还寻到了除了“庄稼汉”以外拥有芳名的三明治,比如“加冕鸡”(Coronation Chicken),1953年为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而创作。三明治也在与时俱进,二十年前不存在的牛油果款式,如今随处可见。
今年六月回国差旅,连着吃了两周的丰盛大餐,临回英国,突然想尝尝最最清爽简单的三明治换换胃口。在初夏的上海闹市区,晴空之下寻寻觅觅,只找到了蛋黄酱厚实的款式。无妨,回想三百年前第四代三明治伯爵——有的吃就行。何况,这可是要比金枪鱼甜玉米那一款好吃呢。


Photo by Hans Vivek on Unsplash

【作者介绍】折岸,特许税务师,任英国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著有描写当代在英华人的长篇小说《浮灯流水》

推荐阅读

《浮灯流水》全书目录

宁一中:城市之夜(外四首)

【戏说英国】园艺之国

【戏说英国】一个老套的英国

【戏说英国】追忆托笔先生

何铁生:利物浦诗稿 (组诗)

宁一中:树对树撑的诉说 (外五首)

【戏说英国】香香嘴在伦敦

【戏说英国】在伦敦,要看戏

【戏说英国】在公园里种花和之后的一点点思考

【戏说英国】在英国当农民

英国传统美食:星期天烤肉

探访英国巴特勒私人博物馆——全球最具份量的17世纪中国瓷器珍藏

【戏说英国】观 鸟


本期编辑:折岸     图片:Unsplash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
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

《剑河风》是一个公益性文学社团。本着对文字的喜爱, 编辑部所有成员由志愿者组成, 在业余时间进行编辑工作。《剑河风》目前以微信公号为主,无法提供稿费。您的投稿如一月内没有回复, 敬请自行处理。在《剑河风》平台发布的作品, 并不代表《剑河风》编辑部的观点。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剑河风
《剑河风》于2000年酝酿, 2001年1月创刊。 剑桥永远充满魔力。让我们重拾记忆, 记录剑桥人和剑桥事,感悟剑桥文化。《剑河风》-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