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英国】在伦敦,要看戏

文摘   其他   2023-12-20 00:02   英国  

Photo by Hulki Okan Tabak on 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是“戏说英国”征稿活动的应征稿件。
“戏说英国”是母爱桥慈善会与剑河风中文杂志社联袂举办的征稿活动,旨在活跃在英华人的文学生态氛围,用华人视角记录英伦三岛的有趣片段,并与各地华人以文会友,分享交流。征稿截止日为2023年11月30日,佳作将入选实体书出版。

详情请点击:“戏说英国”征稿启事

在伦敦,要看戏

作者:丁宣  

我鼓掌。我微笑。我沉思。我致敬。 

在伦敦,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看戏。话剧,音乐剧,舞台表演,现场说唱。我安坐在上百年的剧院里,入戏出戏,乐此不疲。 

儿子的英国求学,成全了我每次到英国来看儿子而旅居伦敦一段时间的最大乐趣 —— 看戏。伦敦的戏剧,只要是有声望的演员、有话题的剧创团队,我几乎无一错过。有时候自己没有先了解直接凭感觉买票,结果看得惺惺戚戚,更加不亦乐乎。报纸杂志的艺术版介绍当然每期必读;更早早就是剧院戏票网站的会员;邮箱里时时会有新戏介绍、剧目探讨的文宣。可见,爱是真爱。 

英国戏剧历史悠久又不断发展创新。从中古演绎圣经故事,到莎士比亚的人性刻画,英式戏剧一直随着历史进程也在其形式、场所、社会价值方面和所处时代的硬件软件一起变迁。戏剧科目专业论述无需我多言。我只是个观众,看客,好戏的人。好爱在伦敦,看不完的戏。 

记得是个冬夜。疫情前。儿子在寄宿学校,我自己留守伦敦闲夜看戏。散场后,意犹未尽的我裹在大衣里走回家。靴子踏在伦敦西区老巷的石子路上,黄色路灯光束里绒毛一般的细雨,赶着回家的轻盈脚步声,还萦绕在脑海的歌声,那种出戏又入世,让我忽然梦幻般难以置信。这人生,也如戏般精巧安排吗?多少年前的我,跟着爱好西方文学的爷爷奶奶生活,那么多英伦小说故事听过读过,居然就一路走来了,真的走来了,走进厚厚红色丝绒衬着金色木雕的伦敦剧院,有笑声,有对话,有思考,有解脱。太好了,英伦有戏剧。

伦敦的戏剧是一出剧长驻一家剧院。舞台背景、演职人员在这个剧院留存、工作很长时间。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都有(今年我家附近一个剧院在强调他们的罪案悬疑剧The Mousetrap迎来第70个演出年头)。同样一出剧,几乎一周六天每天上演,有时甚至下午晚上两场。各个剧院门口永远灯火通明,永远人潮涌动。伦敦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出租车司机资格有个必考题目是熟记各个剧目的剧院。你坐出租车去看戏,只需要告诉司机剧名,他就能把你送到。不信,你试试。

我在伦敦大概看过几十出戏了吧。话剧、歌剧、舞剧、甚至默剧,悲剧喜剧悬疑剧实验剧……从未,从未见过稀稀拉拉的观众席。我坐在挤挤挨挨的精致老旧排椅上想:看戏真是英国人的生活重要部分,也是非英国人绝对值得来感受的英伦文化部分。也正是源源不断的观众,更激励着剧作者、布景艺术家、演员们不间断的创作热情和才华吧。 

世界很多有名的影视剧演员,都以曾经在伦敦演出过话剧、音乐剧为荣,认为是沉淀自己、磨练演技、接触观众最直观反馈的机会。我看过不少名气和修养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的英国演员,真实活跃在前方舞台上,极尽所能,全心投入,非常让人尊重。我环顾四周,也承认演创人员的竭心尽力,也是对满场花钱买票、从不冷场的观众的尊重吧。

英国看戏不便宜的哦。好戏新戏名角,票价按座位标准从几十到几百英镑。演得久或是小众的戏,也不会少于两位数的票价。这也让我常常感慨,如果真要衣冠取人,你不会觉得这票价对谁都是小数目。可是你看他们的尽兴和专注,你就知道他多享受这参与的价值。好像我们一位司机,每次咖啡小吃都尽量简化自己需求的威尔士好男人,铁塔一般的身型、奶油一般的善心。太太每次来伦敦和他过周末,两人必有看戏的安排。每次看他笑逐颜开地说 “我和太太上剧院呀” ,我都被传染地开心起来,深以为乐。 

有时候也会看到自己一个人去看戏的观众。偶尔我也是。理想中好像晚上去剧院,应该是个娱乐项目,当然有亲朋好友爱人伴侣为上佳,但如果纯为欣赏演出、感受故事,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乐趣。不用照顾互相行动,不用交代自己心情,心无旁骛,专注台上,自在大焉。 


Photo by Thomas Charters on Unsplash

2020年、2021年全球突然按下暂停键。公开演出、剧院场所,当然最早被禁。所有现场戏剧演职人员事业全停。非常悲哀。那两年在伦敦冷清的街口,偶尔会听到非常动听的歌声,会看到非常专业的演奏…… 那么多没有演出的艺术家,不在剧院里了,但他们总能让被冻住的世界里有一点点流动的暖意。 

2022年伦敦宣布疫情管控结束,演出也慢慢恢复了。记得我欢天喜地挑了个当时的新戏去庆祝自己作为观众的返场。那是一出全由女演员担纲的喜剧,“ Pride & Prejustic ( Sort Of ) ”。小众戏。剧情、演技、创意当然我非常喜欢。当最后全场起立为谢幕演员鼓掌时,我真是忍不住地流泪了。不是单因为这出戏,是太开心又有艺术家们站在熠熠生辉的舞台上,和观众们互致敬意了!

写这篇文字的现在正是伦敦的冬天,下午四五点已经够黑够冷,真是把人往室内赶。想着这天气绝对成就了英国的文学、戏剧。壁炉前的阅读是独乐,剧场里的欣赏是众乐。众乐乐吧。 

【作者介绍】丁宣,东西方之间往返,旅居海外,钟爱人文艺术。

推荐阅读

【戏说英国】在公园里种花和之后的一点点思考

【戏说英国】在英国当农民

英国传统美食:星期天烤肉

探访英国巴特勒私人博物馆——全球最具份量的17世纪中国瓷器珍藏

【戏说英国】观 鸟

【戏说英国】爱跑步的英国先生被禁止跟中国朋友赛跑

真实认知英国人,要看看他们为了晒太阳有多拼

【戏说英国】爱丁堡二三趣事

【戏说英国】在伦敦开画廊的二三事

【戏说英国】两个乞丐

【戏说英国】最美的爱情,会不会是这个样子?

【戏说英国】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戏说英国】偶遇古董购藏界泰斗埃斯卡纳齐


本期编辑:折岸     图片:Unsplash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
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

《剑河风》是一个公益性文学社团。本着对文字的喜爱, 编辑部所有成员由志愿者组成, 在业余时间进行编辑工作。《剑河风》目前以微信公号为主,无法提供稿费。您的投稿如一月内没有回复, 敬请自行处理。在《剑河风》平台发布的作品, 并不代表《剑河风》编辑部的观点。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剑河风
《剑河风》于2000年酝酿, 2001年1月创刊。 剑桥永远充满魔力。让我们重拾记忆, 记录剑桥人和剑桥事,感悟剑桥文化。《剑河风》-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