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香墨韵品茶联(三)

美食   2024-11-15 16:59   北京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起与古代文人墨客对饮茶的钟爱不无关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追求。


茶联是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被广泛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居、茶亭、茶人之家等场合,以及茶艺、雅集等活动。茶联内容广泛,含义深刻,雅俗共赏,既传播了茶文化,又给人以无限遐想,烘托气氛,增添了品茗情趣。


一壶好茶,一盏香茗,一幅妙联,清雅之美尽在不言中。



当代作家林清玄说,“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人与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连。


茶叶的淡雅、宁静、飘逸,与佛家、道家的“心境相依”“清静无为”、儒家的“清心寡欲”精神相契合,即“禅茶一味”。在寺院中听禅,在听禅中品茶,在品茶中修行,从中悟出不少人生哲理,这正是茶道的精妙所在。


茶以载道,得自在心。禅茶一味,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唐宋以来,文人雅士钟情于茶艺,醉心于茶道,修心于茶禅,创作出许多禅意盎然的茶联,读来使人心境恬淡。



一饮涤昏寐

复饮清我神


唐代高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后人凝练成一副茶联:“一饮涤昏寐,复饮清我神。”


  皎然认为,品茶不仅能涤昏和清神,而且能修道和养性,使思想升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皎然的茶道集儒释道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这也构成了我国茶道的重要内涵。




识妙聆细泉

悟深涤清茗


皎然与茶圣陆羽交往莫逆,深谙茶道,留下大量茶诗,当然歌咏僧人品茶的内容占了大部分。皎然的茶诗有一部分是将禅与茶的结合作了理论性的表述。例如在《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中,有“识妙聆细泉,悟深涤清茗”的一句,后人将其书为对联,挂于茶室,以明心性。


  一盏香茗蕴藏着禅机、禅理、禅的妙谛。闭目醉闻,心中无碍;慢酌细饮,如入无我境界。把手中的香茗慢慢品透,品出茶与水的机遇,由此禅茶一味,自是岁月知味。



茗啜绿净花

经诵清柔音


此联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送玄亮师》:“兰泉涤我襟,杉月栖我心。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


  寺院僧人往往在庙宇附近种植一些茶树,自发采摘,用以献佛、施茶、饮用等。孟郊喜与高僧交往,常去佛寺品茗参禅,留有很多禅诗。此诗以习禅为背景,两句一层,一层一转,相互照应,由修性、诵经转写送行,别有情趣。



“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描写了一种清淡雅致的生活,更显示出孟郊与僧人习禅缮性超逸的精神。“茗”指晚采的茶叶,“啜”是饮的意思,诗人有意将“茗”“经”前置,似乎突出他们超乎凡俗的生活方式。“绿净花”“清柔音”,照应“兰泉”“杉月”,因用清洌的泉水泡茶,所以茶色绿净;因心如明月、淡远清幽,故诵经之声轻柔和婉。在这里,诗人用极简的笔墨描写了他与玄亮大师分别时的恬淡心境,揭示了悟禅之人特殊的离别心态。



尘虑一时净

清风两腋生


唐代茶仙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后人将其概括为“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古人将茶看作是可洗世尘之烦的清净之物,而饮茶可以使人清心静性、轻身欲仙。清代袁枚曾说:“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人们常常以酒助兴、浇愁,而以茶清心醒神。由此可见,古代的文人雅士、出家僧人之所以嗜茶,盖因其具有令人神思驰往、去烦驱困、有助修行,从而达到脱尘至悟的境地之功效。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此联出自北宋苏轼的《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里引用了魏文帝曹丕和茶仙卢仝的典故。曹丕曾经写诗说:“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说的是魏文帝游西山,得仙童丸药,服后身生羽翼。古人想炼丹成仙,东坡先生却用反问的语气说,服什么丹药啊,只要有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七碗茶”境界,人生何时何地不可到至妙的仙境?正所谓茶中有道,茶中有境,茶中有大智慧。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苏轼写的一首著名茶词,全词为:“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后,酒醒因思乡而叹息。还是看开些吧,与其对着旧友思念故乡,倒不如点上新火烹煮一壶新茶,作诗饮酒都好,不要辜负大好春光啊。



  该词最有名的一句当属“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被千古传诵。后人以此为联,提醒自己放宽心胸、看淡人生。


  善于自我调适的人,不会过得太差。因为他们都和苏轼一样,知晓茶如同人生,有苦味,而苦中却有回甘。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此联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该词写于宋室南渡、去国怀乡之时。又是一个凄凉的深秋,寒日锁窗,梧桐打上夜来霜。醉酒后,更加喜欢团茶的苦味,梦中醒来,更适宜焚上龙涎香。秋天眼看就快过去了,白昼依然漫长,如同东汉王仲宣怀念远乡一样更显凄凉。凄凉之情无尽头,不如随手点茶分茶沉醉其间,或者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酒其实并不能解愁,而一盏清茶,却可以使人变得平静,那唇齿间的苦涩与清香,恰似人生过往种种。


  人生难免有凄凉,有苦涩,而要去做的,就是咽下苦涩,留住香气。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六安山僧茶叶馆写的一副对联,十分精确地道出文人与僧人评水斗茶的嗜好。



  斗茶是一种评比茶品质和冲点技艺的活动,可以斗茶品、斗技艺、斗茶令、斗茶百戏,同时也会评估茶器、茶席以及水的好坏等。水与茶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提升人的心境与文化修养。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名士高僧都善于评水和斗茶,通过对水与茶的品质、口感、色、香、味等细节的爱好和对比,既享受到乐趣,也沉淀了内心。



一壶茗茶品禅味

半榻茶烟养性灵

茶道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在一杯茶里体会人生百态,感悟世间冷暖。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让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能够从容淡定、心无旁骛。品茶不单纯是一种生活享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



融通三教儒释道

汇聚一壶色味香


此联中虽无“茶”字,但茶又无处不在,很好地表现了茶与禅的不解之缘。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此为回文联,倒过来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茶能提神醒脑,可使人心清如镜、不染纤尘。此联还蕴含着洁身自处、清廉待人之意,表现出浓郁的清、廉、静、和的茶禅味道。



“茶品可清心”可简略读成“可清心也”。这4个字看似简单,却深含至理,常被紫砂壶艺人刻在壶盖之上,无论壶盖如何旋转,这4个字都可以成句:心也可清、清心也可、可清心也、也可清心。每一句话看似相似,却有着不同的意境。与其说这是汉字的奇妙,何尝不是在说一杯茶水的神奇。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15日06版

责编:王宁、赵钰

排版:赵钰

图片:摄图网

审核:欧阳美华

终审:龙颖

监制:邹海华





往期推荐

1

【打卡吧!吃货!】八仙 ?八鲜 ?遥遥领先(上)

2

【打卡吧!吃货!】八仙 ?八鲜 ?遥遥领先(下)

3

《围炉茶话》开栏寄语

4

围炉茶话 | 去前门,来一碗“老二分”的大碗茶








在看






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中国食品报》创刊于1984年,作为中国食品行业专业的经济类日报,《中国食品报》为食业人士护航指向。行业趋势解读、政策导向解读、权威新闻报道、食品市场动态、食品舆论监督.....关注食品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食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