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所以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漫漫冬日里,因阴阳流转,于是有了一份慰藉和期许。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阳气之萌并不如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是偷偷地悄然萌动,所以被描述为“潜萌”。因为“阳气”开始逐渐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
其实,冬至节气不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尽管日照开始增加,但地表吸收的热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热量,直到小寒或大寒时节,当收支达到平衡之后,气温才能走出低谷。
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人最好别折腾,“安身静体”,有人更是“以至日闭关”。“君子安身静体”,连各级官员也都歇息了,“冬至前后,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各种“工程”也都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做“凿地穿井”之类的事,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
似乎冬至时节,人们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自古以来,冬至是一个“大”节气,以隆重程度而言,是“冬至大如年”。说到“冬至大如年”,就不能不说到北京的天坛。因为明清时期“国家级”的祈天活动均在此举办。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便是在冬至日。冬至祭天,这也是众多朝代最重要的与节气相关的“官俗”。
天坛祈年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大祈殿”,之所以称为“大祈”,是因为当时是天地合祀。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易名为“祈年殿”,为皇家孟春时节祈年大典之专用。
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围“金柱”和外围“檐柱”相加,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个节气。三围之柱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
祈年殿之架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细腻的设计思维,可谓天文、气象与时序之集成。
起初,天坛的功能比较多元,后来皇家的祖先神牌被移至太庙。同时,地坛、日坛、月坛也陆续投入使用,为天坛减负,分流了天坛的其他功能,使天坛承载祭天祈谷这一专一功能。
最高规格的大典有三次,分别于冬至、孟春、孟夏时节隆重举行。如遇亢旱,也会临时安排圜丘坛等地不同规格的祈雨仪式。比如北京的大钟寺,曾经也是一个求雨“场地”。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大钟寺本觉生寺,以大钟得名,盖岁时求雨处也。”
天坛还设有祈年门、斋宫、斋院、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祭天祈谷仪式需要准备大量的供品,需要在天坛集中处置。这些活动关乎社稷,为了赢得上苍垂怜,皇帝需要提前入住天坛,专心斋戒,至少要“至斋三日”。戒荤、戒色、戒烟、戒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洁身自处,除了沐浴不能戒,其他都要戒。
为了让大典具有神圣的仪式感,于是有了神乐署、牺牲所等“有关部门”及其专职人员。
按照规制,祭天仪式,基本上是“摸黑儿”举办的。“日出前七刻”开始,天亮之际结束,大约历时1小时45分钟。北京在冬至日的一般日出时间是7点33分,所以冬至祭天仪式最迟也是在5点45分开始。皇帝起床后还要沐浴、更衣、梳洗、打扮,都很耗时。大臣们更是要先于皇帝收拾停当,所以冬至祭天,很多人都几乎整夜无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动者利人,静者利己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往期精彩付费文章:
价值不菲的口腔护理知识,电动牙刷解决不了的口腔问题,中医可以解决!
附子到底是不是激素,会不会烧干人体阴血,如何正确的运用附子?
现代人压力大,是得重大疾病的根源,要懂得三分治七分养,调养才是关键所在
大脑皮层控制人体的运动系统,为何中医认为肾出技巧,过度玩竞技游戏伤肾?理解肾气的作用
为何现代住一楼容易得风湿病,住了风水差的房子必然生病。珍爱生命远离一楼!如何理解阳宅和阴宅的理念?
练习八部金刚功多年的鼻炎有好转,一旦停止就复发,这是什么原理?如何治疗过敏性鼻炎?
骨质疏松牙齿松动可用右归饮缓补,切不可乱用四逆汤来补阳,顺便教你如何用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