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个展“光之玫瑰”展览诗剧
玫瑰与痛感
诗词里不断变换的形状
周力展览诗剧现场 实景拍摄
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们,一齐演绎着里尔克诗集中关于玫瑰的诗歌,在画、舞、诗、乐阵阵浸染之下,我总有一种小心翼翼的警惕,生怕一不小心失了神就错过转瞬即逝的声息。
玫瑰在里尔克的诗中象征迷宫一般的生命状态,策展人孙冬冬在回顾艺术家周力20余年间的创作时,发现作品里不仅仅是美的体现,还有着一丝丝的“痛感”,伴随着痛感与疗愈,虚空与绚烂,消亡与蓬勃,周力一次次穿梭生命与时间交织的裂缝,在差异与重复的绘画过程中,不断地寻着光,摸索迷宫的出口而后重塑自我。
展览主题选用诗歌的形式布展,策展人孙冬冬认为在周力的绘画空间里没有绝对的封闭性,时间、空间与意象之间的灵动与复返,与诗歌当中跳跃式的语词结构,有着与灵魂缠绕般的契合。
诗剧里,有着丰富话剧经验的旅法导演邵斯凡,构思“听”与“观”的感受,刻意安排朗诵者如涟漪般扩散在展场各处,由舞蹈者张娅姝及音乐家流紫自由流动着串起字词间的线索,将观看形式上升到另一个感官层次。
这一天,在场的人见证了艺术所散发出温柔而深刻的神圣光辉。
一个真诚
而浪漫邂逅的午后
舞蹈艺术家张娅姝表演 实景拍摄
如何解读艺术作品?
当我们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可能会思考艺术家在想什么?她想表达什么?周力沉重又轻盈的用色、欢快又怯懦的笔触、复杂又细腻的媒材,作品始终承载着艺术家想传达的讯息,就像艺术家说出来的话语。
所以当我们接收到作品的那一刻,我们便进入一种“对话”关系,试着去理解另一个人对我们诉说的话,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解读,无分对错。
感受是主观且极其私人的一件事,涉及个人自身从过去到现在累积起的一切人生经验,这些经验与作品之间能够建立起独特的共鸣,唤起深藏内心的欣喜、悲泣。
“我所对你藏匿的, 无法向繁星隐藏,因为它们正深深——窥视着我的灵魂。”
这场诗剧表演,每一位参与诗剧的朗诵者、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甚至是在场观众,是不是也可以解读为与作品的再次对话?诗剧的诠释更加丰富了作品的可能性,让想象空间得以拓宽,我想这场午后邂逅的动人之处在于彼此间真诚的理解。
一朵玫瑰
就是所有玫瑰
周力展览诗剧现场 实景拍摄
在2021年发表《桃花源》系列作品时,周力曾写下了一段话,“正如当代艺术的任何表达,都首先通过艺术家身体和生活与当下现实建立起不可避的联系,它们在各自的脉络中的发展又不断地变化并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
创作不仅是周力对眼前世界的描绘,也可能是自己的一种心理投射。
纵观周力创作生涯,最早的《窗中世界》(2000)到《蜕变》(2005)至雕塑《自画像》(2013)再到近年的《桃花源》(2020)及《光之玫瑰》(2023)等,各个创作阶段的系列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通过抽去具象和叙事元素,抽象地保留流动的核心轴线,用自身构建的视觉语言与个人的美学脉络,尝试再现对于自然和内心的感知。
周力在深入内心的过程中,完成对未知自我的探寻和发掘;我们在一次次对话中,直视灵魂深处。
在这里,玫瑰化身不可言说的秘密,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玫瑰的无限和光的无限,以及自然的无限和生命的无限,在生命力被唤醒且流出之时,温柔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