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终归是物品。
绘画和雕塑不是物品,
它们是传达人类思想的载体,
是由内涵决定的形式,
如同交响乐,它们叙述着人类的命运。
——《人的主题——雷蒙·马松访谈》
公共艺术
让城市
更有人性
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里,我们一直处于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时间的齿轮转动不止,甚至让人产生加快的错觉,快到让我们来不及思考人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城市。
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硬件发展已经开始减缓,城市建设者们开始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如何能够彰显人文特质,体现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也许是其中的答案之一。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会让一座城市更有人性,也会让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
塑造城市灵魂
《54321》——戴耘
2022年12月15日——12月24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承办,深圳市美协雕塑艺委会协办的“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以“共生·互塑”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手稿、影像、模型等资料,整理出一份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流变脉络,将作品的时代背景、公众需求、创作理念、实施过程等背后的故事作为展示的重点呈现给观众。
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
《孺子牛》——潘鹤
比如,潘鹤先生的作品《孺子牛》于1984年落成于深圳市委大院。灵感取自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品由孺子牛和树根两部分组成,形态为一开荒牛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呈竭尽全力状往前拉身后一腐朽树根。在公共艺术创作形式趋于多元化的表达的今天,或许一件铜雕作品从形式上难免让人觉得单调,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孺子牛》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深圳人改革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闯》——郑建平
《深圳人的一天》——深圳雕塑院、加拿大戚杨建筑与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珠海渔女》——潘鹤
《马桶瀑布》——魏华
《一个橙色的铅笔刨》——吕晓正
公共艺术实践
让艺术
成为日常
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任职之前,戴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自己的艺术作品,在谈到艺术家的个体化表达与大众如何产生共鸣时,戴耘说,其实艺术家的个体表达很多时候体现的也是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思考,关注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经历其中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艺术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一件物理层面的“物”,也可以是一次事件,一场实践,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认同。
《美育启智·美塑空间——基于“社会美育”的广州市系列幼儿园公共艺术实践》——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在这次展览中,戴耘及团队选取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美育启智·美塑空间——基于“社会美育”的广州市系列幼儿园公共艺术实践》作为案例,探讨公共艺术走进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意义。
这次实践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深入地参与到了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在研究公共艺术推动儿童美育、社会美育的路径与意义的同时,也让公共艺术真正地走进了孩童们的成长世界。
大湾区
公共艺术发展
先行实践者
“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学术研讨会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及本次文献展总策划梁宇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及本次文献展总策划梁宇谈到,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是融合了文学、美术、公共艺术等三大文艺门类的新机构,它的诞生体现出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当代文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需求与推动。“我们也计划将这个文献展作为今后公共艺术的“固定节目”,每年在深圳‘创意12月’举行,以期形成更大的传播力、影响力。”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本次文献展策划杨晓洋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本次文献展策划杨晓洋先生认为,近年来,深圳本土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优秀的公共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深圳多元文化的互相碰撞,也体现出了深圳对公共艺术的包容和宽容。而未来,深圳艺术家的使命是要面向社会,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满足整个大湾区的城市需求。把整个城市作为公共艺术的调色盘,以大地为画布,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承担起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编辑 / 我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