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基本都在解决人生的种种矛盾
健康
其他
2024-10-16 12:18
广东
普通人的一生里,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寻找自己,在学习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一辈子都在“自己喜欢的”和“现实要求的”之间挣扎、徘徊。现在,如果在路上采访一百个人,能有一人说出已经找到这辈子自己坚持要真正追求的热爱之事,他已经是一名幸运儿了。许多非常经典的电影、文学作品的内核,都在二字:寻找。这个世界上圣人很少,天才和疯子也很少,多的是随波逐流的人。我们在现实社会里厮混,内心却又时时浮现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在束缚和自由之间摇摆。在点点光亮之中,心里却会在黑夜中反复浮现一个问题:在追求热爱和内心所求的路上,如何回归到非常根本的生活里?陶渊明的一生,秉承有这样一条重要的生活法则:“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个好的生活,一个安宁的生活。”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谈起:陶渊明从29岁到50多岁,做过江州祭酒、加入过桓玄幕府、当过刘裕的参军,最后做了彭泽令,但每次做不了多久,就辞职回家隐居。在《归去来兮辞》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序里,陶渊明回答了他为什么要辞官。陶渊明说,是因为贫穷。因为有很多孩子,耕田啊种菜啊,都养不活他们。正好机缘巧合,就去做了彭泽县的县令。
陶渊明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大意是自己的天性喜欢自然而然,怎么磨练都没有办法适应官场的活法。虽然觉得吃不饱穿不暖是个迫切的问题,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求生存,只会让自己受辱,变得病态。因此,做县令八十天,就决定离开了。陶渊明的人生,其实正好显示了普通人的矛盾:现实要求的和自己想做的之间往往并不一致。
做自己想做的,没有办法养家糊口;现实要求的,不是自己喜欢做的。所以,我们常常在分裂中摸索着前行。由此可见,陶渊明一辈子一事无成,不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官员,也不是一个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父亲/丈夫,好像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农夫。总之,他整个的人生不论以现在的标准,还是一千多年前的标准,都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厉害在于,在归隐生活中里活出乐趣,而得到了生活艺术家的称誉。林语堂甚至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调和了人生矛盾的诗人。陶渊明在写《时运》首诗的时候,正好是战乱。整个世界乱哄哄的,但信步到了东郊,却是另一幅景象。即使在混乱的大时代里,个人还是可以凭籍自己的内心找到生活的本色。这首诗也把曾点的话作了另一个有趣的引申:自然是最好的心灵庇护所。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当我们在爱恨情仇的纠缠里,当我们觉得心很累的时候,不要忘了抬头看看窗外的云彩和江水。不要忘了到草地上去走走,不要忘了去远方的高山上看看。在回到自然的过程里,我们会慢慢找到回家的路,回到生活本身。在这个好像失去了方向的年代,不妨和陶渊明一起痛饮二十杯酒,看清人生的真相,找到我们生命的内在道路。推荐你收听由费勇老师主讲的《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细品二十首饮酒诗,感受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美的细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