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健康   2024-11-07 12:49   广东  


《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指的是长期积累善行,包括做好事、帮助他人、秉持正义,等等。
“余庆”,意思是留下很多福泽或喜庆之事,指的是家族长期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家族成员善行的回馈。
有的人认为这句话不过是老生常谈,殊不知,它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延续到现在仍然适用的生活智慧。
我们每个人,只有用心对待生活、乐善好施,才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喜悦。
我们每个家族,如果能够长期秉持善行,不仅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还能够为子孙后代积累福报。
所以你会看到过去很多的大户人家,即使家族不再强盛,但后代的子子孙孙仍然能承福荫,日子不会过得太艰难。
正是因为这些家族都明白一个道理:留给子孙后代万贯家财都不如善德福报实在。
然而,积善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需要一个家庭长期的坚持和努力的。

宋代名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而他自己则身体力行,是个施恩行善的大善人。

范仲淹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下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百姓。后来,他做了官,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
他用自己的俸禄设立一千亩“义田”来供养亲族和贤士,还开设“义学”,请族中的贤士来主办此事,帮助乡里的子弟学习圣贤教育。
有一次,范仲淹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风水先生看过后,连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
范仲淹听后,便把宅子捐给乡里,改作学堂。他认为,让城中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远胜过一家独自享福。
类似的善举,还有很多,乐善好施可谓贯穿了范仲淹的一生。
与此同时,范仲淹很重视家庭教育,他教导子女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家风清廉俭朴。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是“富不过三代”,而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积德行善”的祖训代代相传,绵延至今而不衰。
能让一个家族兴盛的,或许是数不尽的钱财。
但能让一个家族在兴盛之后,仍能留有余地,福荫连绵的,唯有德善。‍‍‍‍‍‍‍‍‍
说好话,存善心,做好事,谦和慈悲,必会造福自己,造福家族。
但我们一般人难免会有一个俗念,就是以为只要做好事,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现实的境遇,就会马上改变家族的现状。
这个想法是一个误区,把做好事、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和上天的一个交易。下面这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启发。
说是有一个智者开讲座,来听讲座的一个人问他,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但还是混得不好。
智者就掏出五百元给他,说:你去帮我办一件事。
那个人就问了:什么事啊?
智者回答:买一辆汽车。
那个人懵了,说:五百元我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然后,智者就重复了他的疑惑:是啊,你也知道五百元怎么能买汽车呢?

智者的回答,其实是在说,假如我们把做什么事,看成是想要向上天获取什么的交易的话,那么,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能够得到什么的代价。

如果你付出了五百元,却想要得到一辆轿车,那么,当然是不可能的。

智者的回答,虽然很实在,但却不够究竟。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应该和上天做交易。
更何况,我们做好事,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都不应该抱着对于结果的执着。
我们做事,应该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享受过程。
与其相信交易的对等性,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那么小娱更愿意相信吸引力法则。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会积累能量,吸引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样比我们去求那个东西要更好。
一个人,一旦在做事的过程里,只求心安理得,享受过程,那么这个人身上必定会慢慢积累一种能量,吸引来他想要的东西。‍‍‍‍‍
一个家庭里,一旦每个人都能做到心安理得,乐善好施,谦和慈悲,那么这个家庭将来必定会福泽深厚,甚至可以惠及子孙。


如果说积德行善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那么,怎么能让一个家庭福报连连?‍‍‍‍‍‍‍‍
推荐你收听《费勇讲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身就是一部家训,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而家训本身,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最值得注意的是,《了凡四训》里既有禅宗的思想,又有儒家的思想,还有道家的思想。
所以特别适合与家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点 击 " 阅 读 原 文 "  即 可 收 听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红书🍠官方号
随时掌握修心课内容的最新动态

费勇修心课
费勇老师的修心课堂和内容分享平台。《金刚经修心课》等系列修心课以及生活方式课程。费勇老师主要作品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等,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