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命运,就会有怎么样的人生
健康
其他
2024-10-20 12:20
广东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人生的成长,靠的不是别人,关键是在于自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终身成长”的概念,认为人的命运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以为人的智力是生来注定的,因此会放弃了学习和挑战,经常一蹶不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是可以提升的,因而抓住学习和挑战的机会,总是不断找到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德韦克主导了一次心理学实验,从美国65所中学里选了12542名九年级学生,把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随后,让实验组的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讲了成长性思维,人不是先天的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人的智能不是固定的,而是透过不断学习可以改变的。到了学期结束考试,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比控制组高出0·03,仅仅看了两段不同的视频,不同的信念,马上就带来了改变。因为信念带来改变,如果我们有学习过《了凡四训》,就会发现,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和袁了凡提出的“因循”概念不谋而合。袁了凡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两字,耽搁一生。”他的意思是,天下聪明俊秀的人很多,却不愿意去修养自己的德性,不愿意去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是因为困在了“因循”两个字里,耽搁了一生。因循,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指的是沿袭、守旧、懒惰、不愿意改变。那么,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就是反因循,指的是创新、改变、开放、不断成长。如果,你想要这一生过得更好,想要让你的生命成长,首先就要不按套路,反因循。第一,再聪明的人,如果不愿意终身学习,那么,也很难过好这一生。第二,如果你不想自己这一生被耽搁,就得反因循。即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对于因循和反因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人的才能、命运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终身学习,就可以改变你不如意的状况,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袁了凡告诉他的儿子,很多人以为只能走因循的道路,但其实,每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走反因循的道路,都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因循、反因循的划分,完全跳出了关于命运的传统话语模式,完全不理会命运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而是把“命运”还原为“生命”本身。回到生命本身具有不断自我生长的这个基本点,专注于如何让生命成长。就生命成长而言,因为不同的“相信”,开启不同的人生模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固定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变量,你怎么理解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有一部电影,很值得一看,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它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迪的人,他的妻子出轨了,有一天在情人家里和情人一起被人杀死,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安迪。虽然安迪并没有杀人,但还是被当作杀人犯,关进了监狱,完全没有出去的希望。但就是在绝望的监狱里,安迪以他的信念和耐心,最后逃出了监狱。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某种意义上,我们活在世俗社会里,活在各种体制里,其实就是活在各种监狱里,普遍的,有一种“体制症候群”。作品的叙述者是这样描述“体制症候群”的:“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之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说法,因循,就是被体制化的道路,意味着被工具化;反因循,就是反体制化的道路,意味着拒绝工具化,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你选择了因循的路,那么,你的人生就已经失去了希望;一旦你跨出去,走出反因循的第一步,那么,你的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关键是,你会发现,你其实可以决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
当我们说“生命”的时候,我们就融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永远生机勃勃。推荐您收听由费勇老师主讲的《33堂(了凡四训)立命法则课》。这门课将教会你洞悉生命成长的奥秘,走上自主的人生道路;挖掘内在的直觉,透过现象看到预兆,超越趋势的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