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越来越多,寒潮、强冷空气频繁。小雪的习俗:腌菜、酿酒,小雪日酿酒,称为小雪酒,一听名字就想喝。1092年小雪那一天,苏东坡当时是颍州知州,他和一帮朋友聊起一件轶事,说是大约二十年前,欧阳修在颍州和朋友聚会,正好下雪天,提议各人写一首“雪”的诗,但不许出现“雪字”。甚至“玉、月、梨、梅、白、舞、鹅”等暗示性的字也不能出现。苏东坡说,今天小雪,大家也不妨试一试咏雪,但不许用雪字,以及明显的暗示性的字。这个事情,记载在《清诗话续编》,至于苏东坡写了什么诗,书里没有提到。但苏东坡的诗里,确实有《雪诗八首》,八首写雪的诗,却没有一个雪字。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只为肌肤酷相似,绕庭无处觅行踪。
闲来无事,学习东晋时候的王恭,披了一件鹤氅裘在身上。好像邂逅了姑射山的神仙。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东晋名臣孟昶,还没有发达时,有一天下着小雪,他在路上的竹篱后看见王恭坐在高高的车里,穿着鹤氅,禁不住赞叹:这真是像神仙一样的人啊。为什么会说王恭像姑射山的神仙呢?因为《列子·黄帝》里描述那些神仙:“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食人间烟火,肌肤如雪。所以,第二句说,王恭的肌肤在小雪的映衬下,恍如神仙,绕着庭院若隐若现,看不到行踪。
万石千钧积累成,未应忽此一毫轻。
寒松瘦竹元清劲,昨夜分明闻折声。无数的石头,几万斤的重量,也是不断积累而成,不要小看了这轻如毫毛的小小雪花。你看如此清劲的寒松瘦竹,夜经不起雪花的积压,昨夜我清晰地听到它们折断的声音。由小小的雪花,写出了一个哲理:再微小,持续积累,也会形成巨大的力量。民间有一句话:“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积累到一定时候,一根稻草可以压死庞大的骆驼。又有一句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起眼的蚂蚁穴,不当回事,却慢慢地让千里之堤崩溃。引伸开来,“水滴石穿”, 不断的坚持之中,一滴小小的水,可以击穿巨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做一件小事,就能成就大事。
1074年11月,苏东坡在密州,有一天黄昏,下着细雨,到了半夜,雨转化成了雪。
苏东坡写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写出了雨转雪的初冬场景:黄昏,下起了绵绵细雨,静谧的夜里听不到风声,天气更加寒冷。感觉有水泼在了被褥上,有寒意袭来。不知庭院已堆盐。字面上看,是不知道庭院里已经堆满了盐。其实这个盐,比喻雪。讲的是晚上天气转冷,下雨变成了下雪,外面院子里撒满了雪。来自《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说是有一天下雪,谢安一家聚在一起,谢安问,“这纷纷白雪,怎么形容?”他的侄子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舞)。五更天的晓色透过了帘幕,夜半寒冷的声音落在了屋檐上。这两句诗的意象,很美,写出了夜间雨转雪的情形。因为雪光,苏东坡以为是天亮了,起来却发现是屋檐上凝成的冰溜子发出的寒光,还是夜半时分。早晨去清扫北台的雪,白茫茫的看不到马耳山,只有它的双峰尖还露在外面。
太阳刚刚出来,乌鸦就在城头飞来飞去。融化的雪,形成烂泥,粘在来来往往的车上。原野上的房屋像玉楼,寒冷让人们的皮肤起粟,大地如银海,人雪光使人目眩眼花。瑞雪兆丰年,下雪,会消灭蝗虫,也覆盖麦子,来年很多人家的麦子会长得好像和天上的云连上了(意思是麦子很茂盛)。虽然那时候苏东坡还不到四十,但他感叹自己老了,又生病,对于这样“瑞雪兆丰年”的景象,想不出有力的诗句去描述,只好凭空念诵刘叉的《冰柱》一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刘叉是唐代的诗人,《冰柱》一首写得奇幻奔放,其中有这么一句:“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沈十万家”。苏东坡并没有以“小雪”为名的作品,上面几首诗,只能说写作时间大约在“小雪”。小雪那天,下着雪,变冷了。但苏辙说,小雪的寒冷可以消除人间的燥热,苦寒恰恰消解了年老体衰的烦恼。寒冷不是苦,恰恰是清凉剂。虽然瑞雪丰年,但是谁使得物价昂贵呢?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吧。但我无能为力,让心清净下来,万事皆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自觉地修行,越来越看清命运的真相。只是在清闲中,还未能断除对于众生的牵挂,在清爽的夜里点起香,希望人间处处都是通畅的大道。- till next time -
今天的世界,不确定性、信息泛滥、消费主义、成功学......各种混乱的意识形态,还有生存压力,各种恶意嚣张,挤压着社会的每一个缝隙。如何排解这种无力感呢?推荐你收听由费勇老师主讲的《苏东坡的治愈主义》。学习苏东坡,作个闲人,把荒乱的世界扔在小小的天地之外。在小小的天地之内,以信念和审美,构建“小日子”,抵御时代的风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