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临近年末,大家对经济环境就越是关心。最近,刷到几位经济类博主分析今年的经济情况,大致的口风都认为今年社会更卷了,钱更难赚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增速不及预期,甚至“消费降级”取代了“报复性消费”。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在讨论类似这样的问题:经济层面上的大环境好像越来越不如人意,个人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好像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而每一个人的选择又取决于他自己的观念。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观念就是你的命运,我们应该对于自己的观念保持觉知。关于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孔夫子讲过两段话,挺有意思的。第一段话是孔夫子有一次对颜回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环境适合我,我就发挥自己的才华,但假如环境很糟糕,那么不如隐藏自己。好比今天,在单位里面,假如领导同事都很欣赏我,那么我就好好发挥才华,努力工作;但假如领导同事都不欣赏我,甚至还排斥我,那么我就隐藏自己,上班的时候做到尽职即可,其他时间都用来为自己而活。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遇到好的环境,我就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遇到糟糕的环境,我就正好慢下来,埋头学习,沉淀自己。孔夫子的第二段话是这样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大概的意思是,在时代的变化中,在大动乱中,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信念,保持学习,坚守在善良的一边。当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不要去危险的国家,也不要去动乱的国家定居;
当我们无法选择的时候,那么,环境好就大干一番,环境坏就甘于寂寞,甘于边缘。假如国家的政治清明,社会有序,你过得贫穷下贱,那么就是你的耻辱;
但假如国家政治黑暗,坏人当道,社会混乱,你却过得荣华富贵,那么这是你的耻辱。关于大环境和个人,春秋战国时代有三个楚国人的个人选择,也是可以引起有意思的讨论。伍子胥是因为楚平王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他就发誓要报仇,投奔了吴国。多年后,带着吴国的军队一路打回楚国,还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他帮助吴国成就了霸业,但是吴王夫差在灭了越国之后听信谗言,把伍子胥杀了。伍子胥在临死前,让家里人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城墙上,说是要看着吴国灭亡。夫差知道后很愤怒,就把伍子胥的尸体扔进钱塘江。所以民间有一种说法,清明节吃粽子,往河里扔粽子,是吴国的老百姓怀念伍子胥。他年轻的时候觉得在楚国好像没什么发展前途,就去了越国,还拉了自己的朋友文种一起去,后来帮助越国打败了吴国。在打败吴国之后,越王勾践要和他共享天下,但是,范蠡坚持功成身退,要离开越国去隐居。为什么他要坚持隐退呢?后来,在他写给文种的信里讲出了原因。范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认为,像他和越王这种以权利为主导的人际关系,作为权利小的一方,只不过是权利大的一方的工具,往往是利用完就会被扔掉。所以作为工具,当你不想再继续成为工具的时候,就要学会在做完事情之后马上撤退,才可以保全自己。但是范蠡的隐退,跟后来中国的士大夫非常不一样。他隐退之后,并没有像传统的中国士大夫那样安贫乐道,过着清贫的生活。范蠡这个人不愿意挨穷,所以他就去做了生意,还越做越大,成为了富可敌国的人。但是,在他富了之后,他又把钱散出去做慈善了。可以说,范蠡是中国商业最早期的开拓者,所以他也被称为商圣。苏东坡对于范蠡有很高的评价:“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意思是,自春秋以来,在时代的大变局之中,最懂得生存之道的是范蠡。屈原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他一心忠于楚国,忠于楚怀王,即使是遭到流放,还是忠心不改。无论自己的国家对他怎么样,他还是不离开自己的国家,甚至还拼着老命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后来眼睁睁的看着楚国衰败,自己就投江自杀。所以,我们看孔子的那两段话,以及楚国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人选择,也许可以启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大环境和个人生存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只能基于自身找到自己的答案。
- till next time -
🎧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一个指引,帮助我们厘清人生的真正问题。
真正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看清世间的真相,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自己设定自己人生的方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推荐你收听由费勇老师主讲的《33堂心智练习课》,这门课将帮助你,找到人生的“关键问题”,为你提供一份人生关键问题清单。
点 击 " 阅 读 原 文 " 即 可 收 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