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谣言!研究发现:早餐晚一小时,糖尿病风险或降低55%?

文摘   2025-01-11 18:32   重庆  

李阿姨今年58岁,退休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规律。她的早晨总是从一杯热水和一碗稀饭开始,六点一过就准时坐在餐桌前,匆匆吃完早餐后便开始一天的家务和散步。

然而,尽管她保持着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李阿姨的血糖问题依然困扰着她,每天早上的空腹血糖都难以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最近,李阿姨参加了一个健康讲座,讲座中提到:“如果你将早餐时间推迟一个小时,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减少50%以上。”

这一观点引起了李阿姨的强烈兴趣,她开始思考,这个简单的时间调整,真的能起到如此显著的效果吗?

“早餐时间晚一点,糖尿病真的能降低50%以上?”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问?

这个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观点背后的科学原理,帮助你了解为什么早餐时间如此重要,如何通过科学调整饮食习惯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1.

早餐时间为何如此重要?

早餐的时间与人体的生物钟和代谢节律有着密切关系。早晨,身体的代谢系统处于一个逐步“苏醒”的状态,早起吃饭太早,可能会让身体在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作模式”时就开始高负荷运转。   

研究表明,早餐时间过早,容易让血糖骤升,胰岛素系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度工作,长此以往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相反,推迟早餐时间,尤其是8点到9点之间进餐,可以让身体有更多时间消耗夜间储存的糖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早餐的“黄金时间”并不是一早起来就进食,而是给身体一个“缓冲期”,让它有时间完成早晨的代谢调整。这对于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为什么糖尿病风险会降低?

早餐时间推迟,究竟能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为什么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降低?这一切与胰岛素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

推迟早餐时间,可以让身体在“消耗储备”的过程中更加高效,降低胰岛素的负担。人体在清晨时,皮质醇等激素自然升高,帮助身体从休息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

如果此时立即进餐,血糖会迅速升高,胰岛素不得不分泌过多,以应对高血糖。

但如果推迟进餐,胰岛素分泌就能更加稳定,不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大规模”启动,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研究发现,早餐推迟至8点到9点之间,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甚至可以达到55%。   

这个时间段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行为改变,它是在顺应人体的代谢节律,让胰岛素分泌更符合自然规律,从而避免身体过度应激。

3.

其他生活习惯的影响

早餐时间的调整只是预防糖尿病的一部分,许多生活习惯同样对糖尿病的风险产生影响。你可能会问,除了早餐,哪些生活习惯对糖尿病有影响呢?

晚餐过晚、运动不足、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这些因素都可能打乱身体的代谢平衡,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尤其是晚餐时间过晚,容易导致血糖在夜间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4.

早餐时间的调整,让你的身体更健康?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黄帝内经》中,人的脾胃功能在清晨时分较为“弱势”,正如大地刚刚从夜晚的沉睡中苏醒,万物尚需时间适应晨曦的到来。   

过早进食可能会对脾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这时推迟早餐的时间,不仅顺应了身体的自然需求,还能使脾胃在清晨获得足够的时间恢复,从而提高消化吸收的能力,避免积食或气滞。

如何选择健康的早餐?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强调了“食疗”的重要性,提到合理的饮食能帮助调节脏腑功能,预防多种疾病。

早餐的食材应尽量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燕麦、全麦面包、豆腐、鸡蛋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及健康脂肪,有助于平稳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调整早餐的内容。如果你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加入一些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蔬菜、坚果等,减少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效率,还能帮助体内的能量更稳定地释放,避免餐后血糖波动。   

适量运动与心理调节同样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节奏过于紧张,尤其是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少的健康问题。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都会影响脾胃的健康,进而对身体的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保持身心平衡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通过适量的晨跑、散步或太极等温和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保持血糖稳定。

心理健康同样不可忽视,长时间的焦虑和压力会增加体内的“火气”,影响脾胃功能,从而造成胰岛素的分泌不规律。   

因此,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和适量的运动,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你可以尝试每天早上做一些舒展的运动,像是打太极、做拉伸运动等,这样有助于放松身体,调节气血流通,让一天的开始更加充满活力。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重庆城市TV生活
隶属于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