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维:专注于学科思维生长和能力迁移的作业设计——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文摘   2024-08-16 20:01   云南  

本文设计的总理念是基于理解之后的迁移,此处的“理解”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解作者文字的丰富内涵,二是理解作者何以这样表达。“迁移”是指将所理解的方法应用到自己书写演讲词或者书信时的构思和表达当中,最终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

理解是需要一定思维来支撑的。约翰·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性引导,才能充分的实现其机能。不仅如此,思维还可能沿着错误的途径,引导出虚假的和有害的信息。思维的系统训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思维有发展不充分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有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发展。”1可见思维是必须积极作为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语文学科思维同样如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例。”2这里有关键的一处需要关注,既然是“比较复杂”的对象,那介绍或者说明它就必须要有准确严谨的思维,这不说自明,因为这是要达成这个目标的必备能力,而准确严谨的表达复杂的对象正是高一学生的思维薄弱区。作业设计应该以突破学生学科思维洼地为要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共收入四篇文章,分别为《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上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谏逐客书》(李斯),《与妻书》(林觉民),文本类别虽然都属于“实用性文本”,但结合内容看,包含外国著名演讲词、中国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奏疏、家书三类,结合写作目的来看,都具有“说服”的目的,都具有“严谨”的特点,或结构,或说理,或情感关联,都属于密不透风的严密文章,这就对学生读懂读透而后才能学习借鉴的过程产生较高要求。本设计针对这种“密”而生成,深入一篇文本,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的细读能力,这种准确的理解和鉴赏是基础性的“小”,也是高考考查的关键方式,所以本单元作业设计,应该夯实这种“小”。直面实用性文本句、段、篇的逻辑层次,聚焦高一学生应该突破的思维难点。

一、借助“缩减”的方法读懂长句意思

一篇实用类文章,难以读懂之处往往在于较长、表意较丰富的句子上,这些句子附加成分较多,结构复杂,会造成学生理解的极大困难,甚至将这样的语句单独拿出来反复琢磨,学生都还会在语义上存有模糊。这就决定了这一类句子是学习这一类文章的一个困难点,突破困难点就是学生思维提升的生长点。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有“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3的要求。

基于此,我采用“缩减”的方式,让长句先以主干形式出现,然后逐步增加修饰、解释说明等成分,使其逐步演化成作品中的样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分析每一处文字表达的必要性和长句的层次。

设计案例1

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个长句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问题:请对比以下句子,找出后一句相比前一句增加的内容,尝试说明其意思和作用(括号内为内容说明或预设作用)。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句子主干、主要观点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加的类比修饰,借用大家更熟悉的达尔文的发现强调马克思在历史领域发现的重要性。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冒号后的内容具体阐述“发展规律”,说明物质决定精神。

4.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即”一句的内容是一个插说,并不是具体阐释“发展规律”的,那为何还要有这一句?“繁芜丛杂”“掩盖”是唯心史观言论一直以来造成的困扰和阻碍,“简单事实”说明其实并不复杂,是被遮蔽已久才被掩盖,这一句插说的内容表现了马克思揭示真理过程的艰难复杂和伟大意义。

5.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一部分较上一部分增加的内容,用“所以”“因而”两个关联词提示了三种关系①经济决定精神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

6.原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直接的”“物质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等修饰语都让表达准确,“从而”则说明事物发展的递进状态,符合事物原本事理。)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发现,长句的句子主干是为了直接表达观点,修饰成分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句子层次是为了说明事物间的关系。每一步有每一步的价值,在自己说明复杂事理的时候,可以迁移,运用长句。

设计案例2

林觉民《与妻书》是诀别之言,内心的婉转、矛盾、凄切、悲痛都在其中,情感层次丰富,这在文中的长句中有真切的体现。读懂了这些长句中的变化,也就读懂了林觉民内心世界的艰难。我们用“缩减”句中词汇的方法,尝试对比,进而理解长句中情感丰富的变化。

1.前十余日回家,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与汝相对,不能启口,以汝之有身也,恐不胜悲,惟日日呼酒买醉。

2.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1较原句,删减了“即欲”“及”“又”“且”“更”“故”六个词语,这六个词语各有情感,且相互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让情感有了变化和层次,具体见下图:

通过这种流程图的梳理,我们发现林觉民通过这个长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也富于变化的,情感逐层递进极具过程感,且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的呈现,每一层都像一层枷锁,一环环扣在林觉民的身上,压碎了英雄的心,非如此不足以反衬其参加革命的伟大。而句1的删减就大大弱化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感和程度,也割裂了林觉民内心矛盾的多面,使其平面化。学生通过这种梳理意识到,长句中关联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更好地表达幽深丰富的情感。

二、借助分割与复原的方式,研读段之严谨

严谨在汉语字典中有结构严密的意思,那何为“结构严密”,笔者看来,就一段文字而言,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联结度,环环相扣,不可随意分割,无法任意调换顺序,据此,我设计了把原文段落的每一句分开,然后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组合的作业形式,这是细读文段内部逻辑的有效方法,这是借鉴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连贯题目的考查方式设计的,作业流程如下图:

设计案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6

任务:阅读下面五句话,在每一句前填上序号,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在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原文顺序: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在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一段学生想要正确复原顺序,需要关注到三种关系,一是句与句之间的转折等语意关系,二是句与句之间总括与具体阐述的关系,例如③④两句,前一句是总括,后一句是相对具体的陈述,三是阐释与例子之间的关系,例如⑤⑥两句。通过排序、复原、陈述理由这个过程,学生能够读懂这个文段这样呈现的必然性,也就读懂了文段严谨的逻辑。

  • 立足教材任务,利用“图示”“提炼”方法打通篇之架构

作业的设计不应也不能脱离教材的要求和课标的期许,立足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作业是最佳途径。这一单元在单元学习任务中针对篇章结构的逻辑特点,提出了重要的阅读突破点,例如: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宜布可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结构?

这个任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洞悉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逻辑关联,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顺着这个脉络,我设计借用思维可视化的理念,用思维导图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梳理。

设计案例1

任务:请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4自然段,以“工业和科学发展”为起点,填写下图,思考关系,并借助下图带来的思考,说说为何“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宜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图示的梳理,学生会发现,工业与技术的发展一面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壮大了能够真正解决这个矛盾的工人阶级,这一部分是1848年革命能够宣布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的深层背景和动因,逻辑上与上文是紧密相连且有所深入的。

设计案例2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谏太宗十思疏》一课的学习提示中有这样的表述:“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当的立足点和切入点。”4所以想要探寻《谏太宗十思疏》篇章架构艺术可以从李斯表达观点的句子入手;

任务:请阅读《谏逐客书》,找出李斯表达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思考李斯为何以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观点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观点2: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观点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观点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观点5: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观点一直接借反驳吏议表明态度,剩下四个观点表明了三个层面,第一,客卿于秦有大功,不可逐客;第二,逐客乃重“物”轻“人”之举,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第三,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之举,对诸国有利。这三点是先言“客”之有用,这是最基础的,如果本身无用,说多少都是空谈,然后说“逐客”对于秦王和秦国内部的不利,最后谈“逐客”对于他国的有利。前后顺序由古而今,由对内而对外,由浅入深,最后一个层面最为深刻,对秦王最有震慑力。这种安排让说服对象在逐步接受的同时渐渐没有反驳之力,这是层进式篇章结构的魅力。

作业设计的作用在于辅助教材,迁移课内所学,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作业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的重要环节,应该照应教学难点而生成,本文立足学生思维困难点和迁移目标,从文章句、段、篇着手,运用“删减”“分割与复原”“提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让理解真实发生,才可能形成迁移,最终惠于学生、


维维在春城
给我和我的学生们有个聊天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