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 即品管圈,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自其诞生以来,历经不断创新与研究,日益成熟,成为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从最初的单一模式运用,发展到如今多种工具结合运用,每一步的进化与创新都凝聚着前辈们的巨大心血和研究成果。今天一起了解QCC的起源与背景以及各种类型的发展和区别。因篇幅较长,所以分为两次发布,想要学习了解的可以收藏后慢慢阅读观看。
目录按照以下6点展开讲述:
1.浅谈QCC
2.问题解决型
3.课题达成型
4.课题研究型
5.QFD创新型
6.各类型对比差异
QCC起源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企业急需通过生产与出口各类商品换取粮食。但彼时其生产的产品质量欠佳,难以获得其他国家认可。为振兴经济,日本着手研究质量管理理论,期望借此寻得拯救经济的途径。日本成立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统计质量控制之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1891 - 1967)博士所著的《产品的经济质量管理》一书,用作日本质量管理的教材。同时,日本邀请戴明(W. Edwards Deming,1900 - 1993)博士赴日指导并培训质量管理理论。
1950年至1954年期间:
在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与质量专家的大力推动下,数百万日本人接受了质量管理方法培训。同期,东京大学的石川馨(Ishikawa Kaoru,1915 - 1989)教授,在企业推行质量管理改革实践时,结合日本文化特性,以美国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逐步探索出基于小团队合作的全新质量管理形式。该模式在部分大型企业质量改进中获得有效应用与验证。至此,日本质量管理工作翻开崭新篇章。
1962年4月,石川馨教授在日本《现场与QC》杂志的创刊词中,结合上述团队合作模式,正式提出了“品管圈(QCC)活动”的概念。
可以说,戴明博士将质量管理理论从美国带到日本,而石川馨教授在日本全面推广并实践了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品管圈(QCC)活动。因此,石川馨教授被称为“品管圈(QCC)之父”。
此后,QCC活动在日本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被视为日本生产力“神奇配方”的重要成分之一,使得日本的生产力增长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企业通过质量提升获得了新的活力。同时,“日本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
质量管理新七大手法的产生:
初期,日本QCC活动主要聚焦于制造业。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冲击,世界各国企业在低迷经济中艰难前行。彼时,日本服务业与间接部门为挖掘现场员工脑力资源,也开启QCC活动,期望借员工自我启发与相互启发提升公司竞争力。
鉴于服务业和间接部门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组织专家与企业成员,由纳谷嘉信教授牵头成立研究委员会,共同研发适用于服务业和间接部门的方法,质量管理新七大手法应运而生。
课题达成型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日本QCC活动出现新变化。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服务业企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为提升业绩面临诸多新课题。在此背景下,日本QCC活动进一步拓展。
日本QCC关东支部京滨地区的事务、销售和服务部门在开展QCC活动时,察觉到原本主要适用于生产部门的问题解决型QC STORY有改进的必要。
因此,他们成立了研究会,花了三年的时间,在问题解决型QC STORY的基础上,构建了课题达成型解决程序,称为“课题达成型QCSTORY”。
e-QCC活动
2002年,日本通过不断深化和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QCC活动——进化的QCC活动,也称e-QCC活动,其中的“e”是英语“evolution”(进化)的首字母。
e-QCC活动的基本思路:
根据每一个小组的现状水平和相关岗位,将小组分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不同难度的课题,然后让小组以提升一个等级为目标进行挑战,以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提升管理能力为目的。日本期望通过开展e-QCC活动,实现QCC应对工作场所变化带来的挑战。
e-QCC活动更加关注QCC应对企业及其现场环境变化的能力,是一种更优的活动形式。日本期望通过e-QCC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灵活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满足各种环境下工作场所的需求
使经营高层更容易理解
提升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
实现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
提高工作场所一线的活力
自此,QC小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与5S、合理化建议、ISO 9000认证、全面设备维护(TPM)、丰田生产方式(TPS)以及六西格玛管理等多种管理方法兼收并蓄地开展。
QCC活动发展:
日本QCC活动发展出灵活性高、适用范围广、开放性强的框架,为QCC活动未来新探索与开拓筑牢基础。
日本之后,韩国、中国台湾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QCC活动,还组建国际品管圈联盟,形成国际性潮流。
QCC活动作为质量控制手段,从日本走向全球。截至目前,全球约成立近千万个品管圈。
自1975年起,每年举办国际品管圈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s,ICQCC)。
到2018年,ICQCC已成功举办43届。2018年,第43届ICQCC在新加坡顺利举行,与会单位发表476个圈,参与人数达2127人。此活动平台增进各国多元化交流学习,推动QCC活动进一步深化发展。
国内QCC活动发展:
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C,后改为TQM)及QCC活动,后者被称作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1978年9月,我国首个QC小组于北京内燃机总厂成立。
1979年8月24日,全国第一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协会(CAQ)成立,专设全国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推进部门,每年举办全国QC小组发表会,专职负责中国QCC活动的组织推进。
1985年6月17日,中国质量协会QCC工作委员会成立,具体承担QCC工作的研究、指导与推进任务。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QCC活动在中国广泛实践,进入全面推广的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于1997年和2007年在北京承办ICQCC,通过参与国际QCC活动交流学习,推动中国QCC活动走向繁荣。
统计显示,全国QCC活动的注册率、活动率及成果率持续稳步上升。2017年全年QCC注册数量达178万个,若以每个圈组6人估算,参与QCC人数约1000万,占中国总人口0.7%,全年可核算的经济效益达570亿元。
自改革开放起,全国累计注册QCC超4086万个,按每个圈组6人计算,累计参与人数约2.45亿,累计创造效益近9570亿元(数据源自:全国第39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会议资料)。
综上,QCC是西方质量管理理念与日本文化融合产物,为全面质量管理(TQM)关键部分,也是东亚文化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体现。QCC活动带有鲜明亚洲文化印记,是东西方管理文化结合的宝贵成果。
伴随QCC活动不断深入,其发展与推广领域愈发广泛。当前,QCC在众多基础工业及制造业广泛应用,并逐步延伸至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行业等领域,成为诸多组织开展质量管理的途径之一,在提升管理水平、改进质量、节能降耗、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积极功效。
QCC品管圈概述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由工作环境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员,自动自发组成的小团体。该团体依照PDCA循环程序,借助学习质量管理工具与统计分析方法,汇聚群体智慧,灵活运用相关品管手法,处理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现存或潜在的问题与课题。QCC依据自动自发、自我启发、全员参与、全员发言、相互启发等原则开展活动,打造尊重人性的组织环境,推动企业管理活动从“点”扩展至“面”全方位进行,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质量管理形式。
QCC活动是一种活泼的质量管理形式,以PDCA管理循环为理论基础。通过与问题相关的直接作业人员以小组为单位,以最终完成质量改善活动为目的,QCC活动从问题到计划(P阶段)、从计划到行动(D阶段)、从行动到检查(C阶段)、从检查到改进(A阶段)不断循环。
大环套小环,小环套大环,推动大循环,使员工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发掘问题的能力和改善问题的技巧,阶梯式地不断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并达成企业所设定的质量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QCC活动确保了企业的生存竞争力;通过创新,增强了企业的发展竞争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循环,保持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QCC活动以灵活组织和快速响应为特色开展质量管理活动。
QCC的作用:
提高工作现场的管理水平
提高工作现场的员工士气
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增强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增强改善工作质量的意识
增强节约和降低成本的意识
增强自我提高和自我培养的意识,有利于培训学习型组织
QCC的作用图解:
问题解决型QC STORY是指:
在现况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GAP)时,使用既有的方法去改善这个差距的活动。主要适用于想要解决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问题,或者工作条件中存在的不良原因或不完善因素。问题解决型旨在提升或改善现况水平、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确保质量等情况下的质量改进。
基于现状,以“更好程度”为切入点,对现状、现物、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主要针对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改进,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
问题解决型QCC从选定主题开始,经过现况的把握、改进目标的设立、改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改进效果的标准化,再到对此次改进开展总结,然后制定下一步的改进计划,进入新的改善循环。
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程序如下:
课题达成型QC STORY是指:
为了达成期望的目标,需要创造出新方法的活动。换言之,为了实现期望的目标,必须打破现状。通过探索工作方式或方法,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新的工作方式或方法来达成目的。
课题达成型的特点:
在实际的生产和服务中,现场面临着许多旨在追求卓越且无例可循的创新性选题。
适用于没有经验、首次完成的新业务(操作)的应对,或希望大幅度打破现状、提升质量、提前应对可预见的问题等情况下的质量改进与创新。
课题达成型QCC以“不良程度”为切入点,通过开拓或适应新业务、打破现状、创造魅力性品质三种创新性挑战目标来开展活动。
1.开拓或适应新业务:
又称新业务的应对。即希望达成新业务,通过探索方案对策或手段,创造达成所期的方法。例如,将原本手工作业的工作转变为电脑作业。
2.打破现状:
又称现况突破。即希望改进既有的产品、服务或业务,舍弃原有的方法,探索新的方案、对策或手段,创造达成所期的方法。例如,现有方法耗时较长,希望创造新方法以便大幅缩短完工时间。
3.创造魅力性品质:
又称魅力质量的创造。即希望设定新的魅力性产品、服务或工作方法,通过探索达成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创造出具有魅力性的事物。魅力质量是指顾客(患者)事先没有想到,但是一旦接触就会欣喜不已的质量。
课题达成型QC STORY是一种质量改进与创新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活动,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突破常规,达成卓越的质量目标。
课题达成型的活动程序如下:
课题达成型QCC活动程序与问题解决型QCC活动程序存在一定的区别。
课题达成型QCC是探索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内容,应充分发挥QC成员的智慧,将可能实现目标的方案都提出来,而不是简单列举两三个方案,或者只有一个可行方案,而其他方案只是陪衬。
在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时,应合理确定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所有方案,并从中择优。从程序上可以看出,课题达成型QCC更注重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成员的创新精神。问题解决型QCC相比,课题达成型QCC程序较为灵活,但也必须符合PDCA循环规律。
课题达成型仍然按照PDCA模式进行。
第一类:开拓新业务,即为了达成新业务的期望,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创造能够达到期望值的做法并加以运用,如将原本的手工作业转化为计算机化作业。(开拓新业务示意图如下)
第二类:突破现状,即为了达成现有服务或业务的期望,舍弃原有的做法,选择新的方案或手段,创造出能够达到期望目标的方法。如原本的做法耗时,创造新的做法以大幅缩短工时。(突破现状示意图如下)
第三类:创造魅力性品质,即寻求设定新的魅力性品质、服务或工作方法的标准,选择实现目标的做法或手段,创造出具有魅力性的事物。所谓魅力性品质就是超出顾客预期的品质。(创造魅力性品质示意图如下)
明日继续分享浅谈质量管理工具(下)部分,内容包括课题研究型、QFD创新型以及各类型之间的差异比较。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制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右下角分享收藏再看支持一下~关注研嗨设计PPT了解更多医学PPT知识!
研嗨设计PPT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医学制作PPT的参考方向,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制作汇报内容发愁,不妨来这里看下,文中所有内容都是结合相关经验以及查阅各类书籍以及资料总结出的内容,仅做分享交流,并不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主要为大家提供一个制作方向。目前公司开放承接PPT定制服务,有这方面需求的小伙伴可以后台联系。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研嗨设计PPT的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分享更多好的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正在汇报的同仁们,让我们一起进步。
以上案例已放入资源库,搜索“质量管理”即可找到!
更多优质案例可进入资源库了解或下载
公众号后台留言需求的类型已逐步在资源库更新,记得关注哦。
往期内容可在公众号内搜索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资源库搜索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