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导管(全称为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外周插入中心导管),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在临床治疗中常应用于静脉输液、输血以及药物输注等方面。它的存在能够规避反复对静脉进行穿刺操作,进而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同时为治疗构建起一条更为稳固、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鉴于此,为保障 PICC 导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遵循标准化的维护流程显得尤为关键。
今天带来的是一份关于PICC导管的标准化维护案例PPT,案例中通过输液工具种类发展以及PICC维护操作流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医学界见证了一系列关键发明:羽毛管、动物静脉、橡胶管以及注射器针头的问世。
进入了1957年,头皮针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医疗工具的进步。
1962年,BD公司创造了套管针,为医疗实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中心静脉导管(CVC)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为治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
70年代,Hickman导管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医疗选择。
80年代,带有置管的周围静脉导管(PICC)成为临床常用工具。
1982年,Niederhuber首次成功完成了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植入手术,为患者输液带来了更为舒适和方便的体验。
临床常见的输液工具:
1.外周静脉血管通路装置
钢针
外周留置针(短期)
中线导管(短期)
2.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中期)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短期)
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中长期)
全植入式输液港(中长期)
根据患者需要以及治疗期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进行输液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目的
务必保证穿刺皮肤处维持无菌环境,杜绝细菌感染风险。
实施针对性预防举措,严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出现。
确保导管处于通畅状态,使液体能够毫无阻碍地输注至患者体内。
维持导管正常运作,切实保障输液任务得以高效完成。
护理工作的专业意义正体现在这些核心环节,因其直接关乎患者的人身安全与治疗成效。
Groshong三向瓣膜:内部有特殊设计瓣膜,可帮助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防止反流和漏液。
Power PICC耐高压导管:能够承受高压导管,适用于需要输送高压液体的情况,比如造影剂等。
瓣膜式耐高压导管:导管也带有瓣膜,同时还能承受高压,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液体流动并承受高压的情况。
工具认识:
准备—人员准备:
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
1.遵循七步洗手法
2.整个步骤不少于15s
准备—物品准备:
准备-环境准备:
安静整洁环境。
评估:
核对医嘱单,查看PICC护理记录单:导管刻度、臂围
检查以下几点是否出现问题:
穿刺点是否发红、肿胀、渗血、渗液
导管是否脱出、打折
敷料是否到期、潮湿、脱落、污染
输液接头密封是否完整,是否有污染。
测量双侧臂围。
通过视、触、问以及辅助检查可发现导管异常情况,例如局部发红、肿胀,移动、出血、潮湿、过期,周围皮肤有湿疹等。
操作流程——更换输液接头
Step.1 更换输液接头
更换导管旨在预防感染出现。依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要求,导管常规应至少每 7 天予以更换一次。倘若察觉导管存有血液残留、完整性遭到破坏,又或是出于需要取下导管的情形,必须即刻进行更换操作。如此这般,便能保障输液期间的安全性,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进而降低感染发生的几率。
步骤1:洗干净双手,然后打开更换导管的包装袋,把垫子铺在需要进行操作的地方,再抽取10毫升生理盐水备用,“预充式生理盐水”。
步骤2: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消毒,然后预先冲洗输液接头,确保更换过程中的卫生。
步骤3:轻轻松解导管连接处的胶布,使用酒精棉球对接头进行彻底的清洁。
步骤4:进行手消毒,并戴上手套。将旧的输液接头从导管上卸下来。用酒精棉片彻底清洁导管上的接口,用力擦拭5到15秒以确保彻底消毒。
步骤5:抽回一些血液,如果有栓子则需要将其弃去,并用新的注射器冲洗导管。
步骤6:将新的输液接头连接到导管上,并进行冲洗并封管。
操作注意点:
操作流程——冲洗导管并封管
Step.2 冲洗导管并封管
PICC冲管时机:
住院治疗期间,在输注药物之前和之后需要进行冲管,以确保管道畅通,药物输送的有效性。
配伍禁忌药物的间隔期,确保不同药物之间的残留物不会相互影响,一般根据医嘱来确定冲管的时机。
每次输血之前和之后,以及每次抽取血样的前后都需要进行冲管,以防止血液残留或者血液凝结影响导管的通畅。
在连续24小时输液时,每12小时进行一次冲管,以确保管道畅通。
输注高浓度药物时,每6-8小时进行一次冲管,以确保药物的浓度稀释,减少对导管的损伤。
输液流速减慢或者发现管腔有回血时,需要立即进行冲管,以确保导管通畅。
出院时进行冲管。
居家带管时,每7天进行一次冲洗,以维持导管的清洁状态。
如果发现导管有回血,需要及时进行冲洗,以防止血液凝结影响导管的使用。
冲管方法:
冲管液:使用0.9%氯化钠溶液(简称0.9%NS),或者是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0.9%氯化钠溶液(也称为5%GS+0.9%NS,品牌有天兴、拜复乐等)。
冲管剂量:成人通常使用10到20毫升的冲管液,儿童,6到8毫升。
冲管手法:采用脉冲式冲管技术。以间断的、脉冲状的方式将冲管液注入导管,而不是连续地注入。这种手法有助于清洗管道,减少对导管的损伤。
冲洗导管步骤:
准备10毫升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到输液接头上。
采用脉冲方式冲洗导管,每次注入1毫升生理盐水,进行连续10次冲洗。
脉冲式冲洗方式更有利于清除导管内的固体沉积物,如纤维蛋白、药物沉淀以及腔内细菌等。
双腔导管,需要分别对两个腔进行冲洗,确保导管的每一部分都被彻底清洁。
脉冲与直推比较:
脉冲式:通过产生正负压形成涡流,可以有力地将粘在导管壁上的内容物冲洗干净。能够有效清除导管内的固体沉积物,如纤维蛋白、药物沉淀以及腔内细菌等。
直推式:水注只能在导管中心流动,无法冲洗导管壁,容易造成导管腔狭窄而堵塞导管。相对而言清洗效果较差,容易导致导管内积聚物的残留,增加感染和阻塞的风险。
封管:
肝素盐水的浓度适用于PICC和CVC的使用,通常0-10单位/毫升。
在输液完毕后,应用导管容积加上延长管容积的两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2-3毫升。
正压技术要求在注射器内剩余0.5-1毫升冲管液以确保分离。而非抗压导管不允许使用小于10毫升的注射器进行冲管或给药操作。
类型
正压:先拔除注射器,然后夹闭小夹子。确保管道内的压力稳定,防止空气进入导管。
恒压: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即先拔除注射器再夹闭小夹子,或者不使用夹子亦可。能保持管道内的压力稳定。
负压:先夹闭小夹子,然后拔除注射器。可以避免导管内的液体回流,并确保导管内的压力保持在负压状态下。
正压达标效果图。
操作流程——更换透明敷料
Step.3 更换透明敷料
撕除旧贴膜时,确保以下步骤:
先进行手消毒,以保持操作无菌。
用手固定穿刺点,避免导管在撕除贴膜时被拔出。
在0°角的方向顺着穿刺点的方向移除旧贴膜,同时确保手不接触到贴膜下的覆盖区域。
在撕除旧贴膜后,评估穿刺点周围的情况和导管的刻度,确保导管的安全和正确位置。
更换思乐扣--拆除旧思乐扣
卸除:用酒精浸润、溶解思乐扣固定装置下方的粘合剂,直至将Statlock固定装置从皮肤上移开
脱离:轻轻打开锁扣,小心从锁扣上移开导管
酒精浸润→打开思乐扣→移除导管
消毒:
操作人员洗净双手并更换无菌手套,以此保障操作全程处于无菌状态。
仔细评估穿刺点周边皮肤状况,查看是否存在异常,如红肿、破损、渗液等问题。
以左手轻轻提起导管,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牵拉过度造成导管移位或损伤。
取用 75% 酒精棉球,对皮肤进行清洁,清洁区域直径务必至少达到 15 厘米,且在操作过程中要特意避开穿刺点周围 0.5 至 1 厘米范围,防止酒精刺激穿刺点引发疼痛或影响愈合。
按照顺时针 - 逆时针 - 顺时针的特定顺序,运用消毒棉球对穿刺点周围皮肤展开全面、深入的消毒,确保消毒无死角,杀灭潜在病菌。
耐心等待消毒所用的酒精完全挥发干燥,之后再开展下一步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消毒达到应有的效果,为后续流程筑牢安全防线。
轻柔地将导管放置平整,为后续消毒流程创造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高效、精准地开展。
选取碘伏或 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用作消毒剂,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运用选定的消毒剂,仔细擦拭穿刺点及其周边皮肤,务必至少重复擦拭两遍。其中,若使用碘伏,擦拭时长应达到 2 分钟;若选用洗必泰,则需持续擦拭 30 秒,以保障消毒的彻底性。
明确消毒范围,其直径至少要达到 15 厘米,一直延伸至连接翼部位,杜绝消毒盲区,全方位防控感染风险。
擦拭皮肤时,严格遵循特定顺序,可按照顺时针 - 逆时针 - 顺时针的方式进行,亦或是从正面逐步过渡至反面,确保消毒的全面覆盖与有序推进。
完成消毒后,耐心等待消毒剂充分挥发、干燥,在此期间切勿急于进行下一步操作,只有待干燥彻底完成,才能有效保证消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切实保障后续操作的安全性。
注意,在两个月内的新生儿身上,应谨慎使用洗必泰,尽量选择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
操作注意点: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全程严禁跨越无菌区域,切实防范交叉感染风险,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在无菌条件下精准推进。
依据患者个体实际情况,审慎评估并挑选适配的消毒剂,着重考量消毒剂对患者皮肤的适应性,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消毒操作时务必小心谨慎,竭力避免导管出现移位情况,尤其是在擦拭穿刺点及周边皮肤过程中,动作要轻柔、精准,防止导管不慎脱落或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影响导管正常使用及患者康复进程。
严禁将体外的导管部分人为地推送回体内,以此杜绝可能引发的感染风险以及其他潜在并发症,维护患者体内环境稳定与安全。
实施消毒环节时,以穿刺点为核心,由内向外呈环形摩擦进行消毒,擦拭力度要适中且均匀,既要保证能彻底清除病菌,又不会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确保消毒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完成消毒后,耐心静候消毒液自然风干,切不可人为采取加速干燥措施,只有充分尊重消毒液自然干燥的过程,才能切实保障消毒的完整功效,为后续治疗环节筑牢坚实基础。
安装思乐扣:
在贴上思乐扣之前,进行以下步骤涂抹皮肤保护剂:
在思乐扣摆放处均匀涂抹一层皮肤保护剂,确保覆盖整个贴膜区域。
等待皮肤保护剂干燥,需要约15秒钟,或者直到不再粘手套为止。
接下来是安装思乐扣的步骤:
按压:按照思乐扣上箭头所示的方向(指向穿刺点),将导管装在思乐扣立柱上,确保卡扣被锁定。
撕开:依次撕开思乐扣的背胶纸,将思乐扣贴在皮肤上,确保牢固粘贴。
贴放:导管出皮肤处逆血管方向摆放成弧形,形状可以是“L”型或“U”型,以确保导管顺利插入。
准备敷料:
选择面积至少为10×12厘米的无菌透明敷料。
撕下敷料背面的离型纸,确保敷料面朝下。
摆放透明敷料的位置如下:
单手持住透明敷料。
将敷料的预切口朝向延长管翼型部分,便于导管的穿刺。
将敷料的中央对准穿刺点,无张力自然垂放,以达到最大的无菌屏障效果。
进行塑形的步骤如下:
用拇指及食指腹捏牢导管突起部分,使导管和敷料完全贴合,确保敷料与皮肤充分贴合,避免空气进入。
排除空气,确保敷料与皮肤之间没有气泡,以避免水汽产生。
整片步骤如下:
抚平整片敷料,确保敷料表面平整。
排除敷料下的空气,使敷料与皮肤充分粘合,避免气泡的产生。
边缘按压的步骤如下:
从预先切割的位置开始,移除敷料边框。
同时按压透明敷料,边缘按压的同时边撕除边框,确保敷料与皮肤充分贴合。
胶布固定:第一条胶带蝶形交叉固定连接器。
在记录纸上记录置管年份、日期-外露长度(cm)-维护年份、日期和,操作者姓名贴于蝶形交叉处(PICC 维护时间 操作者姓名)
横向固定输液接头
整理用物:
整理用物,脱无菌手套
向病人交代日常注意事项
手消毒
在执行单上签名及时间
填写PICC维护记录单
维护PICC导管的标准化操作不仅可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还可以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因此,在实践中务必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导管的评估和维护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制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右下角分享收藏再看支持一下~关注研嗨设计PPT了解更多医学PPT知识!
研嗨设计PPT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医学制作PPT的参考方向,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制作汇报内容发愁,不妨来这里看下,文中所有内容都是结合相关经验以及查阅各类书籍以及资料总结出的内容,仅做分享交流,并不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主要为大家提供一个制作方向。目前公司开放承接PPT定制服务,有这方面需求的小伙伴可以后台联系。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研嗨设计PPT的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分享更多好的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正在汇报的同仁们,让我们一起进步。
以上案例已放入资源库,搜索“PICC导管”即可找到!
更多优质案例可进入资源库了解或下载
公众号后台留言需求的类型已逐步在资源库更新,记得关注哦。
往期内容可在公众号内搜索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资源库搜索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