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化疗及紧急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过程中。允许医护人员通过在患者的静脉中安置一个小型塑料管(留置针),实现对药物和液体的连续输送。正确的穿刺技术不仅能提高治疗效率,还能极大地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今天带来的PPT案例围绕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介绍、特殊病人的穿刺技巧、如何进行导管维护、冲封管步骤等内容进行介绍。
目录按照以下几点展开:
1.无菌技术定义
2.静脉输液介绍
3.穿刺原则及部位
4.留置针介绍
5.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
6.静脉导管维护
7.知识拓展
1.无菌技术定义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y)
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无菌区域(aseptic area)
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无菌区域。
非无菌区(non-aseptic area)
未经灭菌或经灭菌后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称非无菌物品或区域。
相对无菌x(relative aseptic area)
相对无菌区指无菌物品自无菌容器内一经取出,就认为是相对无菌,不可再放回。无菌区边缘向内3cm为相对无菌区。
污染物品(infectant)
污染物品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前准备
操作环境务必保持清洁、开阔且需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各类物品的摆放应布局合理,井然有序,以营造良好的操作条件。在即将开展无菌操作的前半小时,必须停止清扫等易扬尘的作业,同时减少人员走动,最大程度避免尘土飞扬,防止尘埃携带病菌污染操作区域,确保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得到满足。
工作人员在执行操作任务前,需充分做好个人准备工作。应规范佩戴帽子、口罩,仔细修剪指甲并认真洗手,以降低自身携带病菌的风险。在特定情形下,比如进行高要求的无菌操作时,还需身着无菌衣,佩戴无菌手套,全方位强化自身防护,保障操作的无菌性与安全性。
2.操作中保持无菌
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身体需正向面对无菌区,双臂应始终维持在腰部位置或者操作台台面之上,严禁跨越无菌区,更不允许面向无菌区交头接耳、谈笑风生,以及咳嗽、打喷嚏,以防口腔、鼻腔喷出的飞沫等携带病菌污染无菌区。
取用物品时,务必使用无菌持物镊,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无菌物品一旦从无菌容器中取出,即便未曾使用,也绝对不能再放回原容器内,否则会破坏容器内的无菌环境。
并且,一套无菌物品只能用于一位患者,杜绝重复使用造成交叉感染,切实保障每位患者的医疗安全。
在无菌操作进程中,倘若发现无菌物品存在被污染的嫌疑,又或是已经确定被污染,必须立即予以更换,随后重新进行灭菌处理,确保后续操作所使用的物品都处于无菌状态,维持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3.无菌物品保管
无菌物品务必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两者不得混同存放,以此杜绝交叉污染风险,确保无菌物品的纯净性。
无菌物品切不可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必须妥善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里,为其营造无菌的保存环境。无菌包的外侧需要清晰标明所装物品的名称以及灭菌的日期,并且依据失效期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摆放,方便随时取用的同时,也便于快速核查物品的有效期。
要定期对无菌物品的灭菌日期以及保存状况进行核查。正常情况下,在未遭受污染时,无菌包的保存期限通常是 7 天,一旦超过有效期或者出现受潮现象,就必须重新进行灭菌处理,以恢复其无菌状态,保障后续使用安全。
2.静脉输液介绍
静脉输液:
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人体内的方法。
静脉输液--三大目标
成功穿刺、血管保护、安全留置
3.穿刺原则及部位
选择穿刺血管原则:
根据治疗方案选择静脉
满足治疗输液量
提供必要的血液稀释
穿刺血管条件
柔软、粗直、富有弹性
有完整、有弹性的皮肤支持
易于触及,充盈良好、不易滑动
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
用于外周静脉输液血管主要分布在上肢的背侧和内侧面常用的有:
手背静脉网、前臂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
新生儿和儿童可选择的穿刺部位:
手背、足背、头皮静脉(非首选)
成人:
下肢静脉不作为成人选择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化疗药物紧选用下肢静脉
4.留置针介绍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
是由不锈钢的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
留置针规格如图:
INS标准:在满足输液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管腔最少的导管
留置针结构如图:
留置针分类:
静脉留置针的优势
静脉留置针操作便捷,易于学习领会,经专业培训后的医护人员能够迅速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留置针的套管质地柔软,具备随血管走向自然弯曲、灵活移动的特性,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微小,能有效降低液体渗出至血管周围组织的风险,保障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可大幅削减静脉穿刺的频次,医护人员得以更从容地规划输液时间安排,既提升了工作效能,又能显著减少因反复穿刺引发的针刺意外事件,为医护工作与患者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从患者角度考量,静脉留置针兼顾了舒适度与安全性。在输液期间,可有效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且能依据病情随时灵活开启必要的输液治疗,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就医体验。
对于危重病患者而言,静脉留置针这种快速高效的输液接入途径意义重大,可为紧急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时效性,助力患者脱离险境。
静脉留置针通常可在患者体内留置 3 至 5 天,在此期间,护士无需频繁进行穿刺操作,极大地减轻了工作负荷,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患者的其他护理环节,全方位优化护理质量。
静脉留置针的缺点
堵塞与脱出问题:
其堵塞和脱出的发生率偏高。由于血管内血液易凝固以及管道可能出现移动,致使留置针堵塞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它偶尔还会从穿刺插入部位脱离,如此一来,往往不得不重新进行穿刺操作,这既加重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又额外增加了治疗的经济成本。
药物刺激隐患:
部分药物经静脉留置针输注时,极有可能对外周血管产生过度刺激,进而引发患者疼痛或者其他种种不适感受,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困扰。
静脉资源损耗:
倘若长期或频繁运用静脉留置针,将会使得患者可供穿刺的血管资源逐渐变少。特别是在历经多次治疗、反复检查,需要多次实施穿刺的情形下,患者身上合适穿刺的血管愈发稀缺,后续治疗的血管通路选择面临困境。
静脉炎高发风险:
静脉留置针显著提升了静脉炎的发病几率,尤其是在留置时间不长却频繁更换留置针的状况下,静脉炎更易出现。一旦患上静脉炎,不但会造成局部的疼痛与不适,甚至还可能干扰、阻碍整个治疗进程的顺利推进,对患者的康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静脉留置针的适用范围
长时间输液治疗情境下:
当患者的治疗方案要求进行持续一天及以上的输液疗程,特别在每日需多次输液,诸如按照 BID(一天两次)、TID(一天三次)的频次输注时,静脉留置针便能发挥显著优势。它能够有效规避因频繁穿刺引发的诸多不适,同时降低由此产生的各类并发症风险,保障患者输液过程的相对平稳。
特定人群方面:
对于老年人、儿童群体,以及那些情绪躁动、难以自控、无法配合常规静脉穿刺操作的患者而言,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颇高。它极大地削减了这类特殊人群在穿刺过程中遭遇的困扰,降低了因反复穿刺可能造成的潜在身体伤害,为他们的治疗过程提供了便利与安全保障。
输注全血或血液制品时:
在涉及全血输注或各类血液制品输入的治疗环节中,静脉留置针构建起一条稳固且值得信赖的静脉通路。凭借其良好的留置特性,确保了血液制品能够安全、顺畅、高效地输入患者体内,满足治疗需求,保障医疗质量。
特殊医疗检查场景:
针对需要开展糖耐量试验,又或是必须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群体,静脉留置针充当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它搭建起一条可供长时间使用的静脉通道,有效避免了多次穿刺为患者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并发症,有力辅助了特殊医疗检查的顺利推进。
5.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
核对→评估→准备→实施→观察记录。
核对:
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核对患者信息、医嘱单、药物信息,PDA扫描手腕带、床头卡、询问患者。
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以及需要接受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输液方式和工具。
外周静脉留置针,适用于短期的输液治疗,不适合用于需要持续静脉输注的腐蚀性药物等。
评估患者因素: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对治疗过程的理解与配合度,患者的活动能力等。
治疗方案:评估涉及药物的性质剂量,确保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方案。
选择穿刺部位和评估血管: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确保选择安全的静脉通道进行输液治疗。
准备:
在进行静脉穿刺前,操作者需要进行洗手、戴上口罩,并在必要时进行职业防护,确保环境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确保使用的静脉穿刺工具在有效期内,并检查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
携带医嘱单,输液单,治疗巾及止血带
在准备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按需大小便,并采取舒适的体位,以便顺利进行穿刺操作。
实施:
操作注意事项
年龄
成人--40~60滴/分
儿童--20~40滴/分
病情
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者---宜慢
休克、脱水、脑水肿者---快速
药物
高渗药、钾盐、升压药、降压药---慢滴
药物利尿剂、脱水剂---快滴
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步骤图解:
结束穿刺后,除了洗手、核对、登记,应还需要持续进行以下几点:
观察记录:
无菌操作
操作静脉留置针时,确保使用无菌技术,以预防感染。
观察患者状况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穿刺部位的情况。
检查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或不适。
如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移除导管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如患者仍需继续输液,应在另一只肢体进行穿刺。
固定与保护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减少其活动,避免针口被水浸湿。在患者需要洗脸或洗手等情况下,应特别小心,以免针口受潮。
输液与检查
输液前,先抽回血液确认留置针位置正确且通畅,随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如果发现抽回血液困难或冲洗时遇到阻力,应考虑留置针可能已堵塞。
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切勿用力推注,以免将可能存在的血栓推入血流中,造成危险的血栓栓塞。
6.静脉管道维护
静脉导管种类:
静脉留置针:
四肢浅静脉(首选前臂)
CVC: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经由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到上、下腔静脉并保留,以提供便利的静脉通路。
PICC:
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7天~1年)的静脉输液治疗。
输液港:
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port, PORT)是完全植入人体内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脐静脉(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术是通过脐静脉将导管置入下腔静脉的技术,适合出生后48小时内的危重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可用于输注特殊药物、肠道外营养、测定中心静脉压等
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如图:
导管维护目的:
防止导管脱落
确保导管稳固,防止导管意外脱出,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确保穿刺点无菌
保持穿刺点的清洁无菌,降低感染的风险。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通过护理和监测,预防导管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血流感染。
确保导管通畅
定期检查和维护导管通畅性,预防导管堵塞,确保治疗和药物能够持续有效输送。
维持导管正常功能
通过正确的护理操作,确保导管功能不受影响,支持连续治疗需要。
正确的操作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维护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导管使用中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和导管移位等问题。
体现护理专业价值,提升医院社会效益
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不仅提升患者满意度,还能体现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增强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和社会形象。
A-C-L维护三部曲
Assess A-导管功能评估(抽回血)
Clear C-冲管(脉冲手法)
Lock L-正压封管(剩0.5-1ml)
是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重要程序
冲、封管的正确步骤:
SAS
S:生理盐水
A:给药
S:生理盐水
SASH
S:生理盐水
A:给药
S:生理盐水
H:稀释肝素液
接头规范消毒:
多方位用力摩擦,不少于15秒。
敷料正确揭除方式:
胶带:180度撕除,同时用手指固定另一侧皮肤
敷料:180度或0度角撕除;顺毛发生长方向;速度不要太快
健康皮肤:
彼此支撑紧密,180度撕除胶带,同时用手指固定另一侧皮肤。
脆弱皮肤:
彼此支撑松散,大角度/快速移除=强剥离力会造成皮肤层分裂/破坏微小血管造成淤血。
维护注意事项(PICC、CVC四禁三不)
四禁!!
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
禁止将胶布直接贴于导管
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
禁止连接器重复使用
三不!!
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不能用含有血液和药液混合的盐水冲洗导管
不能将导管外露部分放在贴膜外,避免导管损伤、脱落
维护注意事项
1.消毒操作
在对肝素帽和无针连接接头操作前,务必使用消毒剂充分擦拭两次,每次至少持续15秒,等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才进行穿刺。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2.观察穿刺点
定期检查穿刺点是否有出血、红肿、硬结或液体渗出等异常情况,并在发现这些症状时立即进行适当的局部处理。
3.监控滴速
经常检查输液的滴速。如果发现滴速有所减慢,应立刻查找原因并进行妥善处理,以保证输液的连续性和效果。
4.冲管操作
必须使用手动脉冲方式冲管,以确保导管内无残留,不可仅依赖静脉重力滴注的方式来冲洗导管。
5.输血和输液
在通过导管抽血、输血或输注其他粘性较高的液体前,务必先使用手动冲管方法,然后才能接入其他液体,以保证导管的通畅和避免交叉污染。
6.更换敷料
如导管处敷料出现污染、患者出汗过多或敷料边缘卷起等情况,应及时更换透明敷料,以保持穿刺点的清洁和干燥。
7.知识拓展
治疗原则
遵循“先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后使用胶体液(如血浆替代品);先补充盐分,后补充糖分;在调整酸碱平衡时,应优先考虑去除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而不是盲目补充碱性物质”的原则。
补钾原则
不宜过浓
溶液中的钾浓度不应过高,以免对血管和组织造成刺激或损伤。
不宜过快
钾盐的输注速率应适度,快速输注可能引起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
不宜过多
避免钾的过量补给,过多的钾可导致高钾血症,对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不宜过早
在未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之前,不宜急于补充钾盐。
输液障碍
溶液不滴(可能原因):
针头划出血管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针头阻塞、压力过低、静脉痉挛。
特殊患者穿刺技巧
水肿病人穿刺技巧
避免使用止血带:
对于水肿患者,避免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局部压力,帮助更好地识别静脉位置。
指压静脉法:
在预定穿刺区域,使用拇指沿血管走向进行前向反复推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将水肿组织中的间隙液体向血管周围排出,使静脉更加明显暴露。
迅速消毒:
一旦血管位置变得明显,立即对穿刺区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保持操作区的清洁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及时进针:
在完成消毒后,应迅速而准确地进行穿刺。水肿可能导致静脉位置变化或难以长时间保持暴露,因此速度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肥胖患者
由于其皮下脂肪组织较为丰满,血管位置较深且不易显露,所以需要采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血管的预评估:
在尝试穿刺之前,应根据患者的解剖特点预测血管的可能位置。了解血管走向和深度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穿刺点。
探索法操作:
迅速穿刺:选择合适的解剖部位,沿预测的血管方向迅速刺入皮下。速度要快,以减少不必要的痛感和组织损伤。
左手指导:使用左手食指在穿刺区域的表皮上感觉血管的弹性。这种感觉通常表明下方有一个较大或较稳定的血管。
右手探索:右手持针,根据左手触感的方向进行探索性穿刺。这种方法依靠手感和经验来定位血管,并进行穿刺。
注意事项:
针对血管弹性和活动度的考虑:虽然肥胖患者的血管较深,但通常弹性较好,活动度小,这有助于一旦针尖接触到血管,就能较稳定地进行穿刺。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消瘦患者
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易滑动等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选择易于固定的部位,尽量远离静脉瓣、静脉窦及关节,这些部位的血管更易受到损伤或移动。
血管充盈的促进:
在穿刺前,可用手指轻轻揉搓预定穿刺区域,帮助血管充盈,使血管更明显、易于定位。
止血带的使用:
在穿刺前使用止血带以助于血管暴露,但不应绑扎过紧或保持时间过长,不超过2分钟,以避免造成患者不适或血液循环受阻。
止血带的位置应适中,既能有效暴露血管又不至于对患者造成额外负担。
穿刺操作:
在穿刺前,拉紧局部皮肤,减少皮肤松弛对穿刺的影响。
在操作过程中,压迫穿刺点两端,抓住血管的活动趋向,减少血管的滑动,便于精准穿刺。穿刺时动作要迅速而稳定,确保尽量一次成功,减少对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婴幼儿患者
血管脆弱、发育不完全
年龄小于2岁的婴儿:
头皮静脉穿刺:此年龄段的婴儿头部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清晰且表浅,不易滑动,使得头皮静脉成为理想的穿刺部位。
年龄大于3岁的儿童:
四肢静脉穿刺:随着年龄增长,头皮的皮下脂肪会增厚,头发也变得更密,使得头皮静脉不再是理想的穿刺部位。此时,四肢的静脉(如手背、前臂)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穿刺时应特别注意深度,因为儿童的血管较小,穿刺过深可能导致穿破对侧的血管壁,从而造成穿刺失败。
穿刺技巧:
浅表穿刺:无论选择哪个部位,都应实施浅表穿刺,控制针的角度和深度,尽量在第一次尝试中成功,减少对婴幼儿的痛苦和不适。
安抚措施:在进行穿刺前后,提供适当的安抚措施,如轻柔的抚摸或使用安抚物品(如安抚奶嘴),以帮助婴幼儿保持平静。
脱水及休克患者
静脉穿刺尽管视觉上血管可能明显,实际操作却因血管内压低和缺乏充血而变得较为困难
改善血管充盈:
充分压迫:穿刺前对穿刺区域进行适当压迫,可以帮助血液聚集,增加血管内的充血程度。
热敷:使用温热敷料覆盖预定穿刺区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的充盈程度。
穿刺技术:
挑起缓慢进针法:在血管充盈后,将针头缓慢地从浅入深地插入血管。开始时先将针头向上挑起,沿血管走行缓慢进入,减少血管损伤。
观察回血:一旦针尖进入血管并见到回血,应缓慢注射少量液体,此时不宜放松局部的压迫,以维持血管充盈状态。
稳定和固定导管:
扩大管腔:随着注入液体的帮助,血管管腔会稍微扩大,此时可以继续沿静脉方向将针头推至所需深度。
内套管送入:送入内套管后,确保其位置正确并妥善固定,以防止导管移位或脱落。
穿刺手法技巧:
大角度快速静脉穿刺术
穿刺角度:
穿刺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角度应在45°至60°之间。较大的穿刺角度有助于快速进入血管,减少针头在皮下的移动时间。
进针技巧:
使用快速进针技术,可以减少皮肤和下方组织的损伤。快速进针可使针头接触皮肤的面积小,进针压力较大,但皮肤受损的范围较小。
减少痛感和组织损伤:
快速进针可减轻致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减少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
减少针头在皮下的运动,对皮肤和血管的物理损伤也相应减少。
提高穿刺成功率:
能够缩短静脉回血时间,即从针头进入血管开始到见到回血的时间较短,有助于快速确认针头已正确地穿透血管壁进入血管内部。
外套管外露1~ 2mm优于外套管完全置入
减少血管内膜损伤:
留有一部分外套管外露可减少其在血管内的活动范围,从而减少对血管内膜的物理摩擦。这种摩擦是血栓和血肿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避免外套管尖端触及血管壁:
当外套管完全置入时,尖端可能持续触及血管的对侧壁,这可能引发血管内皮的损伤和炎症反应。通过保持外套管尖端稍微外露,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直接的物理刺激。
提高穿刺成功率:
留有适当的外套管外露长度,有助于穿刺时的操作灵活性,使得穿刺更易成功。这种方法也便于操作者对穿刺针的控制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穿刺角度和深度。
血管恢复自然状态:
留有一定的外套管长度在血管内,可以让血管在未受压状态下保持自然的迂曲和松弛,从而减轻长时间穿刺所带来的血管压迫和损伤。
减少并发症:
控制外套管的插入深度,减少了长时间与血管内皮的直接接触,降低因摩擦导致的血管内皮炎症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逆行静脉穿刺
提高接触面和支持点:
操作者的持针手与病人的手背有较充分的接触面和支持点,提供稳定的操作环境。可以更加稳定地控制针的力度、角度和方向。
进针的灵活性:
允许操作者根据需要随意调整进针的力度、角度和方向,使穿刺更为精准,在处理较短或较弯曲的血管时显得非常有用。
潜行技术:
在进针后,针可以在皮下潜行至血管旁,而不是直接穿透血管。有助于准确定位血管的位置,在血管后大约1厘米的位置开始进针,然后沿着血管潜行至最佳穿刺点。
适用于复杂血管情况:
即使是较短或较弯的血管,也可实现稳定、准确且迅速的一次性穿刺成功。这种技术通过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了多次尝试穿刺的需要。
分享结束。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构成了保障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的根基。精准掌握该项穿刺技巧,对增进患者舒适度、削减并发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伴随医疗科技的高歌猛进以及护理实践的持续深耕,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重要地位愈发醒目。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前沿研究的深入推进与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这一穿刺技术必将持续得到优化改良,进而为患者缔造更为优质的治疗感受,助力患者康复进程。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制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右下角分享收藏再看支持一下~关注研嗨设计PPT了解更多医学PPT知识!
研嗨设计PPT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医学制作PPT的参考方向,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制作汇报内容发愁,不妨来这里看下,文中所有内容都是结合相关经验以及查阅各类书籍以及资料总结出的内容,仅做分享交流,并不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主要为大家提供一个制作方向。目前公司开放承接PPT定制服务,有这方面需求的小伙伴可以后台联系。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研嗨设计PPT的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分享更多好的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正在汇报的同仁们,让我们一起进步。
以上案例已放入资源库,搜索“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即可找到!
更多优质案例可进入资源库了解或下载
公众号后台留言需求的类型已逐步在资源库更新,记得关注哦。
往期内容可在公众号内搜索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资源库搜索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