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20厂是来自于沈阳,1951年,当时的航空工业管理局,以空军东北修理总厂第三厂为基础,在沈阳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喷气发动机维修生产厂,工厂代号111。
但是很快抗美援朝开始了,为了保护沈阳军工厂的安全,大量沈阳的军工单位开始迁移,当时中央决定将沈阳111厂,搬迁到四川成都的东郊,修建代号为420的军工厂,从111厂抽调出3841名干部、工人及三四百台各种大型、中型设备及标准机床设备等,开始分批大举南下。
从沈阳到四川成都有三千多公里,横跨大半国土,1959年开始搬迁,当时可以用的线路只有三条:
第一条路线是陆路,从沈阳经北京到郑州,然后经陇海线到宝鸡抵达成都。
第二条线路是水路,从沈阳乘火车到大连、改乘海轮到上海,逆长江而上抵重庆,再改乘火车到成都。
第三条线路是从沈阳乘火车经北京到郑州,从郑州南下到武汉,再乘江轮到重庆,转成渝线到成都。
这三条线路,最快的也要三天三夜,最慢的要一个礼拜。将近四千职工抵达了成都,开始建设420,当时的口号是“100天,建成一个420厂。
当时的要求是“先生产,后生活。”420厂的修建顺序是先建厂房,后盖宿舍、食堂。起初工人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没有房子,没有办公地点,后来才搬到水碾河附近的技校办公。吃住都在水碾河,在那里搞厂房建设。来自东北的他们,在这块二环路边,用勤劳的双手修建出了成都最早的工业王国。
420厂,通讯地址77信箱,最早为了保密,对外自称国营新都机械厂,它当时隶属央国防工业三机部,是我国第二座、大西南第一座喷气式发动机制造厂,专门研究生产飞机、战斗机、歼击发动机。
当时是成都东郊唯一的省军级单位,驻厂警卫部队就有一个连。甚至到80年代,厂门口还有一块 “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中英文对照标牌。
420厂的人很多,2万多职工,当年整个双桥子就是420 的天下,每天下班的时候,几万人穿着蓝色工作服,浩浩荡荡的走出厂大门,跨过二环路,走进宿舍区,每到这个时候,整个马路交通都瘫痪了,相当的壮观。
420厂是独立的小社会,厂区非常大,职工医院邮局派出所粮店,从子弟幼儿园到721工人大学,除了火葬场和刑场,什么都有,所以大多数420人一辈子都不太会离开厂区,因为不需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几乎是东北文化的大半夜,当年数千东北职工来到这里,带来了全套的东北家居用品以及东北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连酸菜的缸都运来了,有厂职工回忆,自己小时候住的房子,都是木板铺地的东北式房子,走起来咚咚响,吃的都是馒头、包子这些面食,从小就会蒸馒头蒸花卷了,虽然从小在成都长大,但是至今还是喜欢吃面食。
当时职工院里有一排水龙头和用水泥做的搓衣板,一排人都站在那里搓衣服,所有的人都讲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早年的时候,在厂里说四川方言,都会被其他厂子弟看不起,他们几乎不和本地四川人打交道,很多出生在成都,成长在成都的420厂子弟,直到开始工作了,才开始学习说成都话。
420厂从60年代中期开始风光无限,同样的职称,420的工资都会比成都本地的单位高不少,而且420厂还有保密费补贴,加起来就更加高了,据说那个时代420厂的女工人是绝对不会嫁给本地成都人的,就算男工人也很吃香,本地媒婆如果能介绍成功一个420厂的男工人,红包都要收双份的。
进入80年代,420厂就日益凋零,据说83年开始,总厂就不管分厂,分厂不管车间,每个单位都要自己找米下锅,所以当时420出品过双燕牌冰箱,生产过电风扇,甚至连墨水瓶的盖子都做过,但是还是没办法延缓420衰退的步伐,最后420变成了华润的商业地产,然后修建了一个叫二十四城的商业小区,但是那些曾经在这里长大的420子弟,大多数没法支付这高额的房间,只能选择离开。
2007年,电影导演贾樟柯来到正在拆迁中的420厂,拍摄了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这部一半演员一半真实采访的影片,第一次向世人讲述了420厂的故事。
如今的420厂所剩不多的生活区内,一切似乎都停在了20年前。单调破旧的楼房,密密麻麻挂满各色衣物的窗口,楼下一群群无所事事打麻将的中老年人。
这些人很多幼年时代就跟着父母从东北来到成都,那时候双桥子还是菜地,然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而很多出生在双桥子的420子弟,至今还没有离开420生活区这块地方,对于年轻人来说,对集体生活,对这种封闭小社会生活并不是很怀念,他们怀念的是已经消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