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洪都机械厂

乐活   2024-11-04 06:38   上海  

刚建国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工业几乎为零,开国大典的时候,一共就只有17架飞机,阅兵的时候太寒酸了,所以就让其中的9架飞机飞了两次,这还都是缴获的。

我们那时候造不出飞机,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空中武装力量,所以我们当年志愿军经常是夜行军,夜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躲避美军的空中侦查和空中火力,所以当时中央对于航空工业特别重视。

1951年正式开始建设航空工业,没技术怎么办呢,就去找当时的苏联,1951年的1月签订了《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议》,获得了前苏联的航空技术支持。

但是这不是免费的,当时支出了价值60亿斤小米的外汇和农业产品换来的,当时是决定在全国建立6个航空工业基地,南昌的国营洪都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代号是3211953年改为320

为什么是要选在南昌建厂呢,因为这里有基础,解放前,这里有民国政府三大飞机修理制造厂之一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签订了协议,在南昌修建的这个厂,那时候是花了不少钱的,这里号称是意大利在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厂。

当年有200多意大利的技术人员驻扎在这里,但是1937年淞沪会战以后,日本和意大利结盟,意大利的人员不但立马撤走了,还把工厂的地理位置交给了日本空军,甚至日军来南昌轰炸的时候,当时厂里的意大利人,还乘坐日军飞机,指挥轰炸这个工厂。

所以等到1951年准备修建这个洪都机械厂的时候,老厂房基本已经毁掉了,只剩下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八角亭的老厂房,还有一条1.5公里的碎石跑道,其他基本不剩下啥了。

所以中央又从全国各地调集技术人员,在当年这个意大利人规划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旧址上面,修建了洪都机械厂。

当时前苏联专家来到南昌的时候,江西省委十分重视,当时的建厂委员会的一把手,就是江西省的省长邵式平,南昌当地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就创建了江西省技术工人养成学校,省长邵式平亲自担任校长,苏联专家来了,交通不便利,南昌军区司令员的陈奇涵就把自己的专车和司机全部调给了苏联专家团。

当时的这些领导心里都很清楚我们的工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果靠我们自己去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那将花费十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航空工业的国产化,苏联的东西是现成的,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一个契机,要是不抓住,就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全国调集了几乎最好的技术专家,学生,来这里夜以继日的学习。

从建厂到生产出第一架飞机,先后从全国来了3000多人,来到了洪都的320厂,在50年代这里的条件和技术,在全国都是前列的。苏联的专家来了以后,这家厂最早的任务其实就是维修飞机,当年年底前就维修好10架雅克-18型飞机,然后开始仿制,最早开始就是仿制生产教练机。

1954年的时候就成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架教练机,型号是初教5,这也是我们建国以后生产出来的第一架飞机。洪都320不止研发过飞机,还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枚反舰导弹上游一号。

洪都320厂还生产过很多民用产品,1957年的时候,就仿制前苏联的三轮摩托车,研制出来长江750摩托,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洪都摩托车厂,后来很有名的昌河小客车的图纸其实也是来自于洪都320。

所以洪都320在南昌很有地位,据说当时的南昌钢厂,最早也打算修建在洪都,这也是江西一个很重要的单位,但是洪都320厂直接否定,原因是钢铁厂的烟囱太高,影响飞机试飞,钢铁厂排放的粉尘太多,影响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南昌钢厂也没办法,后来搬到了远郊的罗家集。

洪都320厂当时戒备森严,全厂驻扎了部队,厂区和生活区之间是隔离开的,围墙上都是带高压电的铁丝网,厂区里面的车间和车间之间都不能互相走动,你在那个车间上班就呆在那,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得跑来跑去的职工,全都配发特殊的通行证。

不是当时的人小题大做,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很恶劣,直到1962年当时国外的飞机还来南昌低空侦查,后来是被解放军用导弹打下来了。

当时南昌两大单位,江纺,洪都320,福利待遇都很好,江纺大多数是女工,洪都320大多是男青年,两家单位的年轻人眼光都高,所以最后都是强强联合,按当地人的话说,每年江纺的姑娘们都是一批一批的嫁给了洪都320的小伙子,让其他单位的年轻人嫉妒不已。

洪都320的厂区将近5平方公里,很大,最高峰的时候职工2万人,退休职工,家属和服务单位加在一起将近10万人,家属区有10多个,每天上班的时候马路上被自行车堵的走不动,厂区大门就有6个,厂区里的电影院就有两个,320职工子弟学校,后来是改名为洪都子弟学校,当年因为是归航空部管理,师资力量雄厚,基本只招收厂子弟。

洪都334医院,那个条件在江西省也是排前面的,还有自己的洪都公园,洪都体育馆。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一班通往市中心中山路的205路公交车,成为了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公共交通工具,这里的职工去市中心都要说到南昌去,许多老一辈洪都人进入工厂之后,数十年没有走出过这里。

许多“洪二代”在这里出生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在工厂里完成,然后再进厂,子承父业成了一名工人,和同事结婚,生育下一代,然后一代代重复着这样的生活轨迹,


三线厂子弟
和大家聊一聊40年前那段燃情岁月,说一说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