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家底的共和国长子

乐活   2024-11-22 06:32   上海  

7-80年代的时候,几乎全国所有的三线厂,厂区里通行的“厂话”,都是带一点东北口音的普通话。

为什么?因为在整个三线建设当中,外派人员最多的地区,就是东三省和上海,几乎所有的三线厂里,都有东北人,甚至整个厂的首批援建人员都来自东北。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东三省可以说是耗尽家产。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三省支援内地的三线建设,不仅是支援资金,技术,人员,甚至东北地区的矿石,煤炭,甚至大小兴安岭林场里砍伐下来的木材,也是优先运往内地。

在三线建设的前三年里,内迁的企事业单位几乎全部来自东北和上海。仅1965年一年,从一线地区迁出项目有120多个、设备6700台、职工48000人,其中一半来自东北。

整个三线建设时期,东北三省到底向中西部,西南部支援了多少人和物?

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东北向三线地区迁移企事业单位200多个、援建项目300多个、输送人才100多万。

以重庆为例子,1965年渤海工程局,首批职工从辽宁乘专列火车来重庆,一起带来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装载了64个车皮。据统计,因支援重庆地区三线建设,仅从东北三省,就迁入了至少20万人。

在东北援建的三线项目中,最著名的就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援建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十堰原本只是一个小镇,城区人口几千人,长春一汽建成后,人口增加到10万。二汽建厂时候,一汽包建了11个分厂,上海包建了6个分厂,北京和武汉各包建一个分厂。

开工以后,产品设计、试制、试验任务都是由一汽完成,还从长春抽出1/3的技术、管理骨干支援二汽,并给二汽培训大批特殊工种工人。

因此,当年十堰地区到处都能听见东北方言,时间久了,东北话成了二汽厂的官话,知道今天,东风公司内部还是以东北话为主。

当时中央对东北上海这些内迁的老牌基地的要求是,“三老带三新”(“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规定必须要做到“三包一底”(“包建好、包人员和设备配齐、包建成后投入生产,完成国家计划,从建厂到投产负责到底”。

而东北老基地怎么办呢,一是停,停止东北地区的在建项目;二是缩,东北地区的项目规模能缩小就缩小;三是搬,把东北地区的企业整体搬迁到三线地区;四是分,把东北地区的大企业分成几个小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五是帮,东北出钱出物出人出力帮助三线地区搞建设。

那东三省这三个省,分别都援建了哪些工程呢?

先说黑龙江,黑龙江曾经是新中国兵工制造基地,三线建设时期,一共支援了内地210多个单位,共支援设备3389台,仅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熟练技工就多达16096人,还支援了大量工具、工装、成品零部件及大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

比如黑龙江庆华工具厂,也就是626厂,中国最大的步枪生产厂,先后包建了558、5027、5206、5506、126 等五个兵工厂的建设,向外输送三千多人;

哈尔滨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分别对口援建四川省德阳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

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支援四川德阳建设第二重型机器厂。

黑龙江援建的不止是工厂,还有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其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60年到1962年,哈军工进行了分建和改建,被拆分为若干部队院校迁往内地。

我们再说说吉林,吉林铁合金厂先后支援湖南、遵义、峨眉、辽阳、西北铁合金厂等51个合金企业的建设,支援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熟练工人2900多人。

国营524厂,吉林生产炮弹引信的军工厂,曾先后援建了江西的9344厂,云南的9804厂,浙江淳安的9364厂,湖南的9624厂,四川的204厂,湖北襄阳的9604厂,河南邓县的5124厂,广西的9664厂,宁夏固原5233厂,新疆的9924厂一共10个厂。

吉林丰满发电厂向三门峡、龚嘴、碧口、葛洲坝等水电站,输送干部和技术人员达800多人。

吉林化学公司为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54个企业输送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1.8万余人。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迁到四川大邑县,组建6569光电研究所。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援建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包建11个分厂,分出了三分之一的干部,工程师,技术人员调迁到二汽。

再说说辽宁,辽宁支援三线建设项目范围广,数量多,从钢铁、石油、飞机、工程机械到枪械、枪弹,应有尽有。

1964年至1970年,辽宁省陆续迁往大三线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多达99800人,随迁家属156600人。援建了全国100多个军工企业,拿出了3000多台生产设备。

而且共计支援内地6千万吨生铁、8千万吨钢材、5千万吨水泥等建筑生产材料。

沈阳铁西区48个企业参与内地援建,先后共派出23304人,其中厂级干部94人、中层干部7000人、技术工人16210人。

其中三家企业进行全厂搬迁,23家企业包建新厂,29家企业车间整体划拨。

鞍山钢铁公司承担了包建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水城铁厂,还有武钢、宝钢、湘钢,唐钢、莱钢的任务。从筹建、施工到投产,从配备领导、技术骨干、提供设备原材料、技术资料和备品备件到试验研究等,由鞍钢一包到底,仅贵州水城就调迁了9000多人去支援。

沈阳飞机厂援建四川的成飞,陕西的西飞;

大连石化援建甘肃兰州石化炼油厂,江苏南京金陵石化,江西九江市九江炼油厂,新疆独山子炼油厂,湖南岳阳巴陵石化。

沈阳滑翔机制造厂把原厂一分为二,迁往四川成都,建立了四川滑翔机制造厂;

沈阳信号厂也一分为二,迁往陕西西安,并入西安信号厂。

同年还有沈阳中捷友谊厂的技术人员500人和160台设备迁往宁夏中卫,建立了中卫钻床厂;

沈阳橡胶三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到宁夏银川橡胶厂;

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制造柴油机配件车间,和生产罐车车间职工3000人,分别迁往四川广元解家沟和青海西宁;

大连钢厂两座5吨电炉和职工50 人迁往贵阳钢铁厂,建成了一个优质钢厂;

大连起重机厂的部分设备和员工300人,迁往宁夏银川机械修配厂,年产减速机1500台至2000台;

大连起重运输机厂的部分设备和职工350人,迁往陕西宝鸡新秦机器厂;

抚顺铝厂的3台矽铁电炉,以及职工 500 人,和纯硅车间的职工80人分别迁往甘肃兰州和贵州都匀,建成了兰州河口铁合金厂和贵州纯硅厂;

抚顺石油二厂的合成润滑油车间的79 台设备,和职工100 人迁往四川隆昌;

抚顺挖掘机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四川泸州;

抚顺安全机器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四川德阳;

抚顺矿灯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贵州贵阳;

抚顺火药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云南宣威天生桥。

此外,辽宁将大连医学院的1200名学生、400名教职工和教学设备以及附属医院的部分人员、医疗设备迁往贵州遵义,组建了遵义医科大学。

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迁往宁夏中卫县。

大连瓦房店轴承厂,援建了洛阳轴承厂,包建了西北轴承厂。 

沈阳321工厂,又名53厂,前身为辽宁迫击炮厂,援建河南鲁山9641厂,山西中阳 9141厂、安徽舒城942厂、 山东蒙阴9381厂,山东沂源945厂、新疆库尔勒9921厂。

沈阳111厂建立于1951年,是我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厂,1958年,包建成都航空420厂,还援建了陕西西安113厂、430厂,四川达县064基地7304厂,湖北远安066基地江北机械厂,陕西蓝田067基地7414厂,广西柳州801厂,内蒙古呼和浩特359厂,贵州遵义061基地3532厂。先后包建援建了11个大中型军工厂,支援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上千台。

这就是东北三省,在三线建设时期,各自援建的一部分资料,不是全部。

上百万东北人背井离乡,去的都是中西部,西南部最偏远的山区,县城,住的是打垒房,吃的是咸菜,喝的是河水,一呆就是几十年,把一座座荒山和一个个小镇小山村,建设成了如今的工业基地,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可以说数以亿计的当地人。

建国初期,东北三省是整个中国工业最发达,经济最好的地区,现在东北经济和工业的没落,除了时代和市场发生了变化,和当年三线建设的大出血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线厂子弟
和大家聊一聊40年前那段燃情岁月,说一说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