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孜孜不倦的让我说说贵州同仁的万山矿区,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盛产一种很受追崇的矿石,朱砂矿,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万山就开始了朱砂开采。
朱砂矿经过高温处理,就可以得到汞,就是我们俗称的水银,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特别是军工生产的原料。
万山矿区的水银产量曾是亚洲第三、中国第一。
因此在解放前,英法水银公司在万山采矿提炼水银700多吨,全部抢走了。
1952年5月成立贵州汞矿厂,1966年,为服务这里的朱砂开采,国家设立万山特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县级特区。
上万名矿业工人在这里日夜劳作,井下3000多人、地面上4000多人同时作业,创下日处理矿石千吨的历史。
当年前苏联来逼债的时候,万山矿区以连续4年超千吨的产量,用矿抵债,承担了当时一半以上的国家债务,因此万山矿区的汞矿,当时被称为“爱国汞”,。
贵州汞矿有长达970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一坑、二坑、三坑、四坑、五坑、六坑6个生产单位。
一坑90年代基本已经开采完毕了。
二坑又称杉木董,是贵州汞矿最大的采矿区,占全部地质储量的30%,直到2001年10月,二坑才关闭,也是贵州汞矿最后关闭的一个生产单位。
三坑位是当年万山全矿区居住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
80年代左右,贵州汞矿工资高,奖金多,福利好,这在一碗面条只要2毛钱的年代,在贵州属于很高的工资。
当时,在上海等大城市畅销的奢侈品,比如两百多元一床的鸭绒毯,也能很快在万山的百货商店卖出去
。贵州汞矿电影院经常在第一时间,上映最新的国际大片,而两公里外的万山特区电影院,通常在两个月后才开始放映。
这种繁荣景象,让这个中国西南的山区单位所在地,被贴上了“小香港”和“小深圳”的标签。
但是对于万山矿区的普通职工而言,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大家,就是职业病。
作为汞原料的开采生产基地,矽肺病,汞中毒等职业病在这里并不少见,据文件记载,1954年第一次全矿区大体检,就排查出来134人不同程度的汞中毒。
1963年在对矿工做体检时发现,矿工中汞中毒者有151人,患病率为6.6%。
24年后的1987年6月底,这个数字增加至274人。
在万山的“双转型”中,这批汞中毒者,仍在继续承受着手脚颤抖、易怒、烦躁,和精神错乱等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2001年因资源告竭,万山矿区被政策性关闭,剩下的只是地底下绵延970公里的废旧坑道,旧时繁华落尽。
2009年建起了万山国家矿山公园,让老矿山变成了旅游景点,通过整修部分保留下来的矿区建筑,原来的矿山职工生活区,修建成为一个怀旧的小镇,还修建了一个矿山博物馆,讲述万山矿区的那一段历史。
配套设施也很齐全,比如悬崖酒店,也是当年的老建筑改造的,当年历代矿工们开凿了长达970公里的采矿坑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采矿坑道,景区也开放了一部分坑道供游客参观,但是仅仅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处于封闭状态。
经过多年的治理,矿区已经恢复了最早的自然环境,走出矿区就能欣赏贵州的崇山峻岭,山间有吊桥和栈道,高悬的吊桥中间一段还是透明玻璃的,沿着栈道还需经过好几处矿洞,这些矿洞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了。万山矿区,从卖资源转变为卖风景,实现了华里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