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小三线建设也开始了,小三线主要就是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的工业基地。
为了配套那生产武器需要特种钢材,全国先后建立了15个小三线钢铁厂,比如江西钢铁厂、河池钢厂、涟源钢铁厂、龙岩钢铁厂这些当年都是小三线钢厂,其中还有一个,就是今天要聊的上海八五钢厂。
这家单位是当时上海小三线建设,规模最大的单位,当时南京军区准备建设一个专门生产五七高炮的基地,定名为507工程,而上海八五钢厂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用于制造五七高炮的炮管和锻造件。
当时把建厂的地点,就选在了安徽省贵池县的梅街乡。
1967年开始筹建,1970年八五钢厂就炼成功第一炉钢。
八五钢厂是上海小三线最大的单位,职工几乎全部从上海调集过去的,比如上钢五厂、上钢三厂、新沪钢铁厂、机修总厂和上海有色件厂这些单位,还有就是上海的知青,中专技校毕业生。
最高峰时期,八五钢厂的职工就将近8000人,加上家属就是万人以上的规模,这就是一个几乎都是上海人的工业城,厂里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子弟学校的老师,到食堂的大师傅,都是上海人。
当时从贵池城出发,走齐石路二十七公里,就能到原八五钢厂汽车客运站,再往前走就是八五钢厂修建的八五大桥,走过大桥就是八五新村,当时这些职工楼,每幢楼可以住十六户,都是二室一厅,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
当时厂里的后勤保障还是很好的,厂小卖部的商品,都是专车从上海运来的,为了丰富厂职工的副食品,当时八五钢厂还在江苏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个冰库,定期收购海鱼,运到安徽的八五钢厂。
厂里当时有车队,所以在后勤保障上还是不错的,洪泽的鸭子,阳澄湖太湖的螃蟹,莱阳的梨,都能定期吃到,甚至当年八五钢厂的厨师都是上海带过去的,而且都是定期去上海和平饭店培训的,食堂里有好几个一级厨师,所以这块条件是没的说。
但是当时厂职工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其实这也是当时全国各地的三线厂建成以后,都面对的问题,一个是无聊,因为厂区地理位置很偏僻,下了班以后,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厂里后来就组织了电影放映队,每周放电影,然后架设了闭路电视,从上海拿录像带到八五钢厂厂区去放,这样职工家里的电视能看,工会还经常组织体育活动,这样去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这也是很多三线厂里都有灯光球场,定期组织文艺体育活动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婚姻问题,有很多工业单位,职工性别很单一,比如冶炼单位大多数都是男职工,纺织单位大多数都是女职工,所以当时很多地方规划三线单位的时候,都会配套建设,重工冶炼单位附近,一定会配套一两个女性职工比较多的单位,这样才能解决婚姻问题,但是八五钢厂就没法解决,那一块就这么一个大单位,所以当时最严重的时候,
八五钢厂的单身厂职工,男女比例达到了500比1。
因为谈恋爱,婚姻问题引发的冲突很多,甚至有一群单身汉跑到厂办楼下去喊口号,要求解决找老婆的问题。
后来八五钢厂以厂办的名义,去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给厂里的单身汉解决婚姻问题,当时是轰动全国。
到了80年代,军工订单锐减,八五钢厂也进入军转民时期,效益就越来越差了,再加上上海职工返城的问题,搞的厂里的气氛就不是很好,最后八五钢厂就申请整体迁回上海。
最早是计划迁到上海的崇明区,兼并当地的几家单位,成立上海市浦江钢厂,但是最后这个方案搁浅了,最后是决定上海八五钢厂回上海后,整体被上钢五厂兼并。
这个消息在1986年的元旦节,就正式在八五钢厂宣布了,离开家乡15年的,数万上海职工家属,终于可以回家了,八五钢厂在安徽贵池的厂房设备,都移交给安徽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了安徽省贵池钢厂,这个移交工作,以及搬迁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1987年底才正式完成,后来这个安徽省贵池钢厂在1999年政策性破产,也算是结束了八五钢厂全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