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3
青衿城关讥佻达,
掌教谁如李白夫。
盛德苏湖堪接席,
何辞千里致生趋。
记兰溪的老“教育局长”李白夫
丁伯阳
“青衿城关讥佻达,掌教谁如李白夫。盛德苏湖堪接席,何辞千里致生趋”。这是清乾隆时著名金石家汪启淑在《兰溪棹歌》里,对明弘治间任兰溪教谕(教育局长)李璧的赞颂。
李璧,字白夫,号琢斋。广西武缘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陆斡镇覃李村人),壮族。明弘治八年(1495)中举,弘治十二年任我县(兰溪)县学教谕。他立身端谨,待物真诚。爱护学生,视如家人子弟。对家境贫穷不能自养的学生,都会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他们。后因政绩调任仁和(杭州)教谕,兼任福建主考。再聘为南京同考,随后任礼部尚书的乡贤章懋一起在金陵(今南京市)讲学。讲学中写了《三礼经注疏》,订正了钟律、乡射、冠婚等仪节。李璧还在我县时,就多次、多方强调“治理学问要像雕刻玉石一样”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他的书房也就叫“琢玉斋”。
明时朝廷定期对在职官员“考课”,议优劣,定升降。李璧在“考课”中,多次被定为政绩卓著。并于正德十年(1515)出任四川剑州知州。正德十六年(1521)又升云南临安府同知。嘉靖四年(1525)调任南京户部员外郎,不辛赴任“途中卒于道”,年仅52岁。其时距他任兰溪教谕已过二十余年,但兰溪城里知道讣告消息后,还“犹重相吊唁”。
李璧著有《剑门新志》、《名儒录》和《皇明乐谱》等书。在出任四川剑州知州时他勤于政事,体察民情,发展生产,倡设书院。他劳以身先,教以身率,倡导整修剑州至阆中的剑阁道。用花岗岩片石砌了这条长达300余里山路,沟通附近的陆路和水路。为了使道路不被山洪冲塌,又在路两旁植松柏数万株。自此翠林荫道,蜿蜒如龙。被人称为“翠云廊”,成为中外闻名的名胜旅游区。他还在到任的第二年就在剑州城北新开商业市场,促进民间贸易。李璧对剑州文化事业也极为关心,今天我们看到的剑阁遗文古碑,如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剑门路》及杜甫的一些诗碑刻。当时损坏严重,大部分由他召集工匠重新刻立,并亲自写了《修复剑阁遗碑记》。李璧在任期间,在剑州城东街、西街、学街、江口都设社学,又修复了“兼山书院”。因而知剑州六年,深得民心,被列为名宦,“立祠铸像祀之”。称为“学有成书,政有成绩”,一直被表旌和怀念。
明嘉靖三十年(1535),李璧被家乡武缘县列为乡贤,在县城孔庙中设立神位,供人瞻仰;并称其为壮族文学史界比较突出的诗人。明万历八年(1580)剑州修建二贤祠,祠内铸铜像供奉曾担任剑州知州的李璧和杨如震(祠址在今剑阁县普安县),祭祀他们的卓著德政。今天当年翠云廊两旁植柏皆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供人休憩。1992年剑阁人民在翠云廊景区新建一祠专祀李璧,供有李璧塑像,以颂扬他的功绩。
李璧,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附注】 青衿:学堂学生,过去读书人穿青衫。佻达:即轻薄放荡。苏湖:苏湖学派,此指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胡瑗,字翼之。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理学先驱。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的先河。
原注:李璧,字白夫,武缘(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人,弘治十二年(1499)任县学教谕。立身端谨,待物真诚。视诸生如家人父子。丁外艰归后,累任礼部(系户部之误)员外(司长)。卒于道,距官县学时己二十余年,闻讣者犹踵相吊唁。
青衿:学堂学生,过去读书人穿青衫。《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汪公诗中,意思是学校的学生不太好管,青年轻佻,或厌学,热衷于谈恋爱。李璧来掌管后,学风为之大正。多年来的累任教谕没有比得上李璧的。佻达:走来走去,有轻薄放荡之意。苏湖:苏州、湖州,此处指苏湖学派。也指苏湖教育法创始人,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胡瑗,字翼之。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理学先驱。世居陕西安定堡,亦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祜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官。卒后被朝廷追谥“文昭”。葬湖州原菰城附近(今湖州市城区道场乡)。王安石赞他为“天下豪杰魁”;范仲淹遵他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苏东坡更曾写下赞颂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名”。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在校寄宿制度;他的“致天下至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至今乃意义深远。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正义》《洪范正义》《论语说》和《春秋正义》等。
李璧,字白夫,号琢斋。广西武缘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陆斡镇覃李村人),壮族。明弘治八年(1495)中举,弘治十二年任兰溪县学教谕。他立身端谨,待物真诚。爱护学生,视如家人子弟。对家境贫穷不能自养的学生,都会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他们。后因政绩调任仁和(杭州)教谕,兼任福建主考。再聘为南京同考,随章懋一起在金陵(今南京市)讲学。讲学中写了《三礼经注疏》,订正了钟律、乡射、冠婚等仪节。李璧还在家乡时,就多次、多方强调“治理学问要像雕刻玉石一样”,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他的书房也就叫“琢玉斋”。
明时朝廷定期要对在职官员“考课”,议优劣,定升降。李璧在“考课”中,多次被定为政绩卓著。并于正德十年(1515)出任四川剑州知州。正德十六年(1521)又升云南临安府同知。嘉靖四年(1525)调任南京户部员外郎,不辛赴任“途中卒于道”,年仅52岁。其时距他任兰溪教谕已过二十余年,但兰溪城里知道讣告消息的人“犹重相吊唁”。
李璧著有《剑门新志》《名儒录》和《皇明乐谱》等书。在出任四川剑州知州时他勤于政事,体察民情,发展生产,倡设书院。他劳以身先,教以身率,倡导整修剑州至阆中的剑阁道。用花岗岩片石砌路长达300余里,沟通陆路,水路。为了使道路不被山洪冲塌,又在路两旁植松、柏数万株。自此翠林荫道,婉蜒如龙,被今人称为“翠云廊”,成为中外闻名的名胜旅游区。他还在到任的第二年就在剑州城北新开商业市场,促进民间贸易。李璧对剑州文化事业也极为关心,今天我们看到的剑阁遗文古碑,如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剑门路》及杜甫的一些诗碑刻。由于损坏严重,大部分由他召集工匠重新刻立。并写了《修复剑阁遗碑记》。李璧在任期间,在剑州城东街、西街、学街、江口都设社学,又修复了兼山书院。因而知剑州六年,深得民心,被列为名宦,“立祠铸像祀之”。称为“学有成书,政有成绩”,一直被怀念。
明嘉靖三十年(1535),他的家乡武缘县亦列其为乡贤,在县城孔庙中立神位,供瞻仰;称其为壮族文学史界比较突出的诗人。明万历八年(1580)剑州修建二贤祠,祠内铸铜像供奉曾担任剑州知州的李璧和杨如震(祠址在今剑阁县普安镇),纪念他们的卓著德政。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文庙记》(剑州人朱彩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清·雍正《剑州志》有乔钵《翠云廊》诗,云:“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滑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道蜀道难,莫错剑门路”。同治《剑州志》亦载:古柏树万株,为璧所植。清·光绪十—年(1883)二贤祠重建。
如今当年翠云廊两旁植柏皆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1992年剑阁人民在翠云廊景区新建一祠专祀李璧,供有李璧塑像,以颂扬他的功绩。
盛德苏湖堪接席,何辞千里致生刍。意思是李璧的道德文章,教育理念都继承了苏湖学派创始人胡瑗先生,因此身死之日赢得兰溪学子不远千里前去凭吊致祭,可谓盛德在人心了。《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朱熹集注:“贤者必去而不可留矣,于是叹其乘白驹入空谷,束生刍以秣之。而其人之德美如玉也。”生刍:原意是指新割的青草一捆。后用来表示薄薄的一点儿礼物,但寓意极其深厚。也指用一捆青草作为吊丧的礼物。
(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