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
陇麦呈祥循义里,
秋芳成锦石凉亭。
争如明远吟楼上,
日见香山佛髻青。
原注:咸淳壬申岁纯孝乡出瑞麦图,刊于石置壁上,循义里名也。石凉亭,去县南二里许,亭旁有小菴,岁艺秋色最佳。明远楼在城北隅胡玹所居,徐君善行,有明远楼宴集诗序。香山亦在县北,其山富玉兰,故名香山。
词语注解:
1.陇麦:指宋碑“瑞麦图”。
2.循义里:纯孝乡循义里,即女埠(今属黄店)。唐建县以后属望云乡建业里,又称双龙镇。宋时为纯孝乡循义里。
3.董坦:宋咸淳年间(1265-1274)进士,典集有失,科年无考,授职不详,详址待考。
4.薛至善行无考。
5.秋芳成锦,指岁秋菊花五颜六色开如锦绣。
6.石凉亭:现今的马公滩,咸丰年间兵毁。亭旁小庵,名失考。
7.明远楼:光绪《兰溪县志·古迹》载:明远楼,前志:在城北隅,元季胡玹,字伯玉。建楼,左瞰池,幽竹嘉卉,殊饶野趣。徐原有《明远楼宴集诗序》今废。
8.香山:址在香溪镇香头集镇紧靠之东,即今之塔山,现已有许多农户住在香山之上。
9.佛髻:是指形如佛头之上的发髻;青,指青翠,景色秀丽,也指香山寺香火旺盛,香烟缭绕如佛髻。
10.胡玹:为元至顺间人,时乱典失而无考。徐原,字均善,亦作君善,少从吴师道学,博洽群书,以诗文名世。明洪武初以贤良征,授翰林待诏。历任福建、江西试事。
这道棹歌是清人汪启淑(1728—1799)《兰溪棹歌》百首中的第48首。内容环绕兰溪东南西北四方,涉及面极广,跳跃性极大。西有黄店镇的瑞麦图宋碑,人物牵涉到董坦、薛至;南有马公滩石凉亭;东有云山街道明远楼,说及到胡琼、徐善故事;北有香溪镇香山,它道出香山因何而名。
试析:
第一句“陇麦呈祥循义里”,“陇麦呈祥”是指“瑞麦图”之内容,“瑞麦图”并不是一幅图画,而是记述歌颂美好生活的诗词歌赋,“瑞麦图”刊碑于壁,此形式兴盛于宋至元。此“瑞麦图”石碑,是南宋咸淳八年(1274)刊于石碑置壁上。如歌所吟,表示对当时农村美好生活的赞颂。它是董坦、薛至两人事绩。可惜此碑今已废。
元代文学家陆文圭(1252—1336),字子方,号东墙,江阴人,他曾于宋时作《题万户府瑞麦图》,载于此,予以对照参悟。
第二句“秋芳成锦石凉亭”,表达了对石凉亭的赞颂。石凉亭云山街道去城南二里许,至岁秋时分,亭旁盛开秋菊,五颜六色,状如织锦,亭旁有一小庵,每岁至暑秋就亭避暑,亦或欣赏山水秋景,欣赏兰城云山,兰阴山之风景为绝妙之处。整个兰溪境内,从未见有全由石料砌就的凉亭,可谓独一无二。至今已无存,着实为之叹息。
第三句“争如明远吟楼上”,明远楼位于城北,如志所载,“左瞰池,幽竹嘉卉,殊饶野趣”,其景优美。至今,不知《明远楼宴集诗序》于今是否存于世?
第四句“日见香山佛髻青”,香山址在香溪镇香头集镇东,香山之名原于兰陵,据《光绪兰溪县志》载:“由虎洞山下延庆岭至屏风山折而左行为香山。”【名胜志】:“县北三十里山产玉兰无叶而花白有香故名,俱九都六图。”实则是延庆岭至屏风山先折而左行为东山,再延至香山 ,东山与香山系同一山系,相距仅隔一塘不足百米之遥。山上无叶玉兰之说,早见于《万历兰溪县志》,“村东南香山盛产无叶玉兰,兰花飘落溪流,水泛瀫波之纹,幽香十里,故称香溪。”无叶玉兰是一种名贵兰花品种,可谓之极品兰花,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又异于它类,它先开花而后长叶,一旦长出叶,花即谢,花叶两不相见,秋季孕育,冬藏养分于花蕾,而次年春开花。此花属高大乔木类品种,寿命可达千年。
香山上有香山塔院,香山塔始建于盛唐,再建于宋宝庆初年(1225—1227),重建于万历年间(1617),香山寺属塔院一部分,始建年代应与塔差不多时间,一直香火旺盛,青烟缭绕,也可称之为“佛髻青”。香溪儒学、润州通判范浒先生(1102年考中进士)所作《香山塔院》诗一首:“杖黎闲步到禅林,柳内蝉声相应鸣。但使心随鱼鸟适,何如乐向孔颜寻。平看晴翠当窗满,旋决潺湲绕砌深。欲奏高山流水调,百年天地几知音。”《正德兰溪县志》载曰:“无名氏诗,招堤登览处,野客舆偏浓。路入千层翠,窗涵万叠峰。溪声来小院,云影落长松。幸对老僧榻,焚香话苦空。”可见香山景色之美如佛髻。
香山寺曾毁于(1861年)发逆之手,于民国初(1921)重建,至今香火旺盛,亦堪当汪启淑的“佛髻青”之意。
香山书院,香山寺侧。明时香头章氏有许多进士举人出身者,幼时曾就读于此书院,如章存德、章俊等,章品既读书于此书院,致仕后亦曾教授门生于此,逝后亦葬于香山寺侧,今墓还在,年久失修,不知情者难觅其踪。
据兰溪文史与文献研究会蔡予新会长考证,香山脚还有唐代存留窑址。
香山蕴藏着兰溪香溪深厚的文化底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