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6
马岭苍茫带夕曛,
昏鸦又满范公坟。
女儿渡囗风波恶,
终日相思空望云。
诗首句“马岭苍茫带夕曛”。其中“马岭”,原注“在县北”;试想当年汪启淑望见马岭重峦叠嶂的山峰一望无垠,带着夕阳的光辉,使景色分外壮美,在陶醉中所发出咏叹!
《正德兰溪县志》《万历兰溪县志》《嘉庆兰溪县志》《康熙金华府志》《康熙浙江通志》均载“马岭”,去县北五十余里,当兰溪、建德之界,为“马岭”定了方向;而《光绪兰溪县志》载“马岭,(前志)去县北五十余里,当兰溪、建德之界,‘俱六都一图’”,似乎又定了位置。本人于2019年4月17日与友朱广通(马岭山人),到马岭山进行实地察访,并找到马岭山周边坑边村民何静根、陶海华、大坵田村民蒋力平、横坑村民赵炳松等村民了解情况。经过了解,大家一致说:在马岭山脉,没有单独叫“马岭”地名的地方;只有二大岗名,一个叫“马岭山岗”,一个叫“科头岗”(此岗名因原有小自然村叫科头又叫科会故名);以此,估计“马岭”之名,是各志书以及汪启淑对“马岭山脉”的简称。
马岭山,北面建德、南面兰溪,是建德、兰溪的交界山。马岭山山脉,自“清潭岭”往南偏西经过建兰古道过“马岭山岗”至大青尖;又大青尖往西偏北经建兰古道过“科头岗”至白露尖又至老鹰岩止,其山脉约五千五百米之长。其中,建兰古道“马岭山岗”与建兰古道“科头岗”的路径和方位及视野交相不一。
建兰古道“马岭山岗”方位,兰溪方向为向东偏南,是建德麻车到马涧至兰溪的道路;途经麻车、小吉、向阳(马岭坞)、大片(过马岭山岗)、友谊亭(此亭为马岭山人与大坵田人在六十年代一起重修故名现半废)、黄坞口、大坵田、瑶塘下、马涧至兰溪。“马岭山岗”,是马岭山脉大青尖与清潭岒的山坳、是建德跨越兰溪比较低的分水岭,此岭较平坦;往马涧方向望去,是依两边山沿而建的楼房和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
建兰古道“科头岗”方位,兰溪方向为向西偏北,是建德麻车到香头至兰溪的道路,途经麻车、小吉、向阳(马里坞)、大片、慧林寺(过科头岗)、陈山、大平地、坑边、官塘、香头(香溪)至兰溪。“科头岗”,是马岭山脉白露尖与大青尖之间的山岗、是建德跨越兰溪比较高的分水岭,此岗较崎岖;往香头方向望去,连绵青山,叠叠山峰,气昏烟霭,可谓是一幅“山峰云海”之图;金色的霞光刺着眼识,那天涯苍然意色,更显天山共色满夕阳。
“昏鸦又满范公坟”。“范公坟”原注,“范香溪先生墓俱在县北”, 这里已经点明“范公坟”即范浚墓。称范浚为“范公”,可见汪启淑对范浚人品和道德文章心怀的崇敬,也透露出汪启淑祭拜范浚墓的虔诚之心,故曰“范公坟”。
汪启淑为何用昏鸦(乌鸦)作为此句的开先呢?因“乌鸦”在古时儒家文化中有较好的评说:
如预言“吉祥报喜”,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如为官“清正监察”,如班固《汉书》:“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如为人“感恩孝亲”,如李密《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如为臣“辅翼朝廷”,如李昉《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如兄弟“仁义达理”如邓钟岳《批文》: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等等说法。而且香溪范氏也有“乌鸦反哺,忠孝仁善”的种种现象:
比如,道德阴善之士范大录其事迹,被明成祖朱棣立《传》载入《为善阴骘》,并赠诗曰:“行案公平众所称,自然报应有神明。后来子与孙皆贵,身被推恩世代荣。”故为宋代兰溪唯一被史册所记载的清廉守法官员;如,行身清休之士范筠其亮迹,被朝议大夫光禄卿潘杲赞誉曰:“间世殊英,熙朝上瑞。琅玕声振于三江,扬历勲遴于五位。”故朝廷封荣国公、赐谥“文清”;如,孤忠耿介之士范洵其仕迹,时宋绍兴间,诏治岳飞狱,范洵上书力辨其寃,忤桧,弃官而归,桧矫诏,追杀于睦州白马石,朝廷特赐朝请大夫,其“忠义”载金兰二志;如,至孝善教之士范祖干其行迹,《柏轩范先生传》:“先生性至孝,郡守王宗显立‘纯孝坊’以示褒,学者称纯孝先生。郡人为建‘二贤道学坊’,即先生与香溪先生也。”又《明史·儒林传》:“太祖深加礼貌,命祖干为谘议,祖干以亲老辞归。李文忠守 处州,特加敬礼,恒称之为师。祖干事亲孝,父母皆八十余而终。家贫不能葬, 乡里共为营办,悲哀三年如一日。有司以闻,命表其所居曰纯孝坊,学者称为纯 孝先生。”试想汪启淑在拜祭范浚墓之前,已对范浚家族进行了初步了解,故以诗中昏鸦(乌鸦)之意来形象范浚家族“百行孝为先,为人先善德”的忠厚家风。
又观诗中“又”之意,汪启淑当年起码有二次去拜范浚墓,否则无法解释“又”与“满”二个字的诗句之意。
现“范浚墓”在香溪镇北山村宝惠寺。墓园算不上雄伟高大,但墓前平整宽敞,青石墓面,墓碑上刻有“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的文字,是大清乾隆岁在癸未孟春吉旦,十八世孙有录立。墓顶还有一块“宋贤良香溪先生范公之墓”的墓碑,是康熙甲戌立。因杂草丛生加之碑刻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有些字无法辨认,甚为遗憾!范浚墓己经多次修葺,最近一次大修在2006年。其左侧碑文为:“宋贤良范香溪先生墓,公元二〇〇六年清明重修。” 现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女儿渡囗风波恶”。原注“女儿渡在平渡镇”,其中已说明女儿渡即在平渡镇;而平渡镇,据《正德兰溪县志·市镇》:“平渡镇即女埠也。”而此时的“女儿渡”,由于“康熙六十年兰溪改道”,兰江水与浒溪、毕家溪汇合,其水全往女埠旁边下流;以此,汪启淑在清乾隆年间说的“女儿渡”就是现在的女埠“码头”。其中“口”据“汉语”基本释义为“出入通过的地方”即“此地”之意;又诗中“风波”,据“汉语”基本释义为“风浪”,而诗中“恶”字,在这里把它“释义”为“凶”;由此“女儿渡囗风波恶”之意是,女儿渡这个地方溪水风浪又大又凶猛,故有古人所云“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之句。然而兰溪诗人江伯容也记录了女儿渡甜美的一面,其《女儿渡》:“溪头绿柳拂晴沙,溪上红裙映晚霞。日落归人争渡尽,竹篱灯火是渔家。”
女儿渡口古时有普济浮桥。诗的原注中记载“宋绍圣中,邑人刘思恭造浮梁名普济,后县尉李公彦相继修治,改名望云,今尽废”。历代兰溪县志中有更详细的记载:“普济渡在平渡镇即女儿渡也。溪流至是东西二百余丈,水甚湍悍,涉者病焉。宋绍圣中,邑人刘思恭维舟百艘以梁其上,因谓之普济桥,又谓之下浮桥;其后邑人刘藻、县尉李公彦相继修治,又因乡而改其名曰“望云桥”;其废久矣,今以舟而济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