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7
蛟湖碧浪几多湾,
汪启淑的这首蛟湖诗,把我们带到了菊花正艳、山水蓬莱的仙境之中。那么,这蛟湖在哪儿?菊圃之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正德兰溪县志》载:“蛟湖,一名高湖。广五丈,长周五里。”《光绪兰溪县志》 载: “蛟湖, 唐虞里庄,又名官塘。周围五里,广百亩有奇”。汪启淑诗下原注:“蛟湖,周五里,在横山乡”。因为对兰溪地名的了解,我知道蛟湖唐虞里不在横山乡,而在紫岩乡三十一都三图。该图有石夹、里宅(丽泽)、高田(店)、上郭顶、唐虞里(塘玗里)、下店、上插、后王(黄)、江边、新洲(姓周、新周)、沈村,差不多就是古代蛟湖里之范围。汪启淑是徽州人,我们不能苛求他。但他本人无疑是到过蛟湖的,不然也不会有“几多湾”这么精准的描述。在我们一般的印象里,兰溪的所谓湖,无非是大一点的水塘而已,那能有几多湾?蛟湖湾之多,完全出乎我们的想像。因为,以前的蛟湖,实际上是个相连的围湖,湖水中间围着个美丽的村庄——唐虞里。换句话说, 蛟湖就是小号的水泊梁山!
兰溪县第一区虞丽乡丽泽第十五号(王德文收藏门牌)
2019年4月25日,在里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位当地老人七嘴八舌,对我描述着蛟湖以前的盛景。蛟湖绿水环绕唐虞里,村民外出靠东南西北四座桥。桥建在水面比较窄的地方,单孔石平桥。宽二米多,长约六七米。东为东桥,南为横桥,西为前桥,北为后桥。路巷纵横曲折,外人进出很难,盗贼也不敢轻易来觊觎。唐虞里人的田地、墓葬,全在蛟湖外面。只有在村西北角处,有一块称为大园(院)里的地方,是用来种蔬菜的。大园里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汪启 淑标注的赵贡士的菊圃。村南有一个令公殿,为唐虞里本村所有。整个蛟湖,村人一般称大塘,分为泉水坞、茶水坞、大坞、破塘口、上塘顶等几部分。因为水源充足,所以蛟湖一带是怕涝不怕旱,越大旱越丰收。民间有谚:“三年旱,蛟湖富。三年水,蛟湖苦。”2007年,因村庄建设需要,蛟湖大部分被填埋,只剩下了唐虞里和里宅之间的泉水坞。这个泉水坞,也被填埋了三分之一。村养老中心和环村公路,大多是原先的蛟湖水面。老人们也很怀念水泊梁山一般的风光,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要是蛟湖还有就好了。”
唐虞里自然村的黄玉成,任职里宅村主任多年,对本村典故了如指掌。他说,唐虞里,原名塘围里,现在写成塘圩里。有赵、黄、孙、郭四姓居民。黄姓迁居最早,赵姓人口最多。原先蛟湖和附近的水塘,大多属于黄姓所有。整个村庄呈乌龟型,四座桥是四只脚,南边有陆地伸出长一点,是头部。《蛟湖黄氏宗谱》记载,黄氏始迁祖为叔献,字天民,行恒一,号蛟湖。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慕蛟湖之美,迁居兰溪蛟湖,至今已有940年的历史,可称为千年古村。宗谱上有祠堂图,也可清晰的看出蛟湖水泊梁山的样子。
蛟湖这种水泊梁山式的湖型,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蛟湖是婺江改道遗留的河道,唐虞里村是一个河州,类似于现在的中州公园。据考证,婺江原先差不多绕了个半圆,从沈村、郭塘埠头、高店、里宅、马达、上华、下龚、贯婺桥而汇入现河道中。老河道到马达后沿马达溪而下,所以马达溪的河道显得特别阔广。由于婺江老河道蜿蜒曲折,容易堵塞,改道成了现河道。“五百年前蛟湖溪,五百年后蛟湖洲”就这样形成了。里宅、唐虞里一带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光绪兰溪县志》记载,除广百亩有奇的蛟湖外,唐虞里庄还有直段沙塘(35亩)、大坞塘(18亩)、官塘(28亩)。丽泽庄有:郭后塘(60亩)、水角塘(28亩)。里宅,原名丽泽,此处本来就是连片的水塘沼泽,富饶美丽的泽国之地,所以取名丽泽。《南阳赵氏宗谱》卷之五记载“第十九世国光,……迁居蛟湖丽泽。”民国二十年,这里是兰溪县第一区虞丽乡。取唐虞里的虞、丽泽的丽而成。在唐虞里村,我有幸发现了一块1933年的民国门牌,虽然破损不堪,但还可辩读出“兰溪县第一区虞丽乡”。以前,我在里宅看到过民国“兰溪县第一区虞丽乡丽泽路”的门牌。据我考证,民国虞丽乡的范围,相当于后来的里宅、江边二个行政村。虞丽,无疑是当时兰溪县一百多个乡镇里最美丽的一个乡名。虞丽者,天生丽质虞美人也。诗经曰“有美一人,在水一方……”此情此景,你有没有被这名字美醉了?不知为何,村名丽泽演变成了同音的里宅。里宅和丽泽,二个村名相比,如同一个是天上轻灵绰约的仙子、一个是地下老态龙钟的村妇,真不知道里宅人看了有何感想?民国二十三年(1934),虞丽、新塘、沈村三个乡合并为蛟湖乡。范围相当于后来的新周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蛟湖乡合并到了马达乡。从蛟湖里、蛟湖庄、蛟湖村到蛟湖乡,蛟湖作为政区的使命,至此成为了历史。
菊圃争夸十亩间,这菊圃又在哪里呢?
汪启淑自注:菊圃,赵贡士用典所居也。中有轩,颜曰“十亩之间”。贡士能文嗜古,壮年即杜门肆志于林泉书画。我查了不少资料,没有发现兰溪有赵用典之人。几经周折,通过里宅村现任书记赵辉,我联系上了塘圩里赵氏的后人赵婕羽——一位对赵氏文化有相当研究的才女。在她的帮助下,我查看了《南阳赵氏谱系》,终于有了惊喜的发现。赵用点(1689—1745),字九青,号雪峰,绪行九百十三,岁贡生。懂修家谱世系,著有《南阳赵氏行谱》等。原来,这个赵用点才是正身,汪启淑的原注竟然写错了名字。如果大家对赵用点感到生疏,那他的兄长赵用熙,可是《光绪兰溪县志》里有小传的名人。赵用熙,字斯敬,号平庵。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举人……用点的弟弟出身更高:赵用熊,字元仲,号赤峰。以书经中雍正甲辰补行正科举人。乾隆乙丑年科钱维成榜进士……可惜英年早逝,没有啥事迹留存。
蛟湖赵氏绪字行,姓名大多用四点水底的偏旁。在雍正乾隆年间,这个家族达到了他们辉煌的顶峰。所以,赵用点在家建起来十亩的花园,效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花园里种满了菊花,园中建有轩亭,并挂上了“十亩之间”的额匾。因为里宅和塘圩里是同一个赵氏所衍分。这菊铺是位于蛟湖中间的塘圩里,还是东边的里宅靠近蛟湖的地方呢?赵婕羽告诉我,赵用点的后人一直居住在塘圩里,到现在也只有一二个人。所以可以确定,菊圃就在蛟湖中心的塘圩里村,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叫大园(院)的地方。
汪启淑清乾隆十七年(1752)前后寓居兰溪,其时距赵用点去世不足十年。他慕名拜访了蛟湖塘圩里的菊圃,亲身感受到了赵用点后人看湖水波起波落,观菊圃花谢花开的悠然时光。面朝蛟湖、秋高气爽,与世无争,飘然于红尘外。客人不禁生出了几许的羡慕和嫉妒:纵情山水,悠然自得,哪一天自己也能过上这神仙般的日子呢?
春去秋来,世事沧桑。菊圃已然景色不再,踪迹难觅。风光旖旎碧波四围的蛟湖,也只剩下一角涟漪,让人追思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