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帝投海的陆秀夫后裔、福建“文宗”陆求可,为《茶史》写序

文摘   2024-10-20 16:38   江苏  


茶巷











【编者按】

陆秀夫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20岁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君实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怀揣玉玺,负幼帝壮烈投海。

陆求可出身于淮安下关,是陆秀夫的十六世后裔。“予家世历自宋元传至明,宋末左丞相谥忠贞秀夫公之后裔也。南宋陆氏历金元两朝,洪武初年由叔西公陆乾自盐城迁入山阳。”(陆求可《山阳陆氏族谱·序略》)

民族精神,华夏文明,家学传承,非朝夕之事。从陆秀夫到陆求可,从刘源长到刘谦吉,对后人启迪良多。陆求可所写序言,原文是文言文,为方便阅读,特编写白话文,以飨读者。




《<茶史>序》(白话文)

我曾经从事茶事管理,对各个著述茶事的人进行品评。其中有陆羽所著的《茶经》,讲述了茶的起源、制作方法和器具,在陆羽之前,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著作。到了现在,人人都能知道《茶经》,都能谈论茶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从各种传记中考察,陆羽的出生本来就很奇特。到水边去询问,也无法得知,他是通过占卜自称竟陵子,又号桑苎翁。他曾经在旷野中行走,吟诵诗歌,敲打树木,好像徘徊而不得志,就痛哭着返回。现在想来,他难道仅仅是听着松风、观察蟹眼、捧着定州花瓷度过一生的人吗?他本来就有不被宇宙容纳、难以与流俗为伍的意思。没有发泄的途径,姑且借此来消磨心中的郁闷。等到他默然领悟,便著书立说,又能穷尽茶的奇妙意趣,撷取茶的芳香韵味。因此后人争相传颂他的著作成为《茶经》。

然而现在的人有著作,难道都是因为当时不得志而以此作为寄托吗?茶作为饮品,最适合品行端正、修养德行的人。洁白的石头、清澈的泉水,让人精神融合、心醉其中,有深远的意味和奇妙的欣赏之处。

前辈刘介祉先生,年轻时磨砺品行,晚年多有著述,一部著作流传于世。他的长子六皆,早年就在天禄阁、石渠阁间翱翔(指在学术上有成就)。家庭顺遂,他潇洒出尘的情致,不必模仿陆羽,却常常能发掘出陆羽所没有的东西。在喜爱喝茶的闲暇时间,依据《茶经》扩展写成了《茶史》。

世人常说古今之人不能相比,像刘介祉先生这样的人,难道会逊色很多吗?有陆羽这样的为人,所以《茶经》得以流传;有刘介祉先生这样的为人,所以《茶史》得以著成。陆羽和刘介祉先生,他们先后一致。打开他的书卷,我冒昧地加以修订整理,就感觉两腋生风。让我再次看到陆羽的遗风,因为六皆先生刊刻刘介祉先生的文集,让我为其作序,而刘介祉先生对性命之学有贡献的书不止这一本。六皆先生的著作闻名天下,被他的著作影响的人,就像见到祥麟威风一样。他得益于家学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康熙乙卯年夏月,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姻晚生陆求可咸一父顿首拜撰。




【作者简介】

陆求可(1617—1679)明末清初江南淮安人,字咸一,又字月湄,号密庵。幼孤,事祖母与母孝。笃志好学,贯通经史。顺治五年(1648年),以《礼记》举江南乡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进士,翌年除河南裕州知州,减轻百姓负担,有惠政,三年后以最(政绩最优)入为刑部员外郎,累官刑部郎中。在刑部,慎辨案情,以免冤滥。康熙元年(1662年)以按察司佥事提督福建学政,任满称职,历转布政司参议。享年六十有三,康熙十八年七月,因病逝世。著有《密庵诗集》十卷、《文稿》一十六卷、《词选》六卷、《语录》四卷(均清史列传)及《月湄词》四卷,并行于世。生有三子:陆志谨,岁贡生,候选国子监学正;陆志宽,太学生;陆志默,亦岁贡生。另有女二人。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河下古镇赋

有一个地方,叫河下

千年古镇河下之歌

清代淮安盐商的文学素养

河下古镇 :用好旅游资源

淮安的茶文化

茶巷里的查二爷

勺湖草堂茶社

老虎灶

老虎灶在我家的那些年

和你聊聊老虎灶的那些事

茶巷:时光深处的悠悠余韵

淮安人刘源长著《茶史》

康熙帝师李仙根为《茶史》写序言

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为何为《茶史》作序

康熙赐字“雪作须眉”的刘谦吉刊印《茶史》

刘谦吉:康熙南巡至淮安山阳,赐字81岁老臣“雪作须眉”

淮上会

淮安文化 · 教育故事 · 生活感悟

请点击关注上面的二维码

淮上会
名城文化、教育故事、生活感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