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为何要为《茶史》作序?

文摘   2024-10-17 06:01   江苏  


茶巷











【编者按】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为何要为《茶史》作序?答案就在这篇序言中。原文是文言文,为方便阅读,更好地了解《茶史》及其作者——淮安山阳人刘源长,特编写白话文,以飨读者。



《<茶史>序》(白话文)

世人都说茶的名称兴起于晋宋以后,然而神农《食经》周公《尔雅》已经先提及茶了。上至进贡给帝王的茶叶,下至隐居山林之人,都能享用茶饮。至于像陆羽(字鸿渐)、卢仝(号玉川子)以及伯熊、江湖散人这些人对茶的品味和嗜好,被记载在史传中的,从古至今也只有几个人而已。

山阳的刘介祉先生,博学多识,遍览群书,于是选取《茶经》之后凡是涉及茶的诗赋、论著、记文等,汇集为一部书,命名为《茶史》。先生的儿子大参年伯常常和我的先父谈论这本书,总是津津乐道,难以忘怀。康熙乙酉年,圣祖皇帝南巡,大参公曾把这本书进献给皇帝。随行的大臣们都纷纷购买这本书,一时间这本书十分珍贵。三十年来,刻本也稍有磨损。
我曾经通读这本书,看到它搜集采纳得精准扼要,觉得有一种极致的韵味浸润在心头。又听说刘介祉先生生性极为孝顺,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粤西侍奉双亲为官。等到扶送双亲归乡时,途中遇到老虎,众人惊慌逃散,先生伏在双亲身上不离开,老虎拖着尾巴从沙滩上走过。在洞庭湖上遇到大风船翻了,先生抱着双亲急切呼喊,风竟然停了。他精心修行品德,年老了仍然好学,七次担任乡中大宾,去世后被尊崇祭祀为乡贤。我读他的书,未尝不想象他的为人。

苏轼曾说,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上,但不可以对事物过于留意。秋对于下棋、刘伶对于酒、嵇康对于打铁、阮孚对于蜡屐,以及杜预对于《左传》的癖好、蔡邕对于《论衡》的秘爱,也都是各自把心意寄托在他们所喜爱的事物上罢了。
刘介祉先生勤奋不懈,笔耕不辍,难道是对雀舌、龙团这样的好茶和香泉、碧乳这样的好水有独特的偏爱吗?大概是因为茶能洗涤心性,调和精神,涵养元气,他在一饮一食中都不敢忘记双亲。从这部书里可以窥探到他的深意。与那些只知道饮酒作乐的人相比,又哪里值得一提呢?这本书篇幅不大,却能得到圣祖皇帝的鉴赏,这固然是臣子的荣耀,而他的孝思积累深厚,感动天地人,更加让人相信且有证据。

今年秋季的第三个月,刘介祉先生的曾孙重新校订这本书,进行修整装潢,请求我为这本书作序。我特意表彰他的品行,来告诉世上读这本书的人。各位年轻才俊光明磊落,有很多英才,有志于继承前人的事业,将把前人的著述先后都付梓出版,并且努力在文才和品行上不断进步,不失去家族世代传承的美德,这是我所期望的。

雍正六年秋七月,桐城张廷玉拜撰。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河下古镇赋

有一个地方,叫河下

千年古镇河下之歌

清代淮安盐商的文学素养

河下古镇 :用好旅游资源

淮安的茶文化

茶巷里的查二爷

勺湖草堂茶社

老虎灶

老虎灶在我家的那些年

和你聊聊老虎灶的那些事

茶巷:时光深处的悠悠余韵

淮安人刘源长著《茶史》

康熙帝师李仙根为《茶史》写序言

刘谦吉:康熙南巡至淮安山阳,赐字81岁老臣“雪作须眉”

淮上会

淮安文化 · 教育故事 · 生活感悟

请点击关注上面的二维码

淮上会
名城文化、教育故事、生活感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