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河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中,陈克宏先生以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完成了一项令人钦佩的工作。他将明代大书法家徐渭的《淮阴侯祠》巨幅草书手卷,精心复制到石碑之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项工作始于陈克宏先生对徐渭作品的深深敬意。徐渭,这位明代书法大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淮阴侯祠》长卷。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徐渭的书法才华,更蕴含了他对淮阴侯祠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十几年前,陈克宏先生在浙江绍兴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中,有幸目睹了这幅长卷的风采。他被徐渭的书法震撼,同时也意识到,这样一件艺术珍品,应该让更多淮安人了解和欣赏。
当年,他利用自己工作之便,与浙江绍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说明情况,经过浙江绍兴博物馆的同意,复制了徐渭的《淮阴侯祠》草书手卷,带回到家乡淮安。
手卷,没有石碑流传时间长,而且那么饱经风霜。于是,他决定将这幅作品复制到石碑上,以石碑的坚硬和持久,来保存这份文化财富。这不但有书法艺术,还有金石艺术,金石书法是书法艺术的一部分。徐渭的《淮阴侯祠》草书手卷真迹,藏于广东博物馆。陈克宏先生说:“徐渭的草书手卷《淮阴侯祠》书法作品与淮安有关系,淮安有这样的石碑传世,会让世人觉得有高度。”名人写出来的东西,它的文化高度自然就出来了。文化的留存,必须要有高度。
复制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陈克宏先生首先对手卷进行细致的研究,从笔触的流转到墨色的深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石碑的长宽尺寸,是按照手卷上的字体尺寸来订做的。他用复写纸将手卷上的字,复制到石碑上去。然后在石碑上进行刻字,每一刀每一划,都需要极其精准地控制,以确保书法的神韵得以完美呈现。
在陈克宏先生河下竹巷西街的宝翰堂中,堆满了打磨刻好的青石碑。他常常坐在未完成的碑边,手持刻刀,专注地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碑上逐渐显现出徐渭书法的风采。那些流动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在石碑之上跳跃着,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辉煌。
最终,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努力,陈克宏先生成功地将徐渭的《淮阴侯祠》手卷复制到了石碑上。这些石碑不仅成为淮安的文化瑰宝,也成为陈克宏先生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