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逸鸣/何楠飞
摘 要
1/7-1/13,债市利率“V”型反弹。主因在于“强监管”预期升温,叠加央行稳汇率诉求之下,市场预期后续货币宽松的不确定性或将增加,以及此前机构极致提前交易货币宽松制约了利率的进一步下行,这当中,资金价格偏贵、央行阶段性暂停购债、货币宽松预期有所修正等因素对短端形成压制,回调幅度更大,曲线熊平。
1/14-1/16,债市利率呈窄幅波动,一方面受此前央行公开市场投放收紧,以及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影响下,大行相对缺负债,融出能力有所下滑的影响,资金面延续收敛,资金利率仍处较高水平,叠加股市走强对债市形成一定利空;另一方面,围绕中长期基本面,债市做多逻辑仍在。
从信用类资产的表现来看:1/7,利率债出现调整,流动性差异之下,信用债反应相对滞后,信用利差大多被动收窄,收益率表现分化,高流动性品种影响更大:(1)二永债再现“利率波动放大器”特征,调整幅度更甚,尤其是流动性较好的3-5Y、中高等级品种;(2)3-5Y、中高等级普通信用债调整幅度基本与二永债持平,但流动性相对偏弱的AA、AA-城投债抗波动能力较强,甚至出现一定补涨;(3)信用利差被动压缩,且受利率短端调整幅度更大的影响,中短票利差短端压缩幅度更大。
1/13以来,债市利率窄幅波动,中长端收益率表现优于短端,品种间存在一定分化,5Y及以上、中高等级二永债表现较优,收益率维持下行趋势;城投债表现相对一般,短端调整明显,中长端收益率小幅回落。
2、谁在卖短买长?
2025年初,债市利率反弹后进入窄幅波动状态,期间,保险、大行、农商行为主要买盘,基金为主要卖盘。整体呈现从大行买短卖长利率债、基金买入久期拉长的“买短卖长”格局逐渐演变为大行压缩短端净买入规模、农商行等配置型机构买入久期拉长、基金从减持各期限债券的近似“卖短买长”格局,再到1/16,大行买债重回“买入短端”状态。
跨年后:一是随着央行阶段性暂停购债,大行“买短卖长”特征也逐渐弱化;二是基金存在止盈诉求,小幅减持短债,而后债市迎来调整,基金减持品种以7-10Y利率为主,开始被动降低久期;三是保险、农商行发挥债市“稳定器”功能,为调整期间市场主要买盘,农商行持仓久期拉长,保险增持信用、二永。
当前资金面逐渐成为债市交易主线,延续偏紧状态之下,债市调整或也将逐渐从短端传导至长端。1/16,主要期限利率债均迎来调整,10Y-1Y国债利差42BP,已处2024年以来的较低分位,曲线形态或仍需进一步向合理形态演进。
因而往后看,资金面或仍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对短端的影响一定程度会扰动长端,从而继续推动曲线形态的调整,其中交易机构止盈压力或将放大。但与此同时,以农商行和保险为代表的配置盘也加大了对长端的配置,呈现“卖短买长”格局,即筹码在机构之间切换,直至央行引导流动性趋于宽松,资金面稳定偏松状态下,或将进入新稳态。
短期内的风险在于若资金面处于持续偏紧的状态,机构流动性缺失下或将形成负反馈,而买长的配置盘在短期内也将选择放缓买入节奏以待调整后配置。
拉长时间维度看,债市存在的预期差和潜在风险点也仍需关注:一是海外压力下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差,即降准降息以及操作落地后机构止盈行为带来的扰动,二是政策加码之下的信贷“开门红”和宽信用的修复成色,这是使得此前超涨市场价格重估的关键。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一方面,经济波浪式修复格局不改、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下资金面维持平稳合理、年初机构配置力量较强以及权益市场表现弱势等因素支撑下,债市利率继续下行,另一方面,利率下行过程中波动有所增加,源于行情极致演绎之后,利率已处新低水平,叠加债市“强监管”预期之下,机构止盈情绪有所升温,债市波动加大。
1/7-1/13,债市利率“V”型反弹。主因在于“强监管”预期升温,叠加央行稳汇率诉求之下,市场预期后续货币宽松的不确定性或将增加,以及此前机构极致提前交易货币宽松制约了利率的进一步下行,这当中,资金价格偏贵、央行阶段性暂停购债、货币宽松预期有所修正等因素对短端形成压制,回调幅度更大,曲线熊平。期间,10年国债利率上行5BP至1.66%、1年国债利率上行16BP至1.24%,具体而言:
(1)12月下旬以来,债市“强监管”预期逐渐升温。12/18,据经济参考报,央行约谈了本轮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要求主要包括:要密切关注自身利率风险等风险状况,提高投研能力,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等;12/30,央行公示三条行政处罚信息,类型多集中于“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进入2025年,1/3,央行发布2024年四季度例会通稿,重提“防范资金空转”、稳汇率方面提及三个“坚决”等表述;1/10,央行公告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对债市情绪形成压制。
(2)资金利率中枢逐渐抬升,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预期或有所修正。跨年后央行开始回笼流动性,资金利率中枢逐渐抬升,同业存单相应提价,截至1/14与10Y国债利差已出现倒挂。此外,1/9《金融时报》发文援引业内专家观点,提及“要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重提适度宽松“更多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确认”,一定程度修正市场货币宽松预期。
1/14-1/16,债市利率呈窄幅波动,一方面受此前央行公开市场投放收紧,以及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影响下,大行相对缺负债,融出能力有所下滑的影响,资金面延续收敛,资金利率仍处较高水平,叠加股市走强对债市形成一定利空;另一方面,围绕中长期基本面,债市做多逻辑仍在,1/14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央行阐述对于国债收益率变化以及暂停国债买卖的看法,及时与市场形成沟通,或一定程度修正市场的强监管预期。
从信用类资产的表现来看:
12月末至1月初,债市利率震荡下行,交易盘继续维持较大买入力度,信用类资产补涨行情演绎深化,但不同品种间表现有所分化,中高等级、中长端二永品种涨幅居前。
1/7,利率债出现调整,流动性差异之下,信用债反应相对滞后,信用利差大多被动收窄,收益率表现分化,高流动性品种影响更大:(1)二永债再现“利率波动放大器”特征,调整幅度更甚,尤其是流动性较好的3-5Y、中高等级品种;(2)3-5Y、中高等级普通信用债调整幅度基本与二永债持平,但流动性相对偏弱的AA、AA-城投债抗波动能力较强,甚至出现一定补涨;(3)信用利差被动压缩,且受利率短端调整幅度更大的影响,中短票利差短端压缩幅度更大。
1/13以来,债市利率窄幅波动,中长端收益率表现优于短端,品种间存在一定分化,5Y及以上、中高等级二永债表现较优,收益率维持下行趋势;城投债表现相对一般,短端调整明显,中长端收益率小幅回落。
2024年12月,保险、基金、其他产品为主要买盘,持续大幅净买入之下支撑债市跨年行情的演绎深化:
(1)基金为信用债、利率债、二永债的主要买盘,全月维持较大买入力度;
(2)12月上旬,保险、其他产品大幅买入利率债,保险买入品种仍以长端、超长端地方债为主;12月下旬,债市波动加大,其他产品转为净卖出,但维持对信用债和存单的净买入,而随着地方债发行逐渐进入尾声,保险配置力度也相应有所减弱;
(3)12月下旬,农商行大幅减持同业存单,货基为主要承接对手方;
(4)理财对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维持一定的买入力度,12月上旬买入存单力度较大。
2025年初,债市利率反弹后进入窄幅波动状态,资金面收敛、债市监管预期有所升温、基金跨年后存在一定止盈诉求形成利空,但基本面逻辑下债市仍有支撑,叠加机构配置需求仍存,多空交织,震荡加大。期间,保险、大行、农商行为主要买盘,基金为主要卖盘:
(1)以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大幅减持利率债和同业存单,1/13以来,开始减持信用债、二永债等品种;
(2)保险对信用、二永类品种转为净买入,对利率债的买入力度有所加大,发挥债市“稳定器”功能;
(3)货基继12月下旬大幅净买入存单后开始减持,并增持利率和信用;
(4)农商行月初主要买入利率债,本周(1/13-1/16)买入规模回落,跨年后加大对存单的买入力度;
(5)大行买入利率、同业存单,为存单的主要买盘之一。
进一步分机构来看,聚焦大行、保险、基金、理财、农商行五类机构在2024年末至2025年初债券买卖的特点及变化,整体呈现从大行买短卖长利率债、基金买入久期拉长的“买短卖长”格局逐渐演变为大行压缩短端净买入规模、农商行等配置型机构买入久期拉长、基金从减持各期限债券的近似“卖短买长”格局,再到1/16,大行买债重回“买入短端”状态。
具体而言,跨年后:一是随着央行阶段性暂停购债,大行“买短卖长”特征也逐渐弱化;二是基金存在止盈诉求,小幅减持短债,而后债市迎来调整,基金减持品种以7-10Y利率为主,开始被动降低久期;三是保险、农商行发挥债市“稳定器”功能,为调整期间市场主要买盘,农商行持仓久期拉长,保险增持信用、二永。
(1)大行/政策行:央行暂停购债,“买短卖长”行为趋弱
2024年8-12月央行分别开展1000、2000、2000、2000、3000亿元国债净买入操作,期间大行/政策行购债力度高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买入国债,期限上呈现“买短卖长”的特征,推动收益率曲线向陡峭化演绎。
1/10,央行公告将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而后大行购入国债规模趋于压缩,“买短卖长”行为逐渐弱化,减少1Y以内利率债的买入,并增加对7-10Y的卖出。
1/16,大行买入力度明显提升,主要买入品种为存单和3Y以内利率债,并小幅减持长端利率,重回“买入短端”状态。
(2)基金:卖出力度加大,开始降久期
2024年12月,债市行情极致演绎,期间,基金为主要买入机构,持续净买入利率、信用、二永等品种,且对长端、超长端利率债买入规模有所增加,久期拉长,但对信用的买入期限集中在5Y以内;
2025年,1/2-1/7,基金存在一定止盈诉求,对3Y以内利率、信用的卖出规模有所增加,并减持存单;1/8-1/13,债市演绎阶段性调整行情,基金卖出力度相应增加,期限以7-10Y利率债为主,还包括一定规模的长端、超长端利率债,开始降低久期水平;1/14-1/16,利率窄幅波动,基金增加了对1Y以内信用债的卖出规模,对利率债从净卖出转为小幅净买入。
(3)农商行:加仓7-10Y利率债,久期有所拉长
12月末,农商行大幅减持存单、买入利率。跨年后,1/8-1/13,农商行增加对存单、利率的买入力度,并小幅增持二永债,为债市主要的买盘力量;1/15-1/16,利率窄幅波动,农商行买入存单、二永,并小幅减持利率债。
期限上,买入利率债期限有所拉长,集中于7-10Y,同时增加对15-20Y、20-30Y期限的买入。
(4)保险:增加对信用、二永的买入
保险作为市场上典型的配置盘,2024年以来欠配压力相对较大,尤其是久期欠配,12月以来维持对地方债的净买入,一定程度缓释置换债供给压力,并减持同业存单、二永债;
跨年后,债市波动加大,保险在维持地方债买入规模的同时,开始增加对同业存单、信用债、二永债的配置,发挥债市“稳定器”功能。
(5)理财:增持信用、二永
从季节性规律来看,临近年末,理财负债端面临一定季节性赎回压力,配债需求通常减弱。2024年末,理财净买入信用债力度季节性减弱,买入存单规模则超季节性水平。
跨年后,债市调整行情下,理财一方面买入同业存单规模有所降低,1/15-1/16,开始卖出存单,另一方面,增加对信用债、二永债的买入力度。
当前资金面逐渐成为债市交易主线,延续偏紧状态之下,债市调整或也将逐渐从短端传导至长端。1/16,主要期限利率债均迎来调整,1Y、3Y、5Y、10Y、30Y国债利率分别上行1.6、2.3、0.5、0.6、0.7BP至1.22%、1.28%、1.43%、1.64%、1.87%,10Y-1Y国债利差42BP,已处2024年以来的较低分位,曲线形态或仍需进一步向合理形态演进。
因而往后看,资金面或仍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对短端的影响一定程度会扰动长端,从而继续推动曲线形态的调整,其中交易机构止盈压力或将放大。但与此同时,以农商行和保险为代表的配置盘也加大了对长端的配置,呈现“卖短买长”格局,即筹码在机构之间切换,直至央行引导流动性趋于宽松,资金面稳定偏松状态下,或将进入新稳态。
而这期间,短期内的风险在于若资金面处于持续偏紧的状态,机构流动性缺失下或将形成负反馈,而买长的配置盘在短期内也将选择放缓买入节奏以待调整后配置。
拉长时间维度看,债市存在的预期差和潜在风险点也仍需关注:一是海外压力下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差,即降准降息以及操作落地后机构止盈行为带来的扰动,二是政策加码之下的信贷“开门红”和宽信用的修复成色,这是使得此前超涨市场价格重估的关键。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利率专题:“买短卖长”与“卖短买长”》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17日
报告撰写:谭逸鸣S0100522030001;何楠飞S0100123070014
分析师承诺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境内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客户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所发行证券的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勿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依据。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发送本报告金融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从其他机构获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本公司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