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投稿:原宿旧车站的消失,昭和记忆的最后一瞥
文摘
2024-09-11 07:00
日本
那座屋顶上有风向鸡的尖塔景象,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车站是木结构的,采用了一种叫“半木构”的欧洲风格,把柱子和梁暴露在墙外,这和神宫的森林背景相得益彰,真的像欧洲乡村的风景。这个车站比山手线其他车站显得独特很多,让人忍不住感叹:“这就是原宿啊!”我第一次去原宿时,看着这座车站,完全被它吸引住了。虽然当时还说不清“独特”在哪,但就是觉得特别。在80年代初,周末的原宿车站前,挤满了去代代木公园的竹笋族和滑轮族。那场面有点像现在万圣节时的涩谷。竹下口到处都是穿着“圣子酱”风格服装的女生,还有很多修学旅行的中学生,各地方言此起彼伏。当时,原宿是青少年的圣地,仿佛一切都带着神圣的光辉。所以,也许正是这种感觉,让我在看到这座车站时,不自觉地对它充满了崇敬。即使到现在,每当我听到“原宿”这个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画面,依然是那座车站。然而,现在已经再也见不到它了。随着后来东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原宿车站的改造计划启动了。由于预期的客流量大增,为了缓解拥堵、提高便利性,车站的月台和车站本身都决定要进行重建。2020年3月,新车站在靠近表参道的一侧竣工,而8月,旧车站开始拆除。现在拆除工作已经完成,旧车站的原址已经被围栏围住,成为了一片空地。据说旧车站的建筑材料都被保存了起来,未来几年后会在原址重建一个复制版的旧车站。不过,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个重建后的效果图时,我不禁感叹:“感觉不对啊。”看起来就像高速路服务区的洗手间,和曾经被选为“关东百佳车站”的旧站完全是两回事。再看看现在的新原宿车站,玻璃幕墙的设计虽然很现代,但离原宿的旧形象太远了。这样的车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真是太普通了,完全没有那种“哇,我到原宿了”的感觉。
车站内处处可见旧车站的残留痕迹……
从涩谷搭乘山手线的外环列车到达原宿车站。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乘客,但相比以前,显得不那么拥挤,流动得非常顺畅。过去的原宿车站只有一个岛式站台,负责应付大量的客流,常常挤得危险。因此,原本仅在年末年初明治神宫参拜期间使用的临时站台被改造,如今车站已变为两个站台,两条线路运行。曾经简陋狭窄的临时站台,如今变得宽敞许多,还装上了屋顶和屏蔽门。而在车站和明治神宫之间,也竖起了一道高墙。在墙还没建起来之前,坐在列车上可以看到临时站台的尽头延伸到神宫的森林,那片绿色的风景,如今也再也见不到了。走上站台的楼梯,来到候车大厅。原宿车站的地势起伏不平,轨道像是穿过山谷,新的车站就像架在谷上的桥。相比旧车站,空间大了很多。新车站的玻璃大厅宽敞明亮,像是国际机场,尤其是现在,欧美游客越来越多,这种感觉更强烈。明治神宫一侧也有出口,来往的客流顺畅无阻。然而,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过去每逢周末,检票口前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那时通道狭窄,光线昏暗,但正因为如此,看到通道尽头被阳光照亮的街道,显得格外耀眼。如今的原宿车站一切焕然一新,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痕迹。比如靠近涩谷方向的跨线桥屋顶,还是旧车站时代留下来的,能看到木梁和老旧的采光窗。还有那带有铆钉的铁制扶梯,这可是上世纪50年代的原物。抬头看看,还有那些用旧铁轨制成的支撑柱,依旧在那里。就像旧车站的气息在这里四处弥漫。不知道这些是打算永久保留,还是拆除工作被推迟了。走下站台的楼梯,绕到竹下口,这里也没有翻新,依旧保持着老样子。狭窄的通道依然昏暗,天花板低矮,裸露的电线随处可见。这些裸露的电线,昭和时代的车站比比皆是。当走到检票口,眼前便是熙熙攘攘的竹下通,手提购物袋的游客们显得格外兴奋。车站里的景象和外面热闹的街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比起表参道那边的出口,这里更加明显。
在表参道和明治神宫一侧,轨道是低于平行的道路的,而在这里,道路逐渐下降,到了竹下通那一带,地面比轨道还要低。原宿站附近位于渋谷川低洼地带和武藏野台地的交界,地形起伏复杂。当年为了选址,相关人士颇费了一番心思。原宿站最早建于1906年,那是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最早的车站位于现在车站北边约300米处。那时候的原宿还是一片农村,森林和田地遍布周围。为了方便运送农产品,车站选在了和周围地势落差不大的地方。不过,1920年,随着明治神宫的建立,车站位置的问题浮现了出来。沿着神宫南侧修建了一条36米宽的表参道,两侧种满了树,周围店铺和居民增多,原宿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这里。那时的原宿已经开始变得以住宅区为主,货运需求减少,反而来神宫参拜的客流增加。因此,车站搬到了靠近表参道的位置。1924年,第二代原宿车站竣工,由铁路省技师长谷川馨设计,采用了西式现代风格,这种设计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与此同时,许多人质疑:“在明治神宫正门口,盖这样一座西式车站,合适吗?” 这种不适感引起了不少争议。和现在我对新车站的感受有点类似吧。不过,当年那座看起来有点突兀的西式车站,经过100年,已经成了原宿的象征之一。得知它要拆除时,很多人表示不舍,甚至发起了反对运动。现在这座看起来有些违和的第三代车站,或许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或许时间久了,人们也会习惯它,像过去的车站一样,成为原宿的象征,受人爱戴吧?相关内容推荐:
感谢支持,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