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症
《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说的阴阳,就是指人体阳气之盛衰。阳气,就是人体的机能。
阳气盛谓之阳,阳气衰谓之阴。
阳气者,人体之机能也。
太阳:若人体机能壮旺则谓之太阳;
阳明:机能亢进则喻之两阳相叠,故谓之阳明;
少阳:体内有障,机能受制,则谓之少阳;
少阴,太阴:机能低微则谓之少阴、太阴;
厥阴:机能低微至极 则谓之厥阴;
病至厥阴,机能每作最后之抵抗,阳气复者而生,败者死,故阳气复者,古人谓之阴尽阳生也。
①太阳症:如果人体机能壮旺,称之为太阳。此时邪气入侵肌表而受病,人体进行正常的抵抗,就称之为太阳证。
②阳明症:元气亢盛或服药偏温者,则或愈或病从阳化而成阳明病。也可以说,如果两阳相叠,人体机能亢进,称之为阳明。人体机能因功能亢进,对外侵之病邪反抗过度,就称之为阳明证。
③少阳证:用药偏清或其人内有宿障者,则成少阳病。就是,如果人体体内有障,机能受制,称之为少阳。当外邪入侵,机体却因体内水液运行失调等原有病证的影响,而不能正常抵抗疾病的入侵,就称之为少阳证。
④少阴证:元气素虚或用药清之太过,而偏于全身虚寒者则成少阴病,如果人体机能低微,称之为少阴、太阴。其中,偏于心脏功能不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证;
⑤太阴证:偏于脾胃虚寒者则成太阴病。
如果是因为胃肠功能不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的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太阴证。
⑥厥阴证:如果人体机能低微至极,称之为厥阴。若病情发展到厥阴阶段,人体的机能就每每作最后的抵抗,若抵抗成功,人体机能恢复,就能生还,反之就必死无疑,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尽阳生。
⑦并病,合病:积虚既久,人体作最后抵抗者,则为厥阴病。其病转化不全者,则为并病或合病;
⑧杂病:身体机能因各种诱因或医治不得法而失调者,则为杂病。此其大概也。
君火,相火,郁火
人体中有三种火,分别为君火、相火、郁火,人体表现出来的“上火”症状也都与这三种火有关,其治法各不相同。
本草经中说,黄连可以厚肠胃。黄连本性寒,少用黄连则可以引心火下行,以补胃肠之阳。所以《伤寒论》中治胃,每用干姜3两,黄连1两,这是药物的配合。
所谓君火之病,只有君火不降之病,君火不降之病,在人身表现出来的则为虚火。所谓虚火上炎,就是指本当是人身体正常的火力,却没能被身体使用,只能浮游于外。君火掌管人身体全部的热。
那相火是什么呢?相火来自于人的元精,是元精燃烧所化成。相火的作用:是在人体各处辅助君火,所以相火在人身也无处不在。
君火来自于我们的饮食和呼吸,来自于营气的燃烧,是后天的。饮食化为营气,呼吸天之清气,营气与清气相合,在心中燃烧,化为君火。心火是君火的源头。
相火是先天的,相火的源头是命门之火,在于元精的燃烧。君火因相火的点燃而存在,没有了相火,也就没有了君火,两火无生则人死。
先天相火是补不了的,用完了就用完了。
除非修道之人,可以后天补先天。
人身处处有相火,处处有君火。说君火在上,相火在下,是不对的。只能说君火的源头在上,相火的源头在下。其实君火相火都是遍布人身的。人只要活着,时时刻刻都需要相火去点燃。人体各处的机能也时时需要相火去调节和控制。
人体有三大系统:电路系统、油路系统、水路系统。相火是人体真气所化,真气便是人体的电路系统,走的是经络。
①君火是营气所化,营气便是人体的油路系统,是人体的营养供应系统,走的是血脉。
人体还有津液的运行,走的是三焦,三焦则为人体的水路系统。三大系统皆遍布全身。
②相火:相火之病在于相火燃烧过大或过小。
过小则为相火不足,过大则为相火不藏。
而相火在人身体表现出来的火,则为相火不藏。
相火不藏则人发热、汗出,而为温病,甚则如白虎汤证之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表现出来的便为实火。
③郁火:郁火则为客热,是因为人体物质流通不畅,郁而化热。
人身之正火有两种:一为君火,一为相火;
与之对应,人身体表现出来的邪火也有两种:
一为不降之君火,便为虚火。
一为外泄之相火,便为实火。
此外人身体中还有一种火,便为郁火。
君火和相火均属于主热,是人身主体产生的热,而郁火则为客热,是因为人体物质流通不畅,郁而化热。就如同人吃了食物没有消化,食物在胃中腐化而发热一样。
凡物,郁则化热,人体内堆积的营养或垃圾,无法及时排出,也会郁而化热,久则蕴毒,而为痈脓。我们平时所见的人的上火症状,多为郁火。
比如青春痘等,多为胃气不畅,胃中郁而化热,胃热上冲而成,多与饮食有关系。
皮肤中如果水行不畅,热不得出,亦会郁而化热,发为隐疹。我们平常说的胃火、肝火、胆火等也多是指郁火。肝气之郁,而为肝火,胆气之郁则为胆火,甚则火炼而为结石。
肾结石、膀胱结石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治法:君火无太过,君火上炎,治之在降,以黄连、黄芩等清降心火,是为泻心汤。
相火不足,则补之以阳,附子、硫磺之类。
相火太过,则治之在敛,芍药、石膏之类。
郁火不通,治之在疏,柴胡、枳实之类。
人体治火不能贸然使用寒凉,因为火有降法有敛法有疏法,却无浇法。
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
3.心胃同治
4.腿为肝之镜
8.保和丸
9.生脉饮
11.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12.咳嗽的六经辩症
13.曲黎敏解读《伤寒论》
14.眼诊:神奇好学 (倪师)
15.中医知识杂抄(倪海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