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的经方药量,如何换算成今天的称量单位?
汉时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
(汉代)1两 = (今天)15.625克
分温三服之后:其1两则相当于今之5克;
若分温再服,则相当于8克;
若一次服之则按原量,可定为15.6克。
药物剂量古今对比的换算关系如下:
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
一龠=10毫升,一圭=0.5克,1撮=2克,
1方寸匕= 6~9克(一说为2.74毫升,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约1克)
1刀圭=1钱匕=1.5克,1铢=0.7克,1分=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川椒、吴茱萸、五味子之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
乌头1枚= 5~6克(小者3克)
瓜蒌1枚=46克,枳实1枚= 14~15克,
石膏鸡蛋大1枚=40克,杏仁10枚=4克,
桃仁10枚=5克,栀子10枚=15克,
厚朴1尺=30克,竹叶1握=12克。
杏仁100枚=40g、桃仁100枚=30g、
如粳米1升,今用200ml粳米称重约180g;
半夏半升,今用100ml半夏称重约50~60g;
五味子半升约30g;
问题来了!!!
1两=15克,通过这样的折算,我们可以看出,经方药量比例虽然和现代用方基本一致,但每剂药的药量,多数远比今天的每剂药的计量大很多。
这主要是由于煮服方法古今不同的缘故。
以麻黄汤为例:
麻黄3两=45g;桂枝2两=30g;
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每次仅服八合药液,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之为“一服”。
还应当提到的是,经方汤剂只煮一次。有人经实验证明,煮一次只能提取有效成分的45%~50%,如果不把药液倒出,即使延长煮沸时间,有效成分也不能继续析出,这是药液浓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缘故。如果将第一煎的药液倒出,加入清水再煮,还可以从药渣中将30%~40%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例如: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换算如下:(一次服用量)
桂枝汤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就直接按1两=5克,来推荐处方的用量。【推荐处方】用量通常是成人一日用量,老人用量一般为成人量的2/3,3~6岁小儿用量为成人量的1/3,6~12岁为成人量的1/2。
经方药量的变化,张仲景主要是因人、因病、因药后反应的不同而进行增减。
1.因人制宜:张仲景充分注意到根据病人体质的差异而在药量上进行变化的问题。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三物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四逆汤中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而“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因病制宜:相同的病证,病邪的盛衰强弱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药量使用上做到药证相当。既不可药过于病而戕伐正气,又不可病重药轻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如第29条治疗太阳病邪气初入阳明,胃气不和谵语之证,煮好调胃承气汤一升后,是“少少温服之”,以微和胃气;而第70、212、250条治疗阳明燥热内盛,证见不恶寒但热,不吐不下,心烦,蒸蒸发热,则一次服完一升。
3.因药后反应增减药量:有时候药量是否适当,还需要根据药后反应去判断,对于有一定毒副作用的药物,则每从小量开始而渐次增量。
本文为《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4.肾虚 早治 别拖
6.阴阳 五行 六经
7.如何养肾水?
9.精选中成药
10.《伤寒论》辩症(珍藏)
12.经方梳理(珍藏)
13.经方是什么 (十)
14.中医眼中的男女
15.腿凉 膝盖凉
16.中医知识杂抄(干货)
18.儿科中成药(上)
19.小儿中成药(下)
20.经方通治方剂(收藏)
21.失眠的对症治疗 都在这里
22.经方解析(8个)
23.补气血 ❤❤
24.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解肌葛根汤,咳喘青龙汤,小柴胡汤抵万汤
26.八部金刚功,八段锦
27.千古流传的十大经方
28.“经方”制成的中成药(收藏)❤
30.八部金刚功专辑 ① ❤
31.金刚功专辑② ❤
31.中医知识杂抄(倪海厦) ❤❤
32.吹风机这样用,不请郎中了
33.眼诊:神奇好学 (倪师) ❤❤
34.肝好不好?看看睡眠
35.为什么那么多人自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