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2020年的时候,一位民企高管和我聊未来,她提了一个问题:很多互联网企业不愿意招聘35岁以上的打工人,你觉得未来35岁以上打工人会从职场上逐渐消失吗?
我的回答是:
如今互联网企业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一味追求速度,已经拿不到市场份额了。
另一方面,反观过往10年,因为高速奔跑追求业绩和规模,很多民企的管理模式和内部流程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经历野蛮生长的企业,在新的周期里,需要学会精细化管理。
这恰恰外企人的优势,也是有经验职场人的优势。
未来10年,我认为会是这些有经验职场人,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很多变化。
我当时说得滔滔不绝,还引来同桌一位激动的外企高管要来握手,希望我说的都对。
然而,从现在的阵型来看,我看起来像个妖怪。
我前不久聊了一部分外企的猎头老同事和朋友。
我惊讶的发现,我的不少同龄人,尤其是外企之前优秀的打工人,如今不少或者离职在家带孩子,或者零星做些项目,再或者开始做一些自媒体,主打一个灵活就业风格。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回到职场,如今35岁以上外企人,想要重回职场拿一份企业里的正经岗位,几乎不再可能。
主因无非是两点:年龄+外企背景
年龄不多说了,不少企业,尤其是之前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把中层的年龄上限放在了30-35岁之间,把高层的年龄上限放在了40岁。似乎是只有年轻的管理层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外企背景如今也成为了简历扣分项,很多外企人被认为长期服务于外企,所以不适应民企的文化——再说白一点,外企人卷不动,这不符合民企的随时打仗长期大小周的作风。
事实上,35岁以上的外企人,值得很多企业拥有。
更能卷
一个反直觉的真相
想了很久,我决定把「能卷」这个话题,放在最前面聊。
就像《八十一难》里沙僧说的那句台词:我为什么要俩动物比模仿动物……
我在写这段的时候,也在反复问自己:我为啥要和民企比卷?
事实上,在今天,卷已经不能再帮助企业赢得什么。
如今很多民企的卷,并不是因为能卷出业绩来;而恰恰是因为出不了业绩,不得不卷给领导和老板看,相当于给老板提供情绪价值。
但即便如此,要真比卷,外企35岁的人,也大概率有些优势。
我最近因为业务原因,认识了一位外企的高管,刚刚经历裁员出来,她开始了自己的灵活用工初体验。
她居然同时给3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周一周三去A公司,周二周四去B公司,然后晚上接手一家欧洲公司的远程项目支持。
除此之外,她从零开始学习做自媒体,自己P图自己剪视频,45岁的人从朝九晚五,变成朝九晚十,一个人干4份工,照样管娃学习,半夜遛狗,啥都不耽误。
给我直接看傻了。
感觉这位姐姐之前在外企的时候,看起来还挺佛系的,一出世就变身哪吒,三头六臂啥活都能干了?
仔细一想,也对,看看自己身边的案例。
一个长期正常上下班,规律饮食,作息正常的35岁大哥,身体状况吊打20多岁但长期996,半夜2点才睡的弟弟。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看看新闻,多少20多岁30出头的员工,在公司加班后健身猝死。外企也有提供健身房的,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发生在外企?
决定身体状况的因素,有三样:
基因;
生活习惯;
医疗环境。
想要通过健身这一个正确的生活习惯,来逆转包括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健康风险。
这不叫为健康健身,这叫为健康许愿,和学生跑到雍和宫扔一块钱到水池里,许愿神仙保佑自己上清华,性质差不多。
相反,不少失业外企人,如今都展现出来了非凡的战斗力。
我另一位外企被裁的朋友,最近请我给他做自媒体的辅导,那真是物尽其用,凌晨都还在问我的修改建议。
当然,有一说一,感谢外企的环境,前20年打工期咱保养得好——四大的小伙伴们请把手放下,你们的情况比较特殊,一会儿单聊。
当然也不仅是他们,我回顾自己的健康状况。
很多毛病,比如,因为不规律饮食导致的胃病,比如,因为睡眠时间晚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白发,都是在互联网创业期间积累下来的。
至于说外企人关注生活工作平衡,搞得像民企人就不关注一下,正常人都关注工作生活平衡。
只不过,不少外企人很幸运,在职场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拥有平衡的生活,能够有精力关注自己的家庭和子女。
坦率说,不少外企人的子女的童年还是挺美满的,朋友圈都是爸爸妈妈陪着去旅游运动迪士尼的照片,如今这波外企人的子女大多到了青春期,对父母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了。
标注一下,以上外企,主要指的是欧美外企。
另外,如上所述,四大不在其中。
不少四大的项目是直接由合伙人负责的,合伙人的个人文化决定了团队超级花卷/没有卷得那么离谱,其实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民企。
更合规
提升民企的风险管理意识
如果你问一家企业,他们最看重的员工特质是什么。
99.99%的企业会告诉你,诚实正直——在外企,是integrity。
不仅如此,诚实正直,也是写在很多公司企业文化里的第一点。
如今很多民企,尤其是之前跑马圈地的民企,也注意到公司里有很多蛀虫。
为了拔出这些蛀虫,大厂也做了努力。
今天很多大厂也有合规监察团队。
但很有趣的是,他们的监察部门并不愿意招聘外企经验丰富的合规人,他们更愿意招募那些有体制内背景的审讯专家……
但这些审讯专家,并不会改变整体环境。
他们本质上做的不是风险管理,而是风险处理。
因为他们往往只负责最后降妖伏魔的环节,如何在工作中避免妖魔鬼怪的出现,他们是不管的。
所以,往往妖怪越打越多,而打到普通员工他们也丝毫没有任何歉意。这些专家可能懂刑法,但未必懂劳动法。
我记得之前就有大厂员工在内网吐槽监察部的同事非常傲慢,关一天小黑屋发现弄错了,一句道歉都没有。
但咱正经打过工的都知道,你不可能指望一个身在关键岗位的人,看着自己经手大笔钱,或者手握关键资源,因为对合规部门的恐惧,而成功实现能洁身自好,这是不现实的。
你需要有一个机制来捍卫你的企业文化。
让经手大笔现金的员工,动不了拿钱的念头;让手握资源的员工,没法动用资源为个人牟利。
一个优秀的外企的合规团队,扮演的往往是另一种角色。
他们参与到流程中,研究可能出错的流程,通过各种手段堵住员工犯错的可能性;他们也扮演顾问的角色,愿意站在业务团队的角度给业务同事帮助和指导。
在这样的体系下,因为流程严密,权力分散,违法成本太高,员工根本不愿意违规获取利益。
提前预知风险,做出合理的应对方式,这才是风险管理。
更能提供不同的视角
改善企业的人才多样性
可能有人会辩驳,我在民企也看到过身体很棒的员工,也看到过很懂得风险管理的合规团队,和严谨的业务流程……
我同意,但团队需要多样性。
不仅民企需要多样性,外企也需要。
早年,很多外企也有类似的问题。
「多样性」(diversity)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很早就位列不少外企的价值观信条中。
但在很多管理者的眼里,所谓的多样性,是欧美为少数群体搞出来的政治正确,需要招聘黑人,招聘LGBT员工,招聘残疾人……
这和我们中国市场无关。
所以他们照样只招行业内的人,只招外企人,甚至只招某个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师兄……
其实diversity指的远不限于此。
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的视角,这些视角叠加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可能为企业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洞察。
但如果你只招同一个类型的员工,同一种性别的员工,同一个学校背景的员工,他们的视角往往是雷同的,在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创新时,团队里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员工,他们的点子大概率也是类似的。
大家如此同频,以后也不要搞头脑风暴了,你们搞头脑封控比较合适。
不仅是观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往往手握不同背景的人脉资源。很多时候,有些管理者看着其他企业手里的资源羡慕不已。
但其实资源不是掌握在公司手里的,资源是掌握在人手里的。
你在阳澄湖养着一池子大闸蟹,很难指望它们能给你介绍什么海蟹朋友的。他们就不是同一个行业圈子里。
谁能给你带来海蟹资源,那还得是台风贝碧嘉来安排。
任何企业,无论是民企,还是外企,都需要时不时引入一些新鲜血液。
因为新鲜血液能给你带来新的视角和观点。
写在最后
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清华的活动。
现场我被一位提问者点名,问到35岁被淘汰的问题。
提问者罗列了好几位35岁以后才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来质问我:
为什么35岁以上的人不受公司重视?
我一边听着一边数着,显然提问的小哥做了充分准备,就差没说60岁的黄忠和80岁的姜子牙了。
我显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猜测是:
部分企业还在试图通过卷来赢得市场,这是他们过去20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当时他们赢了,现在未必还能赢。
可能精细化运营这个事情的门槛太高,也可能是天天告诉员工要拥抱变化的企业自己没法改变,还在惯性往前冲。
但事实是,中年人的经验,和年轻人的精力,各有各的价值的。
无论你和我一样是年过40的打工人,还是20出头刚刚毕业的应届生,如果你发现你的公司始终把人力当成成本,当成Labor;而不是把人力当成资本,当成Talent。
建议你不要在这家公司久待。
把你当成成本的公司,只会消耗你,因为它要回本;只有把你当成资本的公司,他们才会培养你,因为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资本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