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上周写了《为什么企业应该优先招聘35+的外企人》。
被一位小伙伴追问了一系列灵魂问题。
我很喜欢这种互动的态度,我也愿意和大家在评论区里接着聊,往往我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灵感。
今天就写写外企的问题,外企这么好,为啥不招人了?
业务风险; 非业务风险;比如:政治风险。
业务风险:没有信心
业务风险:封控
政治风险:中美脱钩
对于部分敏感行业来说,政策会实实在在影响自己的在华业务。
部分是美帝的锅。
比如,我认识的朋友,在美国芯片公司。他就提到过,公司之所以裁员,是因为很多产品不让卖中国市场,他们也没办法。赚不到钱,只好裁员。
当然,咱这里,也有锅。
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也找不到来源的国内消息,比如我在咨询公司的时候,就明确听到过「国企央企不能使用外资咨询公司」的消息,传得整个市场都知道。
再比如今年传出的内部文件,要求公务员不得购买特斯拉,也是全网讨论。
但要问准确信息来源何处,似乎从来没有官方发布过。
说是谣言……
你要是央企采购/公务员,你信不信呢?
民族情绪
最后说一下民族情绪问题。
很多人说,这是外企撤离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因素,但重要性远不及前面提到的三点。
外企其实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PR经验——国内说一套国外说一套。
这种大劈叉,早年是很难被发现的,毕竟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网,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外网,就算能上,也不会专门跑到外企官网上,盯着中文和外文官网,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H&M应该懂我的意思。
但这套劈叉经验,现在越来越不行了。
一方面因为中国网友上网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如今就算是我在你这下单点选区域时发现某小岛也和我们一起并列,那肯定是伤害我们民族感情的。
事实上,很多外企分区域是按照市场分的,但管网络的人没政治经验,总是忘记用标准的语言:中国大陆、中国台北,中国香港。
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网友的乳化敏感点越来越低了。
外企这种大劈叉,变成了刀尖劈叉,劈得不好,档就没了。
当然,这可能不能怪有着「朴素爱国主义情怀」的网友,只能怪外企做事不精,草台班子(当然也有确实垃圾人占住了外企核心岗位的,比如一向和我们不对付的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2023年发布的《2023年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显示:
49%的会员企业认为,相较前一年,他们在中国更“不受欢迎”,该比例在消费行业更高达56%。
但有些事情,让我感觉逐渐离谱。
举个大家可能还记得的消费品案例:苹果官网的印第安人。
✎ 写在最后
当然,外企的衰落不仅是我提到的这几个问题。
在几年前我写过的《外企衰落11周年祭》里,我也提到过:薪资红利的消失,外企合规成本太高,竞争不过本地民企……
但外企的衰落,对于打工人来说,不是好事。
我们是普通打工人,我们需要的是工作机会,是有尊严的工作机会。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真正有信心去创业,去扩大投资,制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企业主是非常有限的。
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只要他们合法经营,我都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够运作下去。
国有企业养不了全体中国人,无论是民营倒闭,还是外资撤离,这就意味着有人要灵活就业了。
《大空头》有一句话我人记忆犹新:
失业率上升1%,就会有4万人丧命。
回过来说,当年封控的时候,我没少批评上海的应对措施。
但在我看来,上海依然是中国文化最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最敢于直面问题的城市。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8月份做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建议时,提到了四个问题,我原封不动抄下来给大家再看看。
稳外资稳外贸面临挑战。“上海开放型经济特征明显,贸易摩擦、脱钩断链、地缘政治风险等对外资外贸持续造成影响,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和周边省市。”顾军坦言,贸易摩擦升级制约优势产品出口,“新三样”产品出口今年上半年出现下降。“果链”等部分跨国公司产能向外转移,红海危机造成国际航运价格大涨,跨国投资活动收缩导致上海市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下降。
工业经济在结构升级中承压运行。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问题较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上半年上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竞争力有所减弱,新兴产业集群尚未成势。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双降,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消费偏弱问题仍较突出。上半年上海市消费市场表现弱于全国。居民消费行为更趋谨慎,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情绪消费,平均消费倾向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汽车、金银珠宝、家电等大宗消费出现下滑,餐饮业营业额下降,特别是正餐消费明显下降。跨境消费面临出境客流快速增长、入境客流恢复偏弱的双重挑战,部分高端消费出现外流。
重点民生问题仍需持续用力。稳就业面临需求不振和结构性问题,部分行业出现用工缩减,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问题需关注,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加强,部分民生项目要加快工作进度。
有问题,没关系,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
最怕的是明明有问题,还不承认,一提问题,就说这些企业是垃圾,走了不足为虑。
睁开眼,看看身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