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辞退,再降薪返聘,「人才降级」模式?

职场   职场   2024-04-17 16:36   中国香港  

第 484 篇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3700 字,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写在前面



近日,一个非典型裁员事件,引起了打工人的讨论。


一位打工人,原本在公司担任高薪研发软件职位,突遭解雇;正在他焦头烂额之际,公司又再次送上一份offer,重新返聘这位工程师。


然而,这次返聘也是需要他付出代价的——公司提供的 offer 将他从原本的工程师岗位调整为助理职位,不出意外的是,薪水也大幅下降。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打工人倍感困惑和无奈,更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据新闻报道,他是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妻子没有固定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自己的肩上


所以,为啥企业需要通过先裁后聘的方式,变相降低员工的薪水呢?



有粉丝把这个案例发给我,希望我给分析一下:

先解约赔一笔钱,再重新降薪招聘。为什么企业有这么不合理的做法?


类似于我们如今热议的消费降级,企业用人也在降级——原先用高级工程师解决的工作,企业觉得未来助理工程师就能搞定。既然高级工程师在我这里没法创造更大的价值,我就换成低配。


更让我担忧的是,这种「人才降级」的情况未来可能越来越普遍。


时代变了,职场的逻辑也在变。


10年前,企业可能为了争抢市场蛋糕,溢价吸引人才;


而如今,很多企业,发现市场蛋糕已经没得分了,溢价挖来人才,也挖不来市场份额,索性掉头追求员工的的性价比——公司就这么大业绩蛋糕,涨不动了,那就换成便宜的员工,降本增效。


不仅是这种裁员+返聘的模式,企业在用多种方式做出「人才降级」的选择。这一点我也会在这篇文章里提及。


无论如何,抛开所有的干扰信息,我们先谈这件事企业是否合法;而是否合法有两个关键节点。


1

第一个节点是解聘

如果解聘是按照劳动法规定,赔付了N+1到2N之间的违约金,双方签署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书。

如果公司赔了,协议签了,打工人也认了。

那之后公司是否愿意给打工人一个新offer,新offer的价码多少都是市场行为,作为打工人,你觉得不合适就不要接。

虽然如题描述,「这名男子是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妻子没有固定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但合理的赔偿至少可以让家庭先坚持一段时间,而这位打工人可以接着找工作。

如果没有赔钱,那么不好意思,先仲裁打官司,先把前一段关系完结了再说。

从目前的新闻描述来看,打工人并没有对企业解聘有很多描述,更多的不满来源于返聘的薪资过低。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认为,企业是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了n+1的补偿金的。


2

第二个节点是返聘

有些小公司会有骚操作,让员工重新回公司上班,但要求把之前给的违约金退了。

这是大坑,肯定不行。

因为这钱一旦退了,再次遭遇裁员,你是看不到回头钱的。

如果之前你在公司做了5年,n+1可能是半年的薪水。一旦重新入职,你在公司的工龄重新计算,就算过了6个月试用期,也就只需要赔偿1-2个月薪水。

更不要说,按照问题描述,企业希望返聘打工人的岗位,仅仅是助理,薪资还要低上1万多。

如果公司不要求打工人退违约金,那依然是愿赌服输的市场行为。

公司发现以「高级工程师」的岗位支付这位打工人的薪水,性价比太低,公司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所以愿赌服输,给了赔偿。

但同时认为这个打工人,依然能为公司做出贡献,所以在解约后再次给到新的offer,而这次的薪水,在公司看来是合理的。

企业做出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咱不好说。但从行为上来说,没毛病。

相反,有些公司会以裁员来恐吓员工,逼迫员工自己自愿转岗降薪。

相比之下,这家公司似乎还是很磊落的。

对于员工来说,如果觉得降薪不合理,不接受就好。

拿着违约金接着看市场上的机会,如果你作为研发专家,薪资是收到市场认可的,那么总会有企业给你开offer的。

如果市场不愿意开出你原来的薪水,那么就需要再思考一下,我的市场价值,到底是多少。

说到底,员工不用在乎某一家企业对你的定价,要在乎的是自己的市场价值,而在我们之前的谈薪视频里,我提到过,确认自己市场价值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多多面试,多拿offer,你拿到的最好offer,就是市场对你价值的认可。

3

人才降级意味着什么


这种行为,放在这两年,并不算太新鲜的招数。

大环境如此,不少公司都在做调整,即便是以守法合规著称的外企。

举个例子,有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就在试图用相对较软的方式,比如无薪假,低绩效奖金/年终奖的方式,送走部分老员工。

这些老员工薪资很高,但同时服务年限很久,属于给也给不起,裁也裁不动的尴尬境地。

只能通过各种项目上的调整,让老员工自己走人。

之前不久,pwc曝光出来针对恒大审计的公开信,其实就是内部矛盾的爆发——公司赚钱的时候,咱都好说;公司不赚钱了,内部需要减员了,难看的事情就多了起来。

此外,在新招聘人才时,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了。

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做:π型人才

4

企业追求更高性价比的员工

什么是π型人才

我们先了解「T型人才」这个概念。

早年我们在外企,一直强调招聘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

这种人才不仅拥有某个岗位上深厚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软实力,比如演讲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新……精通本职工作之余,还对其他工作和业务有广泛的了解。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专多能。


这个要求其实已经不低了。

而现在很多企业希望招聘和培养的是:π型人才

看形状,大家大概就知道了,如今企业越来越贪心了,希望人才可以两专多能因为如今只能一专的职场人性价比已经不够高了。

在过去20年,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一直在人才战争中,花高价吸引顶级人才,即便是应届生的薪水,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业务好的时候,在市场上抢蛋糕的时候,企业往往不在乎性价比,只要人才能创造价值,你先入职,帮助企业抢占市场,我们可以多开薪资。

而如今没有增量蛋糕,只有存量蛋糕的时候,企业就需要重新思考人才的性价比。比如:
  • 做这个业务,我需要养一个总监吗?是不是养一个高级经理就够了?
  • 销售总监只有团队的业绩指标,没有自己的业绩指标,不行啊,哪有总监自己不带头做业绩的

举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加业绩指标,但不加HC。

团队原先有10个人,一年人力资源成本是300万,做了500万的业绩,那么今年公司要求,还是300万的预算,做出600万的业绩。

那么,带着预算紧箍咒的团队负责人,可以做的就几件事:
  1. 通过培训等手段,全面提升原有下属的效率,每个人多挤出50万的业绩;
  2. 换人,换来同样薪资,或者更高薪资但业绩更好的人;把团队压到9个人,大家薪水更高了,但效率更高,完成600万业绩;
  3. 换人,换来同样业绩但薪资更低的人,把团队扩大11人,还是300万薪水,完成600万业绩;
  4. 团队管理者,自己也做业务,把额外的100万自己扛了。

也就是说,企业在挤打工人的水分,想要原先贡献50%的人挤到80%,80%的人挤到100%。

如果挤不出来,那就换人。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企业需要立刻看到在员工身上的投资变现(就像投资人希望看到在企业身上的投资变现一样)。
5

打工人如何适应


最后说说打工人怎么办。

先说一件真事,2021年的时候,一个程序员,薪资很高,自己在北京打拼,在广州高价入手了一套房,然后老婆全职太太,正好怀孕在广州的家里。

本来计划做得极好,这几年在互联网行业拼一把,钱赚到手,房贷还掉一部分;然后回广州和老婆团聚,换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

计划不如变化,这位程序员在公司健身,猝死了。

结果他太太慌了,自己没工作,还怀孕,根本没法还每月2万多的房贷,于是在朋友圈各种求助。

这个家庭,这套规划放在2014年的时候,没啥毛病,搏一把,单车变奥迪。

但到了2024年就不对了,因为大环境变了,如今赢的概率低太多了,就算是咱们身体健康,但如今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去肥增瘦,减员增效,风险相比2024年大了很多。

而薪水这个东西,虽然每个月固定打入账户,但它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说一个案例,这两年上海的猎头市场,大批量从杭州挖来互联网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但接受跨城来上海上班,还能接受一定限度的降薪。

这事放在5年前,是很离谱的。而如今这几年却越来越普遍。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杭州的互联网巨头往社会输送了太多人才。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梗——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千万,老婆全职太太,俩娃国际学校。

这个梗放在一些大厂P8P9身上,其实还真的挺贴合的。

这些人才薪资极高,背着房贷,老婆又是全职在家,他们必须尽快就业,而杭州市场就这么大,顶级的企业并没有那么多,所以他们不得不来上海工作。

这几年,上海的一些科技企业还是挺开心的,原先加薪30%也挖不来的人才,如今会主动给企业打电话,甚至愿意降薪30%-50%来上海工作。

工作还是一样卷的,不要以为降薪就不卷了。

这也是我一直不太看好杭州的原因,杭州有好的企业,但是这些好企业太聚集在个别行业,企业的多样性不足。

一旦行业出了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高P人才,跑到市场上也没人接盘。

对于打工人来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开源节流都很重要。

当你是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妻子没有固定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自己的肩上时,无论你在哪里上班,家庭的财务风险都是极高的。

作为打工人,要有三个钱包的概念,一个钱包是救急钱,就算没收入6个月,也能保持家庭起码的消费。

一个是规划钱,无论是结婚、生育、买车、子女教育,都需要提前规划,提前存钱。

第三个才是投资的钱,比如股市,比如房产(非刚需自住),房产也是投资,这笔钱是需要在保证前两个钱包里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做投资的。

在救命钱和规划钱都没有得到保障时,高消费,高投资,甚至搞定投股市这种慈善行为,对中产阶级来说,风险是极大的。


瞎说职场
时代变了,职场的规则也在变,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却没有变。 知乎80万人关注的职场话题优秀回答者,人力资源行业浸淫10年+,先后服务于顶级人力资源招聘和咨询公司,Sean和你一起破除职场毒鸡汤,把最真实的职场展现出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