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建立爱情关系的心理前提条件,请戳:李孟潮:成熟的爱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性欲、客体关系和超我丨爱情与投射认同之一
第二部分:爱情中的其他问题,请戳:李孟潮:中老年的性亲密、团体、Gang Bang和婚外恋丨爱情与投射认同之二
03
临床应用
对爱的能力的评估,能够帮助临床诊断、预测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技术。根据爱的能力从低到高,可以划分出五个等级的人群:• 社交孤立的自恋者,仅仅可以在混乱的性倒错的手淫幻想中建立关系,其建立爱情关系的能力最低下;
• 具有性乱行为的自恋者;
• 具有混乱的、多种性倒错行为的边缘患者;
• 具有多种性禁忌、有受虐色彩的爱情关系的神经症者;
• 能够把生殖冲动转化为温柔和建立稳定、深刻爱情关系的成熟者。
其中前三个等级往往缺乏完整觉知客体的能力,也缺乏成熟的超我,而第四等级者往往只是缺乏成熟的超我。Kernberg提出,有些自恋人格者的治疗预后是不好的,他们往往具有这些特点:社交孤立,因为性无能、矛盾的同性恋冲动或者其他性问题来就诊。而能够有哪怕是混乱的性关系的自恋人格者,其预后都要好一些。边缘人格者的爱情生活虽然混乱而幼稚,但是预后还是比自恋人格者好一些。边缘者的性生活所以混乱,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原始理想化迅速崩溃,从而需要立即寻找其他客体来承担这些原始理想化的投射。如果边缘者能够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表达出感受,往往还是有情感的成长。他们在爱情中的暴力、愤怒倾向往往是来自这样的认知偏差:“这个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如果有任何人能够像我理想中的爱人一样,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在这时候,治疗师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卷入:一种是把患者的这种理想之爱仅仅看作“付诸行动”,是用来掩盖其他领域的人际关系冲突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把这种理想之爱看作正常的青少年的爱情幻想。这两种卷入都没有看到患者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现实地评价爱情关系和爱的客体。然而从另外一面来看,如果患者的理想之爱不是建立在分裂的基础上,而是在完整的客体关系上产生的“浪漫的理想之爱”,那么说明患者主要出现的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被激活。这样的患者有比较好的预后,也是比较适合精神分析的。爱情理论在分析工作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修通移情之爱(transference love)或者色情移情,把儿童的性欲形式转换为成人的自我功能。在修通移情之爱的过程中,患者必然会学会,其寻找俄狄浦斯客体的欲望是所有爱情关系中持续的、固有的特性。这并不是如庸俗精神分析者所言的,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就是爱情关系的全部,而是指俄狄浦斯情景的结构会对人们塑造新的爱情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种把精神分析简单化的理解:一是把俄狄浦斯情结片面地理解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节,一是把俄狄浦斯情结和俄狄浦斯情景混为一谈。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做细致的概念研究,只是简单地说一下。
首先,俄狄浦斯情结不完全等于奸母杀父,奸母杀父是《俄狄浦斯王》这个戏剧的故事情节。奸母杀父只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极端化、简单化的形式而已,而且俄狄浦斯情结有正性和负性俄狄浦斯情结两种,其实质是探索儿童在父-母-子三元关系中的无意识变化。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是奸母杀父四个字能够概括的。其实早在1900年弗洛伊德开始详细阐述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就同时例举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文学方面的例证。大家感觉不好理解的话就去看一下《哈姆雷特》,俄狄浦斯情结同样可以命名为哈姆雷特情结——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其实更接近一般的神经症人格结构者的俄狄浦斯冲突。其次,俄狄浦斯情景主要是克莱因学派的术语。它是一个早于俄狄浦斯期的早期的三元关系。台湾林玉华教授等翻译了一本书,叫做《俄狄浦斯情结新解》,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参考。这后一点一般来说专业者不会混淆,但是把俄狄浦斯情结和奸母杀父划等号,即便是很精深的外文专业书籍中都会存在这样的误解,可见谬种误传的程度。移情之爱是一种没有回应的爱,因为它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是一种退行的儿童之爱。虽然在所有的爱情关系中都包含移情之爱的退行成分,让爱情看起来“好像”移情,但真正比较成熟的爱情是双向互动的,具有现实性。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要帮助患者发展哀悼这种移情之爱的能力,从而能够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付出爱情。现在有种说法,以为分析治疗就是想办法让患者对治疗师产生移情之爱,可能是理解有误吧。如果这成了分析治疗的目的,分析师岂不是“卖艺不卖身”?干脆去做歌伎算了。移情之爱的产生有几个成分,这几个成分和青春期那种“坠入情网”的无意识成分基本上是一致的:• 把自我理想的成熟部分投射给他人(治疗师);
• 对俄狄浦斯客体的矛盾关系;
• 多种儿童性倒错形式的展开以及对这些形式的防御。
这些成分联合起来,让移情之爱具有了浪漫爱情和性激情的一些特点。患者的移情之爱说穿了就类似于中学生的早恋和暗恋,是爱情的萌芽,但不是成熟爱情本身。我们都知道竹笋和郁郁翠竹不是一回事、莲子和莲花不是一回事。所以,在面对移情之爱的时候也没必要太自恋,这种爱情和治疗师本身是不是个可爱的人关系实在不大。只要想一下如果你当年暗恋的某个中学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你“我们结婚吧”你是什么感觉就明白了。随着分析过程的进行,这些移情之爱会逐渐转移到患者生活中的其他人身上,其浓烈的色彩也会随之变弱。移情之爱中比较难以承受的部分是患者的受虐性付诸行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如果治疗中缺乏移情之爱,也不见得轻松,难说更难办,这时候患者很可能具有强烈的施虐-受虐特点,无法形成正性的俄狄浦斯关系,有很强的移情阻抗。或者更有可能出现自恋移情,在自恋移情中,正性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患者甚至连二元关系都难建立,何谈三元关系?有关患者的移情之爱的受虐性付诸行动的表现很复杂,其实我们可以从反移情看出来,有时候治疗师会觉得这个患者非常可恨,治疗动机极为暧昧,而且总是对治疗师纠缠不清,治疗师越是骂他,越是讨厌他,他越是穷追不舍,以此为乐。甚至有些治疗师会气得自己付诸行动,骂患者“厚脸皮”、“贱”,甚至要抛弃患者(而不是正规的转诊)。这种投射认同的确比较难跳出来,而且治疗师也很危险,容易产生违背治疗伦理的冲动。不过更危险的情况是治疗师出现拯救情结,后面会谈到。虽然治疗师的个人特点对移情之爱的产生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治疗师的性别特征的确对移情之爱有影响。
总的来说,神经症性人格结构的女性患者往往容易和男性治疗师发展典型的正性俄狄浦斯移情。弗洛伊德早在1915年就观察到了。相反,具有自恋人格特征的女性很难和男性治疗师发展出这种移情之爱,或者只有在治疗后期才会出现。自恋性的移情阻抗一方面是用来防御患者自身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也源于患者对治疗师的嫉妒。两者共同作用,阻止了移情之爱的发生。患者会倾向于认为如果自己对治疗师有性的欲望是很丢脸的事情,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神经症性结构的男性患者往往会对女性治疗师显示出对移情之爱的抑制,从而把这种移情之爱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同时会出现对自己性无能的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反映了儿童在俄狄浦斯期母亲的面前有某些自恋性受损的特质。小男孩往往在无意识中害怕自己无法满足母亲,这在成年之后会反映在性生活中男性担心自己的阴茎短小或者自己的性能力不强。而在自恋人格的男性患者和女分析师的分析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表面上看起来很深的移情之爱,但是实际上其中有很多攻击性和性诱惑的成份,反映出患者对依赖一个理想化分析师的移情阻抗。并且,这些男性患者往往会努力制造出一幅传统的文化图景,其主题是强有力的、具有诱惑色彩的男性和被动的、理想的女性发生关系。具有性创伤史的患者,尤其是有乱伦史或者曾经和治疗师发生过性关系的患者,往往会试图诱惑治疗师,而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在无意识中与攻击者认同在这些案例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具有强烈反社会特质的自恋性的女性往往也会试图对分析师进行性引诱。这看起来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期的移情之爱。但是,她们试图摧毁治疗的攻击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女性要和具有受虐特质的女性相区分。癔症患者的色情性移情可能是经典的移情之爱,对分析师带有性欲色彩理想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来自俄狄浦斯期的失望而诱发的攻击性以及俄狄浦斯期的内疚。
移情之爱有两个特点:一是单方面的没有互动的爱;二是患者被动地希望被别人爱,而自己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主动地付出爱。这后面一个特点源于婴儿的自恋特质。而移情之爱中的性要求其实是一种自恋性共生的依赖性的象征,并不等于成年人的性爱,其性幻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特别是攻击性是被压抑的。边缘人格结构者的移情之爱尤其会表现出被爱的特点,其很多性要求实质上是控制治疗师的一种方法,而自杀有时候也是获得治疗师的爱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间的攻击性有可能向治疗师或者亲朋好友投射,通过这种投射认同的过程,夫妻会回到他们的关系中。但是,如果患者不断地向治疗师抱怨自己伴侣的不是,治疗师就需要注意分析这种投射认同,并且准备好包容随后而来的对治疗师的攻击。这一点各种人格障碍者都容易出现,不过边缘者好像比较明显,可能和他们分裂的防御有关。男女患者同性恋的移情之爱并没有区别,但是男女治疗师的反移情是有区别的。神经症病理性的患者会发展出对同性治疗师的同性恋需求,其中包含负性俄狄浦斯情结、口欲依赖性和肛欲的冲突。自恋患者的同性恋移情往往有同样的需求,男性自恋患者对女治疗师,女性边缘患者和反社会自恋患者对男治疗师的异性恋自恋移情往往具有攻击和控制的特性。分析治疗的前提是治疗师能够以舒缓的心态承受来自神经症人格患者的正性的性欲化的移情之爱,以及自恋患者的假性正性的移情之爱。如果患者的移情之爱遭到压抑,很少会激发治疗师的色情反移情。但是,当治疗师出现色情反移情的时候,往往要考虑患者那边是不是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治疗师的色情移情而正在克制自己。如果患者的移情阻抗很快减少或者患者对治疗师有强烈的性欲,治疗师的色情性反移情往往很强烈。治疗师要注意自己的色情反移情的起伏。一般来说,即便是很强烈的色情移情也有阴晴圆缺的起伏,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转移、付诸行动而变化。运用自己的色情反移情来诊断和治疗移情之爱需要治疗师的职业超我比较成熟,这方面Kernberg的确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文章虽然是术语接着术语,读起来比较拗口,可是人家在自我暴露色情反移情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患者的色情性移情向治疗师集中开火的时候——这种色移我称之为“喷射性色移”——往往也会有阻抗的增强和攻击性的增加。
色情移情中往往会伴随着投射认同,患者会认为治疗师对他有性欲,认为性欲是非常危险的,从而试图控制治疗师,避免治疗师对其进行攻击。这时候,治疗师往往有很多反移情反应。
在治疗关系中,如果患者对治疗师有很多投射性的性幻想,而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是要威胁和控制患者,往往提示着存在严重的自恋病理性或者比较厉害的退行。• 男性治疗师治疗具有严重受虐特质但是并非边缘的女性患者,患者往往会发展出强烈的、不可思议的对“不存在的”俄狄浦斯客体的性欲化之爱;
• 治疗师自己具有强烈的自恋特质,通过投射认同制造出患者的色情移情从而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 具有强烈受虐倾向的女性治疗师治疗具有高度诱惑性的自恋的男患者时。
后两种情况都和治疗师本人的创伤有关,其实就是患者的色移成了治疗师心理伤口的创可贴。
下面具体谈谈受虐。
有些时候,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患者也会诱发治疗师的拯救幻想,而这种拯救幻想会通过色情性反移情表现出来。比如说,这种反移情的开头一步可能是治疗师想“这么漂亮的女人怎么会在爱情中一再被人抛弃呢?要是我,我会好好珍惜这个女人的”。悲剧就是这么产生的——其实那些不识相的、一再“抛弃”这个漂亮女人的男人们一开始都是这么想的。Kernberg告诫,要特别注意具有受虐特质、有很多不成功恋爱历史的女性患者:在这些患者感到困惑、失望、对治疗师有愤怒的误解或者突然对治疗师提出不恰当的要求的时候,治疗师的拯救幻想和色情性反移情会达到顶峰。有时候,强烈的色情移情并不是期望得到治疗师的爱,而是要成为治疗师欲望的客体,成为阳具(phallus),其后又可能存在阉割焦虑或者自恋的受损。治疗师需要克服自己对自己的色情反移情的否认,同时防止反移情付诸行动。治疗师需要在内心承受自己对患者的性幻想,甚至要让这些幻想变成可以陈述的图像。很快,治疗师的功能会让治疗师能够反思和分析这些幻想后面的投射认同。治疗师自己未解决的自恋问题往往是反移情付诸行动的来源。Kernberg认为,和患者发生性关系,时常提示着治疗师自身具有的自恋病理性和超我的病理性。同时,这种行为有时候也是纯粹的俄狄浦斯情结未修通的表现,突破治疗界限其实也是对乱伦禁忌的突破。有时候,治疗师突破治疗界限也存在着受虐的无意识愿望。治疗师会认同异性患者的情感体验,和患者色情体验的一致性认同激活了治疗师对异性性体验认同的能力。这时候,男性治疗师能够自由地达到自己人格深层的女性认同成分,方才可以理解患者的体验。当治疗师和患者是同一性别的时候,治疗师对患者的色情移情一致性认同能力(感同身受能力)取决于治疗师对自己的同性恋成分的容忍程度。这种容忍程度往往取决于治疗师修通自己对前俄狄浦斯期父母的认同程度。有自恋色彩的同性恋者来找同性治疗师做分析的时候,由于治疗关系中充满要求和攻击的特质,往往会减弱治疗师的色情反移情。同样,这时候需要治疗师能够探索自己的同性恋冲动,从而达到对患者的一致性认同。
• 治疗师要能够忍耐自己对患者的色情反移情,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这要求治疗师能够整合自己的双性同体取向,并能够自由地利用这种取向。同时,治疗师也要对自己的各种童年性倒错倾向保持开放;
• 全面地分析患者移情之爱的防御机制的各个侧面;
• 全面地分析移情之爱的表现和患者对移情之爱的困惑。
• 能够节制和保留自己的反移情反应以便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性幻想和感受;• 把自己通过色情性反移情获得的领悟整合成为移情解释。简单地说,治疗师自己除了解释能力比较精湛之外,还需要是一个具有成熟之爱的人。也就是说,在治疗师自己的生活中,能够享受全面的性愉悦,具有性自由,能够和自己的伴侣保持完整的客体关系,如实知见自己的伴侣;具有成熟的性道德和爱情道德,并且愿意让自己和自己的性爱关系成为这种道德的化身。现在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爱情的心理咨询容不容易?成为分析师容不容易?至此,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成为分析师需要连续5年以上的培训,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在40岁以后才具有成为分析师的本钱——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啊!------------kaisenxinli------------好书推荐:李孟潮经典著作《浊眼观影》(上下2册),特惠47元包邮,融电影解读、心理分析、社会和文化批判于一炉,写尽中国众生心理相,全景再现中国人的内心冲突,以及自卑自大自私自恋等畸形心理。最后489本,卖完不再加印,手慢无。李孟潮老师的文字常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这种“爽”在形式上接近复仇爽剧带来的爽,但其本质是灵魂和精神的深度洗涤,而不是复仇爽剧自我意淫式的肤浅宣泄之爽。在中国心理学圈,李孟潮的文字带给人的极致阅读快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的高峰体验。中国心理圈,李孟潮大概是极少兼博学、犀利、幽默和才华的心理师。本书整合精神分析、儒释道易与流行文化,保你大饱眼福。
赵旭东、张海音、曾奇峰、施琪嘉、朱建军、刘丹、方新、李孟潮、张天布、唐登华、李晓驷、徐钧、徐勇、薛伟、邹政、孟馥、陈珏、仇剑崟、刘天君、杜亚松、盛晓春、张岚、陈一心、杨昆、杨怀瑜主讲。
中德班25位心理大咖基于数十年心理治疗经验,首次披露成长进阶全过程和个案得失,帮你解决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难点、疑点和盲点,助你稳固扎实地成长,突破个人发展瓶颈。心理咨询这条路太难走,这门课帮你登堂入室,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心理师。25次课程×100分钟×永久复听,特惠6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