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青春期男孩最大的问题是整合好与坏

情感   情感   2024-10-14 21:31   江苏  

01


《坏孩子的天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能量电影。我估计这种电影在我们大陆是不会上映的,也不会让你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拍的是拉帮结派,并不是耍流氓,但日本电影《坏孩子的天空》拍的基本上就是耍流氓、烧车等一些无恶不作的行为。


男性在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需要找个英雄去模仿和认同,所以英雄的形象在我们这边树立得不错:比如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他们常常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性命去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往往高不可攀,因为他们的道德感、力量感、助人的这种影响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英雄“最好的”命运和标志就是死,通过牺牲达到一个高度,完成一种壮举。


这种英雄都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而当正常人达不到这个英雄方向的时候,就可能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比如走向黑社会。黑社会也是一个社会,按照荣格的说法,阴影也是一种存在,而且不一定是我们说的正能量负能量,也就是不一定是坏的东西。


比如在校园霸凌中,为什么别人霸凌的总是你而不是别人?就是你一定在传递一个信息:快来霸凌我吧,霸凌我的损失最小,我可以让你当英雄。所以,有些流氓和黑社会,大家都知道他的影响,不敢去惹他。他在他的世界里可能是英雄,只不过方向是相反的。


当男性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了锻炼,就可以成为男人。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有这种印象:有一些男人在青春期特别坏,比如霸凌低年级的同学,用胶水去粘女同学的头发,或者去打别人的耳光,坏事做尽,可是等他成年以后,见到老师可能会毕恭毕敬,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也会很真诚地跟别人道歉,变成了一个很懂事的人。


这样的人可能是家里缺乏家教,父母亲说不定打他打得很厉害。有时候,在学校里霸凌别人的人,在家里可能就是倍受欺负的受害者。所以,他的愤怒必须有一个地方去发泄。当然,他肯定会找到一个能够让他发泄的地方——黑社会或者学校。



02


青春期男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办法整合好和坏。这可能源于一种很常见的情况:父母亲没有办法接住青春期孩子的愤怒,反而以更激烈的方式返回去。


一个孩子处理好和坏的最好方式,就是他把坏的放出去,把好的留下来。如果父母亲接不住孩子投射过来的坏,比如说孩子使了一个坏,父亲就拼命地打他,那么孩子心中的愤怒、憋屈、嫉妒等所有这些坏就没办法发泄出去。当然,有一个办法就是发泄到同学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有些人在青春期做了一些过分的事,到了成年反而能够hold住自己,因为他把好和坏整合好了。所以,在青春期特别动荡特别坏的人,在跟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常常能够触底。有些特别调皮的孩子长大后碰到老师会毕恭毕敬,这当然是成熟的表现,但也是青春期付出的代价:它可能会触底,可能会跨过界限。


当然,我们希望坏孩子都能够浪子回头,但是有时候,有些人在青春期很坏,成年了就很难再回头了。



03


在《坏孩子的天空》中,小马、新志是脱离父母亲的,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当马小军要离开团体时是借助女性达成的。在《坏孩子的天空》里,描述父母亲的笔墨不多,描述女性的笔墨也不多,所以二个主角基本上是浸泡在男性的团体中。


一开始我们以为小马是主角,新志是配角,后来却发现不是这样。就像黑社会的头被打死后,身边的其他男性会变成老大。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以及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要去注意配角。在《英雄本色》里,也有一个欺负小马哥的跑龙套的角色,等小马哥进去以后再出来的时候,发现跑龙套的变成大哥了。


当一个人特别弱小的时候,并不等于他的内心特别弱小,说不定哪一天反弹的话,会直接把你干掉,这就是同胞竞争的表现。



在关系层面,有垂直的竞争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亲的竞争;也有水平的竞争关系,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研究表明,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就像曹丕与曹植的竞争那样残酷,而在男性的世界中,竞争起来往往是生死较量。


在丛林规则中,你可能只有一种办法活命:把对方杀死。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儿子杀死父亲。而在同胞竞争中,要更残酷一些。按照科胡特的理论,它是形成自我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找一个孪生自体——互为自体。


当小马不敢相信新志能够打败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着墨上也是这样的:开始时经常着墨的是小马,后来就逐渐对新志进行了重点着墨,而这也是新志逐渐成人的过程。



04


青春期的发展是不定型的,其最大的一个发展就是自我认同的形成:我是谁,我要到哪去,我要干什么等。


这种自我认同充满焦灼、不确定以及变数,还受自己的身体、禀赋影响,所以我们会觉得一个人在青春期特别动荡。但是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过得特别安静、平淡,我们反而要问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不吵不闹?如果他在青春期之前已经闹过了,这可能算一个解释。


青春期的躁动是解决早年没有解决的冲突的一个极佳的机会,理由就是青春期的闹,可能是早年冲突没有解决好导致的。如果一个人早年不闹,青春期也不闹,一直都很乖,到中老年时可能会闹,这个时候要把他扳回来就很困难了。所以我们说,青春期不闹,什么时候闹。


在《坏孩子的天空》中,小马和新志的青春期折腾得比较厉害。当然,也有一些青春期的电影是关于爱情的。但实际上,青春期不仅跟充满阳光味道的爱情有关,也跟嫉妒、性欲的发泄、腹黑的打斗有关。由此可见,青春期是多样性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人性的阴暗面,也是一个触底的阶段。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在道德、法制层面触底,这个社会能够给予更多接纳和容忍,也许过去这个坎以后,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沉稳的中年人,否则迟早会爆发。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精分《七宗罪》,告诉你人性为何如此残忍,又该如何救赎?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身为《无名之辈》,是活着重要,还是尊严重要?

跟心理大咖施琪嘉学习电影心理咨询,既可以欣赏100部震撼灵魂的精彩电影,看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处理生命冲突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学到如何与每个生命周期的复杂个案工作,更可以观影疗心,重建真实自我。

曾奇峰说,电影与精神分析是生死之交。李孟潮说,电影是穷人的心理治疗。学习电影心理治疗,已经成为21世纪心理咨询师的必修课,因为它适用人群最广泛、成本最低廉、最容易上手、最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

也许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有机会来咨询室,但都可以通过电影照见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治愈。学习电影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基本功,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天才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还是因为具有躁狂-抑郁气质、分裂型或强迫型人格?只有远离尘嚣耐受孤独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吗?创造是为了防御焦虑、抑郁或者分裂,还是为了满足全能幻想、表达攻击性或升华童年冲突?抑或是为了弥补缺憾、进行内在整合或抵抗无意义?


英国精神病学家斯托尔的开创性著作《创造的动力》将告诉你答案。本书从精分视角探究卡夫卡、梵高、莫扎特、罗素、爱因斯坦等天才的心灵结构、性格特点与精神疾病的内在联系,揭开创造力的真正起源和机制。


《创造的动力》是一部整合精神分析、文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的心理学杰作,不但可以帮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能帮你从心理视角理解社会万象、大众文化、主流观念以及人情人性。懂点文学、艺术和哲学,才能真正连接到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来访,走进来访的心灵深处。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