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逃生指南

情感   2024-10-17 21:30   江苏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在自恋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这个术语。


01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是我们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体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这是健康的自恋。


与此相反,NPD患者长期具有夸大(行为或幻想)渴望得到赞美缺乏共情的模式。


(1)夸大(行为或幻想)


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他们对自我价值感过度夸大,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只有部分相符。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2)渴望得到赞美


NPD患者似乎需要他人不断的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及特殊性,这种态度会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


NPD患者的自尊很脆弱,经常感到无价值感。即使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也会觉得是自己“骗”来的或者不配拥有。


他们一直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过分敏感,而且不得不去追求、索要他人的夸赞。而当他们被批评时,会通过表面上的漠不关心来掩盖自己的痛苦


(3)缺乏共情


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虽然他们对自己的感受很敏感,但是他们很少能理解、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且会假装同理他人,如同他们喜欢通过撒谎来掩盖错误。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情感的剥削者,与他们靠近的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自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血包)。这使NPD患者难于与他人建立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孤独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剥削性的行为。



02

为什么NPD难以诊断?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可能出现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似的行为,例如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以获得他人对其特殊身份的赞同。但总体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常外向、表现得更热情,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更内向、冷漠。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这方面的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伤害、冲动和放纵的特点,使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互区别。


对个人成就的过度自豪、相对少的情绪外露,以及对他人关心的蔑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区别。


尽管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都需要被关注,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那种带有崇拜性的关注。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意志坚强、能说会道、猜疑、剥削他人、缺乏同情心,但是,自恋型患者一般不具有冲动、攻击和欺骗的特点。此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并不缺少崇拜,以及对他人的嫉妒,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常没有儿童期品行障碍史和成人期犯罪史。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都会承认有完美主义倾向,并认为别人做不好事情。但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常伴随相反的自我批判,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猜疑和社会退缩常常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区别出来,即便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许多高成就个体都具有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但只有当这些特质变得固着、适应不良以及持续存在,并导致明显的功能损伤或主观的痛苦时,才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


躁狂与轻躁狂:自大亦可能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出现,但这些症状与情绪改变或功能损伤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区别。



03

与过度自恋者相处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削感,而且无法自拔


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虽然无法让你给他人“确诊”是否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但是可以帮助你识别和确认这个人是否符合过度自恋的相关特征。


只要有符合的迹象,并且在与TA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被剥削感以及无法定义的痛苦,那么你一定要警惕、远离这类过度自恋者!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总是能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在恋爱关系中是付出更多的一方,而且常常并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回应,这种描述我们称之为被剥削感。相信与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障碍)交往过的人都能体验到被剥削感。


从心理学视角看,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或者你和别人的关系时,说明你在心理上给了这个人过多的权重。如果这个人恰好是自恋型人格,那你体验到被剥削感的概率将会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对大多数“被剥削”者来说,剥削他们的对象就是其亲密的朋友、恋人甚至家人,这也是他们很难抽身的原因。


在一段密切的关系里,我们很难及时清醒地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感受和关系的本质,所以等到自己意识到已经“被剥削”的时候,通常已经付出了极大的情感成本,心理界限早已被对方一破再破。


而这种打破界限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非但不算是一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看反而是彼此间亲密程度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过度自恋者表现得都非常正常,展现出稳定的状态。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才会展现性格的黑暗面,利用和操纵另一半。


过度自恋者的内心写照如下:因为我们彼此亲近,所以你就该无条件地向我敞开你全部的心扉,并且开放你严防死守的边界,给予我不断入侵你生活的特权,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的问题,那就是你的错。


这是十分常见的思维模式,界限不清成了这类人对朋友、爱人特别是家人的常见模式,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为我改变你原先的标准”,这样的要求更像是剥削,而不是爱。


相信很多与过度自恋者相处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很痛苦,却又无法离开。为什么你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1)贪恋前期的情感幻象


在遭遇过度自恋者的初期,受害者常沉浸于一场精心策划的“love bombing”之中,这看似是久违真爱的降临,实则不过是过度自恋者根据其“千人千面”的策略所设计展现的假象,缺乏真挚情感的根基。


这种甜蜜的轰炸,如同毒品般令人上瘾,让受害者难以自拔,即便面对过度自恋者标志性的断崖式分手,心中仍残存一丝希望,渴望关系能够复原如初。


(2)陷入自证陷阱,无休止消耗


面对过度自恋者无端的贬低,受害者往往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质疑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进而踏上一条自我证明的不归路。


然而,过度自恋者的贬低是持续且不断寻找新靶点的,导致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在反复反省与自证中逐渐被侵蚀,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3)不甘心的无底洞:赌徒心理的深渊


当关系步入抛弃阶段,受害者内心涌动的“不甘心”如同无底洞,驱使他们采取赌徒般的姿态,誓要扳回一局。


这种强烈的回本心态,不仅阻碍了受害者的理性离开,反而促使他们继续加大对过度自恋者的情感投资,渴望通过正面交锋来扭转局势。尤其在过度自恋者可能展现出的回吸阶段,这种赌徒心理更为显著,但现实却是对方本性难移,变化无望。


(4)情感依赖的疲惫与无奈


长期受过度自恋者情绪操控的受害者,其情感阈值被显著提高,分手后的平静生活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对过去动荡生活的怀念,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上瘾现象。


同时,长期的精神紧张与疲惫,使受害者在缺乏更好选择时不得不依赖TA的存在,哪怕这种依赖伴随着痛苦与不安,也会选择无底线地去挽回。


过度自恋者偶尔“大发慈悲”展现出的“正常”一面,以及受害者心中的侥幸心理,共同编织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网。



04

怎么做才能不被过度自恋者剥削?


(1)长痛不如短痛,痛苦没有尽头


如果不能远离过度自恋者,你就会掉进暗无天日的泥沼里,并且没有尽头。


有人或许出于对人性的信任,坚信人性本善;也有人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试图以自己的温暖与努力,去改变那个看似冷漠无情的过度自恋者。


然而,对于过度自恋者本人而言,他们自我认知中的完美是不容他人置疑的,任何改变都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所以,期待他们自我反省与改变,无异于痴人说梦。


(2)改变不会发生,越靠近只会越受伤


靠近过度自恋者非但不能带来成长和救赎,反而会让你越陷越深。而且,他们十分擅长利用内疚感操控他人,让你在不愿切断的关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果你想通过竭尽全力付出感动他们,也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缺少感动、共情的功能,只会一边享受你的好,一边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随时做好断崖式分手或者劈腿的准备。



(3)认知失调会带来很多问题


你长期形成的稳定认知体系,在过度自恋者的诡辩与操控下逐渐瓦解,如同稳固的数学公式被突然推翻,让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认知混乱中


这种认知失调不仅会让你在爱与不爱之间反复横跳,在对与错中反复怀疑和论证,更会逐渐模糊真实的世界与自我,最终迷失在过度自恋者所构建的虚假世界中难以自拔。


最后,假如你已经被过度自恋者摧残地身心俱焚了,那么我建议你即刻远离。


你不需要为他人的过度自恋负责,你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就如同心理咨询中一直遵循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


假如在脱离后陷入了情绪漩涡,那么我建议你找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一起踏上这段疗愈之路。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你不需要去定义你的痛苦,只需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看见它、接纳它、改善它就可以了。


转载自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lzhengduxinli,作者争渡心理咨询。

------------kaisenxinli------------




李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前世今生(文字稿×音频)

浓缩李仑20多年存在团体和个人探索经验,通过鲜活有张力的案例,讲透20个最常见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帮你深入理解存在心理治疗本质和精髓,熟练地用存在心理视角与个案工作。

欢迎跟随心理大咖李仑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成为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忠诚的人、饱含深情的人、有弹性边界的人、敢于向一切不确定敞开的人。

无论你是心理咨询师,还是热爱生活、有探索精神的爱好者,聆听本课程,都必定是有趣、挑战、深思且伴着收获的旅程。它将通向个人视野的立体化拓展、情感的饱满、思维的延伸、行动的坚定,通向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体验。限时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天才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还是因为具有躁狂-抑郁气质、分裂型或强迫型人格?只有远离尘嚣耐受孤独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吗?创造是为了防御焦虑、抑郁或者分裂,还是为了满足全能幻想、表达攻击性或升华童年冲突?抑或是为了弥补缺憾、进行内在整合或抵抗无意义?


英国精神病学家斯托尔的开创性著作《创造的动力》将告诉你答案。本书从精分视角探究卡夫卡、梵高、莫扎特、罗素、爱因斯坦等天才的心灵结构、性格特点与精神疾病的内在联系,揭开创造力的真正起源和机制。


《创造的动力》是一部整合精神分析、文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的心理学杰作,不但可以帮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能帮你从心理视角理解社会万象、大众文化、主流观念以及人情人性。懂点文学、艺术和哲学,才能真正连接到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来访,走进来访的心灵深处。


【超级福利】41元买李孟潮×张沛超推荐好书《女人如何活出自我》,送199-799元心理好课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