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面对离婚、失联、疾病、变老等模糊丧失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悲伤?
当挚爱仍然活着却离我们而去时
我们应该如何哀悼和安放自己?
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金奖获奖作品
悲伤研究专家斯蒂芬妮·萨拉辛的开创性著作
《与悲伤共舞:穿越模糊悲伤之旅的实用指南》
或许可以在你伤心欲绝时帮到你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预测将来,但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悲伤、创伤以及规划新生活。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萨拉辛(Stephanie Sarazin)是一位作家和模糊悲伤研究者。她与成瘾问题专家索菲亚·考德尔(Sophia Caudle)博士合作,共同构建了“模糊悲伤过程模型”。
她是Rise Up Rooted的创始人,这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网络社区,旨在给生活在模糊悲伤中的人提供资源、支持和肯定。此外,她还是一位悲伤教育者以及所在社区的TEDx策展人。她目前住在北卡罗来纳州,并在这里接受了徒步前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训练。
内容简介
当挚爱死亡时,我们会经历最深刻的悲伤,并且我们好像认为,只有这种不可逆转的结果带来的悲伤才需要花时间悼念。
但还有一种悲伤,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总是让我们感到疏远或者羞愧,因此常常被我们忽视:所爱之人尚在人世,但我们与他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比如与配偶离婚、亲人患有脑部疾病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这种悲伤。
当挚爱仍然活着却离我们而去时,我们该如何哀悼?
在《与悲伤共舞》中,作者斯蒂芬妮·萨拉辛探讨了在哀悼失去而不是死亡时悲伤的复杂性和偏差,提出了“模糊悲伤过程”理论,指引我们识别、理解和治愈自己的悲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分享了自己经历丧失后重获平衡的经验,以及其他人在她引领下走向康复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疗愈方法和练习,鼓励重新设想失去亲人后的生活,做好继续前行的准备。
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科普讲师、心理培训师、心理机构从业者;心理老师、社区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询来访者、有心理困惑的人、心理学爱好者;正遭遇模糊丧失者等。
名人推荐
所爱之人去世时,我们有一些传统的方式表达悲伤,因而会感到被支持。但本书讲述的却是另一种丧失和悲伤,萨拉辛称之为 “模糊悲伤”——我们因背叛、离婚、疾病、痴呆或者其他原因失去挚爱时遭遇的悲伤。本书为模糊悲伤者提供了地图、明灯、支持、确认、希望和治愈。——《破碎重生》作者伊丽莎白·莱瑟
萨拉辛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清晰地描绘了什么是模糊悲伤,并绘制了一张通往希望的路线图。如果你曾与活着的人分开,并为此感到痛苦,本书会让你感到不那么孤独。——《第二选择》作者亚当·格兰特
《与悲伤共舞》揭示了一种深深地刺痛我们但从未被真正理解的悲伤——模糊悲伤。在这部精心创作、文笔优美的著作中,萨拉辛不仅阐明了模糊悲伤的影响,还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实用指南帮助我们理解模糊悲伤,重建有意义的生活。——《丧偶父亲们的重生》作者贾斯汀·约普
全书目录
引 言 忆往昔
第一章 诱发事件、疏离与意图
第二章 悲伤的情绪状态、认知减退与观内心
第三章 希望、个人力量与女性成长小组
第四章 内部希望、监禁与放下
第五章 康复之路、成瘾、和解与仪式
第六章 从康复到重生
第七章 硬币的另一面
后 记 整理你的行囊
附 录 15种自我调整的工具
中国女性创伤的整合疗愈。女性是一种处境,而非性别。女性创伤如何疗愈?女性困境如何突围?女性的出路在哪?四位心理专家从中国文化、家庭和心理层面解读女性创伤,帮你激活女性力量,活出不被定义的人生,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张沛超老师推荐说,我们的临床来访群体中无论各个年龄段,其实都是女性来访居多。极少女性仅仅以“个人”议题来求助,可以说大多数女性来访都有创伤或代际创伤的议题。欣闻几位同行前辈做了这个系统专题,随喜转发!
囊括几乎所有女性创伤议题:重男轻女、羞耻感、愧疚感、女性关系、女性工作、性别认同、性别歧视、生育偏见、母职惩罚、女权主义、性议题、亲密关系、过渡期女性、女性价值、女性力量、自我实现等,可谓进入女性疗愈之门的心理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