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2年,在美国圣地亚哥疾病控制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健康保险的险种,然后他们对参与这个险种的17421个成年人,进行了一个关于童年期创伤与成年后出现各种身心障碍的相关性的研究。
其中三类主要的童年期虐待包括:反复发生的躯体虐待、情绪或情感虐待,以及性虐待。
在这个研究中,他们设定对每一位成年人来说,如果有过一类这样的事情就算一分,如果有两类就是二分,有三类是三分,以此类推……
然后就发现,在研究对象群体中(
这个群体主要来自中产阶级,要预测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对他们50年后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所以这是在他们平均年龄57岁的时候做的再研究
),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过一类或者一类以上的童年期创伤经历。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至少经历过一次上面八类情况中的一种。
统计显示,其中
25%的人有过两种不幸经历,4%的人有过四种不幸经历。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与高血压、心肌梗死有直接关系的一种慢性、致命性疾病
)的发生,也是童年期的创伤越多,成人后出现的比例越高。
而且研究发现,得分在4分或4分以上的人成年后出现慢阻肺的概率,比没有童年期创伤的人高390%;
其他比如患肝炎的比例要比没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人高240%;患性病的比例比没有这样经历的人高250%。
此外研究显示,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成人后吸毒的比例也就越高。而且,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成人后的自杀、自残行为也存在高相关,即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成人后尝试自杀的可能性也越高。02
有些原因很简单。比如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吸烟、酗酒或者吸毒行为?是因为童年期创伤成为了一个痛苦的记忆深埋在我们心中,当这个创伤记忆被唤起的时候,自然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需要用烟草或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吸毒来平复内心的创伤体验……
虽然这些应对创伤的方式因而成为了一个中介变量——因为酗酒,所以我们的肝脏会被酒精损伤;因为吸烟,所以我们的肺会被烟草破坏……
但当时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问题行为来疏解自己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我们内心的很多痛苦源自生命早期的创伤。
所以我们说,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记忆——治疗我们早年的创伤记忆。这些创伤记忆虽然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地引发我们现在的问题,但是它们往往会通过很多间接的方式影响我们。
比如感到内心痛苦,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痛苦,因为创伤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叙事和喻义记忆,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和情绪记忆。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历过什么,但是在遇到类似于那些虽没有记住但确确实实发生过的情况的时候,往往还是会有强烈的情感唤起。
甚至有时候我们连情感唤起都没有那么明显,但身体却有各种不良反应或症状,而这些是我们的“躯体记忆”。大家知道,记忆有不同的类型和层面。
我们可以把所谓的“情感记忆”和“躯体记忆”理解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所以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曾经经历过的事情——通过否认、压抑、隔离、遗忘、理智化等防御方式,我们自己也记不太清楚这些事情。
因此,临床上有这样一句话——创伤经历不可改变,只能被修复或减轻。
03
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我们每个人都会确信这一点——我是安全的,我不会遇到伤害……
但是,天灾、人祸或者某些所谓的“技术性灾难”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猝然降临。这些创伤性事件通常是意外突发并危及生命,
同时最重要的是,对于经历此类创伤事件的那些人来说,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都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且这样的感受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会延续很久。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很多心理反应。
我们把这些心理反应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叫做“阳性反应”,另一个叫做“阴性反应”。“阳性反应”指的是我们会有的一种比较清晰性的反应。
比如,感到非常惊讶、悲痛、恐惧或愤怒,我们可能会变得话多、激越,同时脑海中会不断地重复着一种闪回的画面——就是刚刚经历过的悲痛、可怕、惊恐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像过电影一样……接着,我们逐渐发现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同时可能会伴有过度的紧张和警戒,好像随时都会发生危险一样……
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情绪失控,容易发脾气,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也许,我们还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所以导致了这样糟糕、悲惨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会自我责备……
当然,我们可能也会同时伴有很多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容易疲乏、紧张、不安等。这些表现和体验,都是创伤后的“阳性反应”。
而所谓的“阴性反应”,指的是
一类阴性的症状,包括行为的缺失,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某种心理或精神上的“解离”症状,比如抑郁、健忘、隔离、遗忘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或者简单来说,我们没有了反应,只剩下麻木、否认等。这两类反应可以用一个太极图来表示。
也就是说,这两种反应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
04
(1)侵入性症状和再体验症状
比如说闪回,就像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在闭上眼睛甚至睁着眼睛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经历过的那个创伤事件的画面,而且是最可怕的画面……
(2)回避症状
简而言之,就是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退行到一种麻木或者精神病性的否认状态,好像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显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些回避性的行为,因为这是非常常见的反应。
之所以把它们称为症状,是因为这些回避往往给我们造成社会功能损害的后果。
表现为一个人睡眠减少,出现失眠或者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因为自我始终处于某种高度警觉的状态,随时要准备做出或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所以导致身体肌肉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
同时还会表现为易激惹,以及注意力短期内非常集中,但长期是涣散的,即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的问题。(4)解离症状
即一种所谓的“魂不附体”的症状,比如说去人格化、人格解体;现实化、现实解体;以及遗忘、对时间的缺失感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解离症状。
这些症状都是我们对所经历的(严重)创伤事件的应对。
05
虽然这种人格解体会产生一种很特殊的我们称之为多重人格障碍(
也叫解离认同障碍或解离身份障碍)
的精神疾病,但是,一个人把自己的主人格分成若干子人格,是因为他需要通过分裂人格来应对创伤、降低痛苦,以及
创伤事件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负性影响。
总之,所有这些症状都是我们经历了创伤事件之后的正常反应。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症状
都是我们用来应对创伤、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存的可能性以及规避风险的应对方式。
因此我们经常会说,症状本身是具有功能和意义的。------------kaisenxinli------------
专门针对国内创伤来访设计的创伤实战课,高清视频×永久回放×限时特价6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