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对我们的身心造成的恶劣影响丨创伤修复(2)

情感   2024-10-22 21:31   江苏  


01


心理创伤的定义及常见类型丨创伤修复(1)

谈到创伤对人的影响,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这里我们首先从国外一个著名的研究开始说起。

2002年,在美国圣地亚哥疾病控制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健康保险的险种,然后他们对参与这个险种的17421个成年人,进行了一个关于童年期创伤与成年后出现各种身心障碍的相关性的研究。


做这个研究主要是因为新的健康险种会把各种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甚至自杀风险都纳入保险当中,所以他们需要做出评估:把这样一些疾病和风险纳入进来以后,投保人发生这些情况的风险有多高?

这一切自然与保险公司的利益休戚相关。

在最后的报告中,他们把童年期的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总结成了八个主要的类别,包括三类童年期的虐待和五类童年期家庭功能失调(后面的文章我们会对这些创伤类型进一步阐述)。

其中三类主要的童年期虐待包括:反复发生的躯体虐待、情绪或情感虐待,以及性虐待。


五类家庭功能失调包括:家庭中有人坐牢;母亲被暴力虐待;家庭中有人酗酒、药物滥用或者吸毒;家庭中有人患有慢性抑郁、精神障碍或者出现过自杀行为;童年期失去直系亲人等

在这个研究中,他们设定对每一位成年人来说,如果有过一类这样的事情就算一分,如果有两类就是二分,有三类是三分,以此类推……

然后就发现,在研究对象群体中(

这个群体主要来自中产阶级,要预测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对他们50年后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所以这是在他们平均年龄57岁的时候做的再研究

),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过一类或者一类以上的童年期创伤经历。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至少经历过一次上面八类情况中的一种。

统计显示,其中

25%的人有过两种不幸经历,4%的人有过四种不幸经历。


研究同时发现,这些不幸经历与他们成年后的很多身体问题或不良习惯直接相关。比如,童年期的不幸经历越多,成人后烟草(尼古丁)的消费往往就会变得越多;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与高血压、心肌梗死有直接关系的一种慢性、致命性疾病

)的发生,也是童年期的创伤越多,成人后出现的比例越高。


而且研究发现,得分在4分或4分以上的人成年后出现慢阻肺的概率,比没有童年期创伤的人高390%;

其他比如患肝炎的比例要比没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人高240%;患性病的比例比没有这样经历的人高250%。


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与其成年后罹患慢阻肺、肝炎、性病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的高相关性。


此外研究显示,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成人后吸毒的比例也就越高。而且,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成人后的自杀、自残行为也存在高相关,即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成人后尝试自杀的可能性也越高。


02


我们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呢?

有些原因很简单。比如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吸烟、酗酒或者吸毒行为?是因为童年期创伤成为了一个痛苦的记忆深埋在我们心中,当这个创伤记忆被唤起的时候,自然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需要用烟草或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吸毒来平复内心的创伤体验……


虽然这些应对创伤的方式因而成为了一个中介变量——因为酗酒,所以我们的肝脏会被酒精损伤;因为吸烟,所以我们的肺会被烟草破坏……

但当时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问题行为来疏解自己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

此外,问题行为还包括混乱的性行为——痛苦的时候希望通过性活动来麻痹自己。当然,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过自我伤害、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来消减自己内心的痛苦。

介绍上述研究是想告诉大家,生命早期的创伤会对我们造成深远、重大的影响,会导致成年后的各种身心障碍。

简而言之,我们内心的很多痛苦源自生命早期的创伤。

所以我们说,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记忆——治疗我们早年的创伤记忆。

这些创伤记忆虽然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地引发我们现在的问题,但是它们往往会通过很多间接的方式影响我们。

比如感到内心痛苦,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痛苦,因为创伤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叙事和喻义记忆,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和情绪记忆。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历过什么,但是在遇到类似于那些虽没有记住但确确实实发生过的情况的时候,往往还是会有强烈的情感唤起。

甚至有时候我们连情感唤起都没有那么明显,但身体却有各种不良反应或症状,而这些是我们的“躯体记忆”。

大家知道,记忆有不同的类型和层面。

我们可以把所谓的“情感记忆”和“躯体记忆”理解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所以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曾经经历过的事情——通过否认、压抑、隔离、遗忘、理智化等防御方式,我们自己也记不太清楚这些事情。

或者说,虽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创伤经历)对我们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还是会以情感记忆、躯体记忆、身体不适或者情感崩溃等方式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的。

 

因此,临床上有这样一句话——创伤经历不可改变,只能被修复或减轻。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在《创伤修复》系列文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及很多创伤的知识和案例等内容。大家知道,我们人人都有心理伤痕,因此,谈及的哪怕是别人的创伤,也可能唤起我们自己的创伤记忆,或许没有多么清晰和强烈,但可能还是有些苦楚。

如果这种痛苦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你可以停下来,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加以处理。


03


那除了前面研究中提到的童年期创伤对成年后身心以及行为上的影响以外,它还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影响和反应呢?

我们前面讲过,创伤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个人经历了生死(或重大伤害)。而在没有经历一些生死事件,或者说在我们自己和家人没有经历一些突然性的生死(或重大伤害)事件之前,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平静。

因此,我们通常会有这样一些观念或感觉——我们会觉得一切可控,每天上班、下班,日常生活都进行得很顺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或者身边亲密人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可预期的,好像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且通常我们对自己的将来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和预期;可能我们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公平、公正的;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基本能够一直这样安稳地享受自己的人生等。

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我们每个人都会确信这一点——我是安全的,我不会遇到伤害……

但是,天灾、人祸或者某些所谓的“技术性灾难”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猝然降临。

这些创伤性事件通常是意外突发并危及生命,

同时最重要的是,对于经历此类创伤事件的那些人来说,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都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且这样的感受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会延续很久。

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很多心理反应。

我们把这些心理反应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叫做“阳性反应”,另一个叫做“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指的是我们会有的一种比较清晰性的反应。

比如,感到非常惊讶、悲痛、恐惧或愤怒,我们可能会变得话多、激越,同时脑海中会不断地重复着一种闪回的画面——就是刚刚经历过的悲痛、可怕、惊恐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像过电影一样……

然后,我们可能会做恶梦,或者晚上做梦的时候,像重新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比如经历过地震的人,会不断地梦到楼塌方了……慢慢地,我们会出现睡眠问题,可能会失眠,反复思虑一些事情……

接着,我们逐渐发现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同时可能会伴有过度的紧张和警戒,好像随时都会发生危险一样……

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情绪失控,容易发脾气,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


也许,我们还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所以导致了这样糟糕、悲惨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会自我责备……

当然,我们可能也会同时伴有很多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容易疲乏、紧张、不安等。

这些表现和体验,都是创伤后的“阳性反应”。


而所谓的“阴性反应”,指的是

一类阴性的症状,包括行为的缺失,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某种心理或精神上的“解离”症状,比如抑郁、健忘、隔离、遗忘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或者简单来说,我们没有了反应,只剩下麻木、否认等。

这两类反应可以用一个太极图来表示。

也就是说,这两种反应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



04


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上述一些症状。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具有病态程度的四类创伤后应激症状。

 

(1)侵入性症状和再体验症状

 

比如说闪回,就像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在闭上眼睛甚至睁着眼睛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经历过的那个创伤事件的画面,而且是最可怕的画面……


所以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是痛苦不堪的,可能会梦魇,会有某种侵入性的思维或记忆。而这个侵入性的思维和记忆有一个非常戏剧化的特点,就是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会让我们好像重新回到创伤事件的现场重新经历这个创伤事件一样。

也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好像现在还在发生。


(2)回避症状


简而言之,就是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退行到一种麻木或者精神病性的否认状态,好像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或者形成一种反向的过度警觉的回避,比如有的人经历了车祸以后就不敢再开车了;或者有人经历了某人的意外去世,就不敢再经过他出事的现场……这些典型的回避症状。

显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些回避性的行为,因为这是非常常见的反应。


之所以把它们称为症状,是因为这些回避往往给我们造成社会功能损害的后果。


(3)过度唤醒的症状

表现为一个人睡眠减少,出现失眠或者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因为自我始终处于某种高度警觉的状态,随时要准备做出或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所以导致身体肌肉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

同时还会表现为易激惹,以及注意力短期内非常集中,但长期是涣散的,即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过度唤醒实际上是有保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或者说,具有生存意义。

(4)解离症状

 

即一种所谓的“魂不附体”的症状,比如说去人格化、人格解体;现实化、现实解体;以及遗忘、对时间的缺失感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解离症状。


这些症状都是我们对所经历的(严重)创伤事件的应对。



05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症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比如,前面提到的过度唤醒和高度警觉状态,实际上会增加经历创伤事件后尚处在事件威胁中的人的生存几率。

再比如,解离症状中最“高级”的人格解体,就是因为严重的创伤经历令人如此难以忍受,所以受害者才会把自己的人格分裂,或者说进行了解体。


虽然这种人格解体会产生一种很特殊的我们称之为多重人格障碍(

也叫解离认同障碍或解离身份障碍)

的精神疾病,但是,一个人把自己的主人格分成若干子人格,是因为他需要通过分裂人格来应对创伤、降低痛苦,以及

创伤事件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负性影响。


总之,所有这些症状都是我们经历了创伤事件之后的正常反应。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症状

都是我们用来应对创伤、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存的可能性以及规避风险的应对方式。

因此我们经常会说,症状本身是具有功能和意义的

转载自公众号翊心心理(yixinxinli2015),作者翊心。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庄晓丹:复杂性创伤的疗愈实践地图


专门针对国内创伤来访设计的创伤实战课,高清视频×永久回放×限时特价6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知乎大V清流(庄晓丹)基于国际前沿且循证有效的创伤干预方法,教你系统掌握复杂性创伤治疗的三阶段,从身体、意象、认知、依恋和灵性五个维度剖析和转化创伤,全面厘清与创伤来访工作的思路、节奏和方法,带你学会识别、诊断、评估和干预创伤来访,解决复杂性创伤治疗常见难题。

清流老师有大量与创伤来访者工作的经验,她还拥有跨文化工作背景,可以更好地从东西方两个维度理解创伤,讲透复杂性创伤治疗。她以神经科学和完形疗法为基础,整合目前最新、最实用的流派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复杂性创伤的临床治疗效率和效力。

好书推荐:《与悲伤共舞:穿越模糊悲伤之旅的实用指南》,悲伤研究专家斯蒂芬妮·萨拉辛的开创性著作,荣获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金奖。

一本书让你掌握模糊悲伤过程模型,借助21个实用练习和15种自我调整工具,识别、理解和疗愈自己的模糊悲伤,重获生活平衡。

开森心理更多正版好书请戳:【超级福利】41元买李孟潮×张沛超推荐好书《女人如何活出自我》,送199-799元心理好课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