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缺乏母爱的男孩攻击性更强丨青春期的认同、分裂、嫉妒、愤怒、杀戮与转化

情感   情感   2024-11-12 21:06   江苏  

01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日本影片,《大象》是美国影片。这两部电影有特别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我以前说过,一个年轻人要变得比较稳定,早年必须有“三不原则”。首先是“不稳定”,如果年纪轻轻就特别稳定,那就要打一个问号。然后是“不确定”。其实你在青春期不确定自己今后要干什么,对吧?甚至都不确定自己的性别。如果父母早早就为孩子定下来以后要干什么,把房子给他买好,把婚姻、工作给他安排好,希望孩子能稳定,最终很可能事与愿违,因为他的生活是被别人安排下来的,没有经过自己的选择和整合。最后是“不靠谱”。


不稳定、不确定、不靠谱,恰好说明了青春期的特点:在青春期孩子内心要进行转换,要经历从少年期到青春期的激烈转化,所以过早太确定、太稳定、太靠谱,孩子就像没度过青春期一样。


青春期最大的问题是认同。一个人有三种不同的认同。第一个是生理认同,即生理上我的性征如何——有一个阴茎还是有一对乳房,它决定了我的功能是攻击还是哺乳,这就是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关系。


第二个认同是心理认同,比如说性别的心理认同,你会思考女孩应该怎样表现,男孩应该怎样表现,旁人应该怎样对待你,你应该穿什么衣服等,然后你按照自己的假定行动,这就是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的过程。


第三个是社会认同,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印象——我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的社会认同应该怎么样。


在青春期,一般是心理认同还没有稳定,社会认同却通过阅读书籍、结交朋友逐渐形成。而且人在青春期身体生长快,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所以生理认同、心理认同与社会认同不是特别同步,因此在这三种认同中,最大的问题是社会认同。



02


《大象》和《莉莉周》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象:《大象》里的意象是动物大象,而《莉莉周》里的意象是歌星莉莉周。在青春期,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白日梦和想象,帮他升华或转化一些内在冲突,所以电影中的动物大象和歌星莉莉周代表了主角投射的对象。


《大象》的导演格斯·范·桑特,也是《心灵捕手》的导演。《心灵捕手》也是关于青春期的电影。在《心灵捕手》中,马特·达蒙扮演了一位叛逆的青春期少年。这个少年叛逆的背后有创伤经历,后来通过心理治疗师的安抚,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功能,消除了人际隔阂。


在《大象》中,埃里克和阿里克斯平时备受欺负。《大象》这个电影名其实在向我们传达:大象的体型特别庞大,这么庞大的一个东西,你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在这里,大象其实隐喻青春期被压抑的愤怒和性欲。当被压抑得太久,就像一头我们无法塞进冰箱的大象,即使在精神上我们假装视而不见,但是在内心中它已经变得无比巨大。结果会怎样呢?就是通过机枪扫射爆发出来。



这两部电影的色彩风格差别很大。《大象》展示的校园里面的光线是明亮的,所以它呈现的似乎是意识层面的东西。而《莉莉周》的色调基本上是非常阴暗的,可以把它看作呈现潜意识的电影。因为一般来说,意识在白天、在光线之下,潜意识在黑暗之中。


这一点也体现在这两部电影使用的意象上,比如《莉莉周》用了看不见的宇宙物质作为意象,而大象则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肉眼可见。在《大象》中,我们能看到意识中压抑的怒火已经变得不可收拾、无法压抑了;在《莉莉周》中,可以看到潜意识中的一些活动:有幻想,比如幻想莉莉周做革新的音乐;有性意识,比如电影里有自慰的动作,这些都是在暗处,代表青春期的生理困惑;此外还有友情、家庭变动、隐性的未来竞争等。


这两部电影还反映了青少年常用的一个重要防御——分裂机制。分裂是指青少年看问题容易走极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善即恶。不难发现,很多青少年在辩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面红耳赤,不顾一切地要压倒对方,让对方听自己的。而这个防御机制发酵得再激烈一些,就会促使青少年在受到欺负的时候动手杀人。


在成人看来,导致青少年杀人的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跟青少年内心中存在特别极端的想法有关系:他们会觉得如果你对我不好,你就是仇人,我就要把你干掉,手段甚至非常残忍。在《大象》里,埃里克和阿里克斯一语不发就开始用机枪扫射,面对杀戮异常冷静。



03


这两部电影都有两个主角:《大象》的主角是埃里克和阿里克斯;《莉莉周》的主角是莲见和星野,从他们关系的变化能看到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父母视为理想化客体,其自体是针对理想化客体而存在的;在第二个阶段会把父母看作有好有坏的客体,我们称为镜映客体,藉此产生的是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自体;而第三个阶段的自体特别有意思,叫孪生自体,跟同龄人有关系。


我们在大学里常看到成双成对的恋人,其实同性里面也有玩在一起的同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象》里的埃里克与阿里克斯的画风虽然不太一样——一个弹钢琴、一个打游戏,但他们最后却变成了一体,或者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融合——他们在大开杀戒之前,做了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发生了性关系。


可最后,埃里克一枪打死了阿里克斯,相当于把作为孪生自体的阿里克斯杀死了。孪生自体就是映照对方做的事情,互为镜像。显然,在镜像之中,埃里克是主体。


在青春期,我们必须找到个人认同,而这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埃里克认同古典音乐和纳粹,相对文艺,而阿里克斯只认同纳粹。所以,埃里克将阿里克斯杀死,实际上是在处理认同的课题,这意味着他在内心中已经干掉了孪生自体,即干掉了自己粗暴的那一面。


埃里克无比巨大的愤怒和自卑,通过扫射和认同纳粹得到了发泄,但骨子里他还是比较文艺,因此最后占了上风,在人格层面将文艺和粗暴两种认同进行了整合,虽然因此付出了杀人和杀掉自己好友的代价。


在《莉莉周》中,莲见和星野正好反过来:弱势的莲见杀死了强势的星野。星野是比较有优势的:个子比较高,被学校选为发言代表,还有些运动天赋。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开始好像是以星野为主,在抢钱、偷窃的时候也是星野首当其冲。可是实际上,电影的主线是围绕个子比较矮小、经常待在黑暗之中的莲见展开的。


莲见创办了关于莉莉周的论坛,并以菲利亚的身份活跃着,邀请大家发表对莉莉周的看法,所以在虚拟世界他是一个主人。但在现实中,他却处于背景之中。因此,菲利亚(莲见)最后用刀子捅死了青猫(星野),意味着他在内心完成了人格上的劣势-优势转化。其实,在他整个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被欺负,所以这一刀也是必须捅出去的。



04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男孩,是把父亲作为主要攻击对象。在《大象》里,可以看到主角毫不犹豫地把老师杀掉了。因此,对青春期的杀戮来说,有很多针对权威和成人的愤怒,主要指向父亲。


不过在这两部电影中,指向的对象大部分却是同龄人。这是因为在成人的过程中,镜像自体-客体的发展,垂直方向的竞争是以父母亲作为对象,杀死对方成就自己,而水平方向的竞争就是同胞竞争,将同龄人作为对象。


有道辩题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的好友有不切实际的理想,要拼命去实现,你是劝他还是不劝他?”辩手肖骁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肯定会劝他放弃,因为他要去做的话就有可能会实现,万一他实现了呢?我的好友可以比我好一点,但最好不要比我好太多。”


在他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这证明同胞竞争还是蛮厉害的,甚至有人发现同胞竞争要比垂直方向的俄狄浦斯竞争更残酷,所以在电影中,当出现同胞竞争时常以杀戮作为结局。


以日常生活为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受同胞竞争所苦。如果你的闺蜜找了一个比你的男朋友更优秀的男朋友,或者学习成绩比你好,你是不是也会有些不开心?你要是能够真诚地为她祝福,那你真是个好孩子。很多人在青春期要处理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嫉妒,这个嫉妒会毁掉自己与周围人的信任关系,甚至会毁掉一切。


从象征层面来说,每个人内心都有阴暗的一面。展示阴暗面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表达自己的愤怒。在这两部电影中,当认同出现障碍时,主角的表达就是见诸行动,对同龄人进行杀戮,这其实就是愤怒攻击性的一种表达。


可是杀人犯法,我们当然不会以杀戮的方式发泄愤怒。但仔细想想,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试过这种方式——在内心中行动,在心里杀死别人。这样做是不是犯法?可心里杀了人谁知道呢?


若干年前,在一个大学的BBS上就出现过一个要把老师杀掉的帖子,甚至还详细地描述了具体细节:我用开水泼向老师的脸,用准备好的刀片去划老师的脖子,然后他的主动脉就断了,于是他流血不止,血喷得非常高……因为他描述得特别详细,所以学校非常紧张。可是当学校把他抓来一问,却发现他是个很文静的孩子,平时跟同学的关系还可以。如果他没有在BBS上发帖,谁知道他有这种想法呢?


如前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腹黑的那一面。我们的主流文化、学校、电影都提倡正能量,而对于腹黑阴暗的这一部分,大家一般都视而不见,或者假装不存在,或者不鼓励自己往这方面想。但即使你不去想,它还是存在,甚至可能由于不断压抑而导致在现实中爆发,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05


在电影的分级制度里,有针对色情、暴力的年龄分级,就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才能看什么级别的电影。但现在有了互联网,所以青少年很容易越级观看。不过,了解人性中阴暗的那一面一定是坏事吗?


有时候,一个人是通过受到创伤了解到这种阴暗面,了解到原来人性有这么恶的部分。如果有一种能够让他接触自己阴暗面的机制,那么他在现实中表现出阴暗面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因为他有排解的途径,并且可以得到理解。


比如,我们常说在青春期打架不是好事,可能会把人打伤,但实际上,在青春期打架是不可避免的,动拳头是对冲突的一种激烈表达。一个人会打架或者有某种攻击性,那么他在学校里一般不会受到霸凌。而那些不会反抗也不告诉父母的人,往往会受到霸凌。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的阴暗面不一定都是坏的。如果你不给它表达的机会,甚至假装它不存在、压抑它,一旦爆发将是致命的。《大象》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角内心中的阴暗面没有排解的地方,所以只能在现实中见诸行动。


当青少年本性中恶的、阴暗的那一面外化为现实行动时,可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怎样才能让青少年的阴暗面得到释放和理解呢?一方面,可以帮他们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在心理老师面前讲述自己的嫉妒以及对父母亲、老师和同学的愤怒;另一方面就是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关怀。


这两部电影都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主角跟学校的关系,事实上,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部分时间确实都待在学校里。总的来说,学校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因为学校会指导、训导孩子,批评命令孩子,要求孩子独立,去跟同学交流,去完成作业,这些都是父亲的职责。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已经长大了,体型可能跟成年人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思想力还不够,心理上的鉴别力还不够,甚至有时候还蛮幼稚,所以这个时候,了解、包容、接纳、陪伴他们,给他们母亲般的关爱非常重要。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学生时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不是老师像母亲那样帮助我们的情景?比如,老师摸一下你的头,对你说一句鼓励的话,在你委屈的时候帮你挡一挡你的尴尬……这些母亲般的动作,往往能让你记一辈子。而当初给你上课的那些数理化老师,你可能连数理化知识一起还给他了。



06


当然,从整个社会来看,释放阴暗面也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氛围。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讲,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多强调父亲的作用,即训导和成人权威的角色。到了青春期,如果一个男孩子表现出特别多女性的部分,社会文化是不接受的。


比如,一个男孩子十五六岁还跟妈妈搂搂抱抱,就会被评判没有男子气,而这时如果母亲表现出特别浓的母爱,就会让他感到羞愧,他就会开始逃离母亲,甚至以特别激烈的方式来逃离,虽然实际上他心里还是需要母爱的。


在临床经验中,我们发现缺乏母爱的男孩有更强烈的攻击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在孪生自体里,一方被杀掉,意味着另外一方完成了整合:他成为独立的自己,不再需要另外一个人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时候我们想一想: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在初中或高中背叛过我们?或者和我们吵过架、分开过?双方进行和解可能是在大学,甚至是30岁以后。那个时候,大家可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然后想起对方曾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当两个人分手或不讲话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心里杀死对方的时候,双方都需要以此促进自己成长和激励自己努力。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精分《七宗罪》,告诉你人性为何如此残忍,又该如何救赎?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身为《无名之辈》,是活着重要,还是尊严重要?


施琪嘉带你看电影学心理,在电影的隐喻和投射中触碰情结、释放情绪、寻找认同、升华情感,深度理解多元化的人性,接纳有阴影的自己,获得真实的释怀与疗愈。心理学人观影必备手册。心理学家曾奇峰、李孟潮、刘丹推荐。50讲音频×永久复听×特惠7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李孟潮推荐说,50部影片,50个人性侧面,刚柔悉化接引读者,鸿渐接地气,借影尘空羽,传精神分析妙道。曾奇峰推荐说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确定感。刘丹推荐说上这样的课,读这样的书,让人仿佛徜徉在蒙太奇的世界。跳跃、开阔、深刻、激荡,多种感受混合在一起,看的时候过瘾,之后又可以长久回味。



跟心理大咖施琪嘉学习电影心理咨询,既可以欣赏100部震撼灵魂的精彩电影,看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处理生命冲突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学到如何与每个生命周期的复杂个案工作,更可以观影疗心,重建真实自我。

曾奇峰说,电影与精神分析是生死之交。李孟潮说,电影是穷人的心理治疗。学习电影心理治疗,已经成为21世纪心理咨询师的必修课,因为它适用人群最广泛、成本最低廉、最容易上手、最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

也许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有机会来咨询室,但都可以通过电影照见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治愈。学习电影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基本功,欢迎戳“课程图二维码”报名


好书推荐:天才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还是因为具有躁狂-抑郁气质、分裂型或强迫型人格?只有远离尘嚣耐受孤独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吗?创造是为了防御焦虑、抑郁或者分裂,还是为了满足全能幻想、表达攻击性或升华童年冲突?抑或是为了弥补缺憾、进行内在整合或抵抗无意义?


英国精神病学家斯托尔的开创性著作《创造的动力》将告诉你答案。本书从精分视角探究卡夫卡、梵高、莫扎特、罗素、爱因斯坦等天才的心灵结构、性格特点与精神疾病的内在联系,揭开创造力的真正起源和机制。


《创造的动力》是一部整合精神分析、文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的心理学杰作,不但可以帮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能帮你从心理视角理解社会万象、大众文化、主流观念以及人情人性。懂点文学、艺术和哲学,才能真正连接到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来访,走进来访的心灵深处。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