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及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失去自我

情感   2024-11-22 21:05   江苏  



01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每一天各种感受中的一些感受是因“失去自我”而产生的。


例如,日常紧锣密鼓的生活,每天绷着一根弦,我们每天靠大脑发出指令飞速运转,行程表密密麻麻,我们不去问每天这样转是在围着什么转,因为身边每个人都在这样转,我们也不会关注自身的感受、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只是被一种焦虑感驱使着去生活。


当这样转个不停,你渐渐会感觉不对劲,但你也来不及去想是哪里不对劲,你被启动了像弹簧一样自动反应的装置:一焦虑,你就行动,用滴水不漏的行动来堵住密密麻麻的焦虑,如果还焦虑,你就加快动作。你也曾在夜深人静时质疑自己,但很快就会告诉自己“高效行动”不管怎样都值得赞扬。


过一段日子,你就会无法行动,停下来喘息。但你停下不是为了休息,而是抽出一条皮鞭,鞭打这个耕不动地的牛。它站在烈日下的地里口吐白沫,你骂它骂到满嘴白沫。过一段时间,牛会重新启动,再次进入每一个都这样在过的“日常生活”。


有时你在网上看到与你一样的人,将这样的感觉编成段子博你一乐,你一边笑着释放了紧张的情绪,一边心想:原来大家都这样。你来不及去想,究竟是这个好笑的段子舒缓了你的情绪,还是“原来大家都这样”的感觉让你一边焦虑一边安心;你也没空去想,也许只有这样焦虑,你才能安心。


有时你在网上看到“灵魂”这两个字,仿佛被触动了什么,你将那个东西捧出来短暂地放到月光下,月光下你的灵魂熠熠生辉,你莫名想哭,但白天太阳一照,你埋头继续耕地。白天不懂夜的黑,你也不懂你的悲伤。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觉,下次你可以告诉自己,这种感觉叫“失去自我”。



02


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能感觉到失去的是什么吗?有些人形容这种感觉像“不知道失去了什么”,也有人说是“失去了另外的愿望”。


如果是第一种感觉,可能说明你的自我离你已经太远,你可能已经不知道做什么事能让你感觉快乐和满足,只知道做什么能令你不焦虑。当不用焦虑时,你停下来反而不知自己应该做什么,也没有生活的动力。


而第二种感觉说明你内心有对未来的愿望,例如你想恋爱,想要去旅游,想要开一家蛋糕店而不是当公务员。


你能发现这两种感觉的区别。第一种感觉是麻木,失去生命力。第二种感觉是有生命力和愿望,但它们彼此之间冲突。

所以,第一种感觉我们说,这个人完全与他躯体的感受、内心的愿望和情感脱离了联系,他的自我的面向只剩下一些“功能”:例如,他能够完成工作、养家糊口。这些“自我功能”他都没有失去,他失去的是“自我的感觉”。因为失去感觉,所以他会麻木,甚至无法说出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他已经不再习惯去看向自身。


第二种失去显然健康得多。这个人还没有失去本能,还想着去PC、CG、殴打老板、抛妻弃子。他拥有很多愿望,既想要家庭美满,又想独身自由;既想要温文尔雅,又想要衣冠禽兽;既想要当一个好作家,又想当好爸爸好妈妈;既想要稳定,又想要刺激。他失去的是“自我别的愿望”,而只“满足了某一些愿望”。

所以,我们谈到了“自我的感觉”“自我的功能”“自我的愿望”,你会发现我们日常说的自我,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不论是自我的感觉、自我的功能、自我的愿望,都谈不上真假,我们不可能说一些自我的感觉是真的,另一些自我的感觉是假的,或者一些愿望是真的,一些愿望是假的。



03


但是,心理学说的“假自体”“假自我”又是怎么回事呢?以“我努力想当个好妈妈”为例。如果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一种“我感觉我是个好妈妈”的美好感觉,即一种为自我的身份认同做出的努力——我为了认同我是个妈妈,我为“妈妈”这个人格面具付出很多努力,我很清楚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们说这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心愿”,是在“自我功能”的指导下行动,并且获得了一种美好的“自我感觉”和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可能是虚假的?我们想做一个好妈妈的心愿不是自我的,而是别人的——你以为的自我心愿,其实是别人种植在你内心的。


我们怎么去看这个心愿究竟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大部分情况是彼此混合的)?当一个心愿是你的,你会更加关注“我的感觉”;如果是别人的,你会更加关注“别人的感觉”。


例如,你真心想当一个好妈妈,那么你会更加关注你的感觉:我这样做让我感觉非常疲倦,还是也有愉悦的时候?我是否感觉充实?或者我感觉内在空虚?我需要如何调整?而如果你一直在想:我好像“应该当个好妈妈”,但我不知道“怎样算是个好妈妈”,只有别人、教科书或我的孩子让我感觉我是个好妈妈,我才能感觉良好。这时你恐怕需要警惕——这个自我的愿望是假的。


所谓的假自我,并不仅仅在说你身上的这部分自我是假的,同时也是在说你无法确认这个自我,甚至无法说出这个愿望究竟是真是假,没法坚定自己究竟为何在做这件事——相反,你只能从别人的反应和态度中获得确认。



关于“自我的感觉”,你感觉好?还是坏?你觉得自己如何?有一些人没有办法确认这些感觉,他们既不是麻木,也不是愿望太多,而是“无法分清”。


当别人觉得他好,他才能“感觉自己好”;当别人认为这件事做对了,他才能“确认自己的愿望是对的”;当别人从他做的事中感受到了“有价值”,他才能确认自己做这件事有价值。这种情况,是第三种“失去自我”——只能靠别人定义自我。


同理,只有外界有反馈,我们才能感觉自身“有能力”;外在有人陪,才能感觉“不孤独”;外在有人提要求,才能感觉“有动力”,都属于靠别人来定义自我。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真实的自我”是指,我们的眼睛在我们自身上,我们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去确认价值、感觉、愿望,我们会安心地住在我们的身体中,用这副身体的眼睛去丈量世界。因为我们有内在的价值标准,我们甚至会去评判这个世界:这个老板、这个老婆、这个朋友,不是我想要的。


而所谓“假自我”是,也许我们在做着同样的事,同样是工作、经营家庭、上着兴趣班,但我们自身没有“眼睛”。相反,外界到处都是眼睛,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自我不断成为被丈量的对象。只有当这个尺子告诉你“你合格了”,你才能确认你正在做的事、你正在产生的感觉、你正在做的梦、你的愿望和身份认同。


所以很多人告诉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做的事究竟是对是错,不知道我到底应该去做什么。除了前面说的第一种——失去感觉,或第二种——愿望太多,从第三种来说,我认为他们不是没有感觉,也不是没有愿望,而是不敢回到自身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愿望。


综上所述,失去自我的感觉、失去自我的愿望、失去自我确认的能力,是我认为临床及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失去自我”。


转载自公众号栾晶(luanjing007,作者栾晶。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李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课程浓缩李仑20多年存在团体和个人探索经验,通过鲜活有张力的案例,讲透20个最常见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帮你深入理解存在心理治疗本质和精髓,熟练地用存在心理视角与个案工作。

欢迎跟随心理大咖李仑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成为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忠诚的人、饱含深情的人、有弹性边界的人、敢于向一切不确定敞开的人。

无论你是心理咨询师、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士,或者是热爱生活有探索精神的爱好者,聆听本课程,都必定是有趣、挑战、深思且伴着收获的旅程。它将通向个人视野的立体化拓展、情感的饱满、思维的延伸、行动的坚定,通向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体验。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
“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为什么有些女性重视婚姻和孩子,而另一些女性则把独立和成就放在首位?为什么同一名女性,有时是外向、注重细节且极有逻辑的专业人士,另一些时候则成为内向的宅女?

在《女人如何活出自我:女性生命中的强大原型》中,博伦博士将希腊神话、女性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和女性主义融为一体,用阿尔忒弥斯、雅典娜、赫斯提亚、赫拉、德墨忒尔、珀耳塞福涅、阿佛洛狄忒这七个女神原型描述女性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并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她指出,一个女人越复杂,她内心活跃着的女神可能就越多。当我们学会分辨哪些女神需要培养和改进,哪些女神需要驯化和克服,就可以获得强大的洞察力,利用女神原型的力量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女英雄,在生活、情感及事业等诸多领域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和完整性。

心理学家李孟潮2万字导读×张沛超×曹昱×清流推荐,帮你激活内心的女神原型,认识自己×疗愈创伤×整合内心冲突×实现心理进化,平衡情感、生活和事业,活出生命的创造性和神性。

心累,告别心理出版,正版好书12元起包邮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