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消闲闷
故事从一个叫夏瑞芳的男孩说起。
夏瑞芳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家在江苏青浦县(今属上海)朱家角。家穷,母亲为补贴家用,去上海做保姆。哪个小孩子不想呆在母亲身边?每次母亲回来,夏瑞芳都要缠着母亲要跟着去上海。母亲无奈,每次出发前都要哄他出去玩,待他高高兴兴玩耍回来,母亲早没了踪影。
夏瑞芳为此哭了许多次,在又一次被骗后,这孩子终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追了上去。这追赶是相当盲目的,结果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小男孩前进不得,但决不回头,就望着滔滔河水哭。也不知哭了多久,仿佛感动了上帝,过来一只小船,船老大看这孩子哭得唯实伤心,问了问缘由,就载他过了河。过了河的夏瑞芳继续向前跑,无目标的乱跑,谁知竟让他邂逅了母亲。
母亲无奈之下,只得把孩子带到做保姆的牧师家,向牧师解释,道歉。不料美国牧师很欣赏这个执着的熊孩子,就把他留下来,送他到教会学校读书。就这样,穷人的孩子夏瑞芳受到良好的西式教育,学习成绩优异,尤其精通英文。
夏瑞芳毕业后,做了几年英文排字工,便思谋着要开自己的印刷厂。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约了几个朋友,集资建立了一个小印刷厂,起名叫商务印书馆。这印书馆只是揽点零活,勉强维持,便是夏瑞芳自己也料不到,它会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出版社,一度甚至是亚洲出版界大哥大呢!只是当时还没“出版社”这名称,都叫书局、书店、图书公司等。
当然,这也全亏夏瑞芳目光敏锐,头脑灵光,抓住了机会。时值戊戌变法前夕,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不断高涨,夏瑞芳发现商机,翻印了一套英文课本;不久又请人将这套英文课本译成汉语,对照排版,名为《华英初阶》;此后又编印成《华英进阶》。两本书风行十余年,赢利相当可观。1902年,初具规模的商务印书馆正式建立出版部,开始大量出版新文化类图书,不几年便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出版社了。
商务印书馆的发达引来了不少竞争对手,第一个对手是上海大资本家席子佩创立的中国图书公司,其资金远比商务印书馆雄厚。“中图”成立不久,即印出多种教科书发行,对商务印书馆的核心业务形成冲击。夏瑞芳冷静研究,发现“中图”虽然不差钱,但缺乏有经验的编辑,于是沉着应战。果然,“中图”几年后便显出颓势,“商务”乘机暗中派人购买“中图”股票,然后刊登广告,低价出售;股民们纷纷跟风抛售。“中图”为此与商务对簿公堂,终以证据不足未能胜诉。1914年4月破产的“中图”被“商务”收购——这是后话。
1912年春,商务印书馆又遇到一个强劲对手,处于困境。原来,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原有的教科书一律作废,急需新教材上市。商务印书馆毫无准备,再快也赶不出新书来。恰在此时,上海冒出一个名叫中华书局的出版社,拿出一整套《中华新教科书》上市,迅速发行到全国各地,一举成为出版界大佬,把商务晾在了一边。
中华书局的老板陆费鸿,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长。辛亥革命爆发前,他看出清朝一定垮台,教科书一定更新,便决定赌一把。他人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仁商量决定,筹足资金,聘请专家快马加鞭编出一套新教材。待中华民国建立,陆费鸿就脱离商务,打出了中华书局的旗号,将编好的教科书迅速投入了印刷。
商务印书馆痛失教科书市场,只能火速组织力量,编写自己的教科书,在秋季开学前上市。商务是老字号,有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点,但要夺回被占的市场,仍然困难重重。于是加大回扣,降低定价,还千方百计联络教育界名人,送股票,发薪金,请他们为自已站台。中华书局岂肯束手就擒?也如法炮制。双方正斗得精疲力尽,中华书局因基建投资过大,资金链断裂,万般无奈,只得与商务进行谈判,愿意出盘给“商务”。商务自然乐意收购,只是对陆费鸿的“反叛”耿耿于怀,提出一个苛刻条件,要与陆费鸿订立十年工作合同,期间不许另起炉灶。陆费鸿大为恼火,撕毁了协议。总算天不灭曹,常州大资本家吴镜渊出资支持“中华”,“中华”才算九死一生渡过难关。“商务”看看挤不垮“中华”,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只得与“中华”握手言和,共同占有教科书市场。商务约占三分之二,中华约占三分之一。
1914年夏瑞芳被政敌刺杀,但商务印书馆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驰名世界的出版帝国,对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商务与中华两家出版社迁至北京,至今仍是中国出版界的两个著名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