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仕不如遇合。
语见《史记·佞幸列传》。拼尽力气耕耘,不如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做官的能力再强,不如好的机遇。诚哉斯言!用现代人话说,形势比人强,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朱熹《观书有感.之二》曰: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表达得最是透彻明白。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语见《资治通鉴·汉纪》。陈国童子请求名士郭泰收其为徒,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教知识的老师好找,教做人的老师很难遇到,遇到了人家未必肯教。如此精辟的谚语,现代人为何淡忘了呢?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语见《资治通鉴·梁纪》。梁武帝在一篇诏书中说:”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有过失,不能自觉。”国家的问题,只有老百姓才看得清楚。比喻恰切,深刻而且生动,现代汉语有可以代替的词语吗?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语见《资治通鉴·宋纪》。南朝刘裕欲北伐,武将沈庆之极力谏止,刘裕命两个文臣与之辩论。沈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所谓实践出真知,古今一也,贵贱一也。
作者不居,居者不作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南凉主傉(nu)檀宴群臣于宣德堂,仰视屋宇后叹道:“古人有言: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信矣。”宣德堂由前凉国主张骏建造,工程耗尽了国力,刚完工,前凉就凉了。前凉如此,秦修长城,隋开运河,大抵亦如此。多少人的经验总结,其中道理复杂。
专听生奸,独任生乱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梁武帝反驳贺琛时引用古人的谚语:专听生奸,专任生乱。如果只听一个人的,那必然会奸邪当道;如果一个人独断专行,那一定会出乱子。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权臣王敦写信拉拢大臣刘隗,刘隗回信引用《庄子》的话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吾之志也。”就是说,人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你想篡位自立,而我是忠于朝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只能分道扬镳了。
妍皮不裹痴骨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妍,美好之意。外貌漂亮,人一定聪明。是这么回事吗?很多时候是这样,却也不尽然,不然为何会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类的说法呢?但在特定情境下,这话较之“秀外慧中”之类的词语,是形象生动多了。
骄子不孝
语出《史记·梁孝王世家》。骄者,娇也。娇惯大的孩子都不是孝子。今人俗语:“惯子如杀子”,“惜儿杀儿”,又说: “棍棒之下出孝子。”皆此意。话虽有点绝对,但观察下你周围那些忤逆之子,大多恰恰是父母娇惯大的。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语见《史记·汲郑列传》。翟公为廷尉时,宾客满门;待罢官回家,大门外安静得可支起罗网捕鸟(门可罗雀)。翟公再次为廷尉,宾客们又纷纷来上门,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寥寥数语写尽人情冷暖。
两姑之间难为妇
语见《资治通鉴·陈纪》:北周权臣宇文护欲将杨坚引为腹心,杨坚向谋士杨忠征求意见。杨忠说:“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姑,姑婆;妇,媳妇。如今的形势,一个皇帝,一个权臣,就像一个媳妇两个婆婆,你该听谁的?还是不去为妙!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语见《资治通鉴·陈纪》。某官员年垂八十,仍主政赵州,老迈昏聩,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唱道:“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庄禾成熟了就该及时收割,否则颗粒落地,生成乱苗,反会妨害新苗的成长。新陈代谢,新老交替,乃自然规律,违反不得。
猛兽不如群狐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刘裕私谓田子: “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一个人本事再大,也难敌众人。
疑则无任,任则无疑
语见《资治通鉴·晋纪》,司马光的一段议论。“臣光曰:古人有言:疑则无任,任则无疑。”现代的说法,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语见《资治通鉴·唐纪》,《打金枝》的故事。郭暧打了公主,其父郭子仪向唐代宗请罪。代宗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孩子们的事咱们不用去管,装聋卖傻才对。千百年前的民谚,仍完全适用于现代啊!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
语见《资治通鉴·魏纪》。“鱼豢论曰: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殊也,势使然耳。”穷人自然节俭,贱民自然恭顺。丛林社会,不得已的生存法则,至今仍然。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语出《聊斋志异·阿宝》篇。书痴孙子楚化身鹦鹉,与爱慕的美女阿宝日夜相伴,最终抱得美人归。文末,蒲松龄议论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以此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诚哉斯言!可惜世界上的“慧黠者”总是多之又多,书痴艺痴反而少之又少。社会要有大的进步,这二者的比例须颠倒过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