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一字,救千人
唐末五代,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遗志,消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两年后的公元926年,割据四川的西蜀皇帝王衍看看大势已去,举国投降,归顺中原。李存勖是个昏君,先是命王衍一行赴京城受封,继而又怕王衍中途变卦,颁诏将“王衍一行,并从杀戮。”枢密使张居翰见到诏书,不忍滥杀无辜,急迫之中,将诏书铺在殿柱上,擦去“行”字,改成“家”字,“王衍一行”便成了“王衍一家”。一字之差,西蜀百官及王衍仆役免死者千馀人。张居翰虽是太监,但正直仁厚,是历史上获得好评的几个大太监之一。
套路除奸
北齐王朝由东魏丞相高欢奠基,其子高洋正式篡位,此后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到第五个皇帝高纬,朝政便被大奸臣和士开把持。高纬的同母帝高俨(琅邪王),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深感忧愤,决计要杀和士开。但和士开位高权重,党羽众多,如何下手?这少年有办法!他命亲信的大臣王子宜写了一道奏章,奏章很长,内容老套,去在中间夹带了“应立即将大奸臣和士开斩首,以正国法”字样。皇帝高纬年方十五,人称“无愁天子”,一门心思只是玩乐,哪肯认真审阅奏章?约略瞟了几眼,觉得没啥问题,便提笔画可。高俨拿了圣旨,立命禁军统领执行,杀了和士开。时在公元571年。
改信救父
东晋后期,桓温专权,而且一心代晋自立。一次,桓温写信给徐、兖二州刺史郗愔,商量一同举兵北伐的事。郗愔暗于事机,回信同意率部北上,共奖王室。郗愔儿子时任桓温参军,见到父亲回信,"寸寸毁裂",另作回信一纸替换。信中自陈非将帅之才,又多病,请求将属下的部队交给桓温统领,自己回家养病。桓温本来视郗愔为眼中钉,见信之后一下子放了心,不但未处置郗愔,还给郗愔升官,命为冠军将军。
小失误,误终身
东晋永和年间,殷浩北伐失利被免为庶民,桓温婉惜其才,准备启用,于是写信征求殷浩意见。殷浩又激动又兴奋,写好了回信仍不放心,抽出信纸再看看,又装进去。如此反复十余次,最后竟把一张空白信纸装进了信封。桓温见信大怒,以为是戏弄自己,殷浩由此老死乡间。
以上读《资治通鉴》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