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王象乾功德牌坊,来自网络
《聊斋志异》的故事很多,个个引人入胜,咱只拣几个又传奇又真实的说来。这回就拣一篇《王司马》,说一个王大司马镇边的故事。
王大司马大名王象乾,字霁宇,曾在明万历年间担任过兵部尚书,故有大司马之称。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人。桓台距蒲松龄的淄川县不过百十里地,大司马的故事传颂到蒲松龄的笔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且说王大司马曾先后两次担任蓟辽总督,是拱卫京师的重任。此时的中国北疆,东有强势扩张的满洲,西有部落繁杂的蒙古,都将中原大地视为唐僧肉。明朝屡遭“北兵”入侵,虽有数量庞大的边防军,奈何边疆线太长,怎么着也是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王大司马上任蓟辽总督,看看被动应付不是个事,便把重点放在威慑上,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也。他特命铁匠打制了一把大杆刀,刀的尺寸和重量都大异常规,那刀头竟有一尺多宽,重量更是惊人。到底有多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斤吧。大司马出巡,那柄大杆刀便出现在仪仗队的最前边。一个人扛不动,两个人也不行,四条大汉才勉强抬得动。其时边疆有互市,来贸易的蒙古人和满洲人很多,巡边的队伍便在北人聚集处停下休息,那把大杆刀也就很随意地放在地下。北人不免好奇地围观那刀,大司马便满足大家的好奇,让他们去拿,能提起的有奖。于是北人纷纷捋袖来试,个个用上了吃奶的力气,竟不能挪动分毫。王大司马又照着那把大杆刀样子,用桐木一模一样打制了一把,刀头贴上银箔,就和真刀一样了。再次巡边时,就一边走一边舞动那把桐木大杆刀,轻飘飘全不费力。北人诸部落远远地望见了,不料汉家将军有如此神力,个个都惊呆了!
王大司马又在边界线上插了一道苇箔,逶迤十多里,像是一道篱笆,同时放出话来:“这是我的长城,看谁敢动!”北兵笑了,不大一会功夫就把苇箔拔个干净,一把火烧了。又插又烧,一连三次,第四次再插上,就在苇箔边暗暗埋下了一个个土制地雷。北兵又来烧苇箔,引爆了地雷,被炸死一大片。待大司马再次插上苇箔篱笆,北兵便望而却走,那篱笆便真和长城一样,无人敢逾越了。
到崇祯元年,王大司马已经退休在家,只因北疆多事,镇守乏人,朝臣们纷纷推荐他去做宣(府)大(同)总督。此时大司马已经八十三岁,年迈多病,推辞不去。崇祯帝安慰道:“就烦爱卿卧而治之吧!”大司马无奈,又到边防赴任。北兵听说王大司马又来了,不相信,就假借议和来窥探;掀起大帐帘子,定睛细看,床上坦腹而卧的,果真是王大司马王象乾啊!纷纷望床而拜,伸伸舌头,走了。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数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惊。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烟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日:“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止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