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琦 | 追寻巡检司城——以浙江温州、台州地区为中心的田野考察

文摘   2024-12-25 09:00   陕西  

追寻巡检司城——以浙江温州、台州地区为中心的田野考察

【作者简介】

郑琦,工程硕士,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台州市路桥区飞龙湖生态区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从事古塔、古城、古村落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全文刊载于《中国人文田野》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2022年,第205-217页,注释从略

巡检司是北宋开始设立的县以下基层治安机构,经元朝、明朝,一直延续至清代。特别是有明一代,巡检司的设立最为普遍,“为缘海卫所,戍兵以防倭寇……置巡检司……分隶诸卫,以为防御”,使巡检司成为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巡检司城由于规模较小,名气不大,保存状态相对不佳。几年来,笔者对浙江巡检司城的考察穿插在对东南沿海卫所古城的田野考察过程中。
2015年6月22日:长沙巡检司城
《明史》卷四十四记载:“连盘巡检司,迁治海口长沙。”康熙《临海县志》也记载,洪武二十年,连盘巡检司“徙海口长沙”,与设置海门卫前千户所同时。查旧志《县境十里方图》,该“长沙”大约在今临海市上盘镇城山村。
 长沙巡检司城东门从城内往外看
 抗倭古井
行车至上盘镇西大街,在城山村的路牌边停车,右弯村道往前走,过一个小山包,忽然间一座拱门出现在左首侧,拱门下一条小道延伸前方。从方位判断,这应该就是巡检司的东城门了。城门高度在5米上下,两侧各有10余米的石砌墙体。从砌石分析,两侧的墙体是原有的,早已长满了小树和杂草。进入城门,在拱门内往上看,顶上架着空心板,原来顶部早已坍塌,不得已简单地加盖替代,说明损坏程度相当严重。
沿小道前行四五十米,在路右有一口古井。村民在旁边树了一个石碑,标注“明抗倭古井”,演绎了一段抗倭故事。据村民介绍,古井边上原有房子,是军营所在地。路左是一片山岩,上刻着“巡检司古城”5个字。
再往前百余米,是城山村村民树立的巡检司城纪念坊。坊前有一个五六米宽的照壁,显然都是新建的。照壁两侧竖着8块两米高的清朝旗杆石,上面刻着村里中举者的名字。从名字看,城山村是周氏占主导地位的单姓聚居村。据村民介绍,这些旗杆石在文革时用来当桥梁才得以保存,前些年起出来,放到这里。当然,周氏村落城山村出现在明代以后,是移民定居繁衍形成的村落,与巡检司城并无关系。
清朝旗杆石
从地形看,长沙巡检司城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城。据村民介绍,20世纪60年代,当地人发现巡检司古城下牡蛎壳很多,是用于建筑(锻炼蛎灰)的好材料,于是在古城下大肆挖掘,古城就此慢慢倒坍了。目前仅存东门两侧的一点城墙,虽然有村民为我指点了原先城的大致位置,但因地面毫无遗迹,无法确认。
从山岩的台阶上小山,是一座城隍庙。城山村即以此而得名。庙宇材质较新,估计是在原址上重建之物。山顶有一条水泥浇筑的下山的路,初夏时节,山花烂漫,风景不错,令人心旷神怡。
2016年3月19日:蒲西巡检司城
在三门县健跳镇考察了健跳古城后,沿省道往三门方向走。利用导航,车在六敖镇小莆村附近的边防派出所门口停下,从健跳到蒲西巡检司城大约17公里。
边防派出所边上的小山包就是蒲西巡检司城的所在。沿石级往上,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在花丛掩映中,一座城门慢慢出现,门旁高大的信号发射塔显得非常突兀。城内是油菜花的世界,大片油菜花正盛开,门洞成了非常好的框景。据建材分析,这座南城门上半部分应该是在旧基上部分复建的。

蒲西巡检司城门洞

进入城门,一方面有大片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吸引了我,另一方面则是两座高大的信号发射塔影响了我的视线。南城门附近的是中国移动的发射塔,北城门附近的是中国联通的发射塔,这样一个优美的小环境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城堡,被两个公司占据了制高点,影响了拍摄视线,令人遗憾。南门左侧是新恢复的城隍庙,庙内保留了一些石雕旧物。
城隍庙边上就是西城墙,仅剩下一个缺口。出西城门瞭望,开垦的山坡地上同样种满了油菜花。南城墙、东城墙更象一块台地,高度只有1—1.5米,墙顶种着豌豆、油菜。城内的农作物,是山下的巡检司村村民上来种的,巡检司村原属小莆村,大跃进前后分出。东城墙与北城墙的交接处,有高起的部分,估计是当年的瞭望台。东城墙之外是水域和滩涂,这里显然是当年抗倭前哨绝好的位置。

豌豆的东城墙

北门处新砌的红砖,破坏了古城的原真性

城内只住有管理城隍庙的林师傅,他热情地带我四处走走。在北门处,林师傅指着新砌的红砖说,本来想自己花钱把北门重建起来,不想被文化局责令停工。林师傅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只是不懂文物保护中原真性的要求,好心办坏事。
出了北门,沿石级往下,北城墙朝外的部分保留较好,高度在3米以上。在北城墙的西边部分,发现了一个排水孔,这在城墙建设中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在巡检司城这种小城中出现,更为难得。
林师傅带我到北城墙上被边防挖开的大洞,自豪地告诉我,是他打电话给文化局,制止了这起损坏行为。为此,我感谢了林师傅。

蒲西巡检司北城墙

城墙上的排水孔

2016年4月3日:龟峰巡检司遗址
清明节日,高速免费,从路桥出发,长途奔波200公里,在苍南观美下了高速。过壮士所城而不入,沿渔寮支线往山上走,山道弯弯,没想到有这么多的路。到达三墩洲村,在告之来意后,村民指引我左弯岔道,走上上山的支路。经过一片片的油菜花,来到一个盆地。远远望去,村道通达的岗上,有一棵很大的古树,昭示了这里是有历史的地方。

龟峰巡检司附近的古树

这片盆地小地名叫大姑营,是一个自然村。说是自然村,其实也只有几户人家。盆地的一边围着与山联成一体的土围子,建着六七间房。盆地内种着油菜花,中心位置是一座五显庙。民房中走出一位大叔热心地带我来到五显庙前,一块保护碑显示这里确实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的保护内容之一“巡检司遗址”,另一块碑是清代道光三十年的“得胜嵯”。五显庙是来自安徽的神灵崇拜,是否说明当年这里的戍守丁壮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安徽呢?对此,大叔也无法作出回答。大叔说,这地方很偏僻,除了当时立保护碑来过人外,我是唯一的外人。当我询问有无城门保留时,大叔说,早毁了,他从小就没见过。他指着土围子说这就是城墙,我有些失望,来回奔波近500公里看到的是保存状况如此之差的遗址,与出发前的期望相差太远,失望之情难以言表。

一片油菜花中的五显庙

龟峰巡检司城墙遗迹

2016年4月30日:枫林古镇(党溪巡检司、枫林汛)
枫林地处楠溪江中游东岸,东与乐清市芙蓉镇接壤,西与岩头镇隔江相望,是徐姓聚居地。元代设楠溪巡检司(党溪巡检司),明代置枫林汛,是一座有着抗倭历史的军事古堡。2000年2月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5年过去了,现在怎么样了呢?
在甬台温高速雁荡山互通下高速,走雁楠公路,到达楠溪江左转“珍上线”,在大转盘处左转,就进入了枫林镇。前面部分是现代集镇,驾车沿着进镇的道路一直到底,来到河边,念祖桥和桥边的古树就在眼前,河对岸是大门台村,正对着念祖桥正在新建一座巨大的仿古大门台,给人的感觉非常突兀。
朝左沿河走,可来到圣旨门街,这条曾经的古镇主街想不到是一条断头路,东边并不是连接在通常的交叉口上,而以一座小庙为起点。这条街就是所谓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我看来已经名不符实、名存实亡,不少木结构老房子被火烧毁,脏乱差随处可见。圣旨门街的中心是圣旨门楼及其对面的水池。圣旨门楼内悬挂“旌表徐尹沛尚义之门”牌匾,虽说是明成化二十年明宪宗赐建旌表,从实物看应是后代重新复制。圣旨门楼西边是一片火灾过后的断梁残柱,而保留下来的宅院也是年久失修、人去楼空,一切都在慢慢的消失中。

圣旨门楼内旌表牌匾

圣旨门街的西头蜿蜒来到浦亭街。浦亭街是这座古寨(古堡)的西边界,明代寨墙基本无存,残留的遗迹高度在一米之下,两座寨门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寨墙之外就是“珍上线”公路。
从考察发现,作为一座曾经的抗倭古堡,古堡元素已微乎其微。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处于自然衰败中。我纳闷,有钱新建仿古大门台,为什么没钱保护真文物呢?

枫林古镇曾经的寨门

枫林古镇曾经的寨墙

2015年6月21日、2016年4月30日下午:龙湾区永昌堡(中界山巡检司)
永昌堡本是民堡,“嘉靖三十七年,邑人王叔果、叔杲……奏迁中界巡司于堡内守御”(光绪《永嘉县志》卷三《建置志一》),而同步成为巡检司城,增弓兵100名,按照当下的说法,是军民共建的典范。
永昌堡现在属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在明代属温州府永嘉县,因位于东海之滨,唐宋以来在此设官营盐场,称永嘉场,后来变成了永场、永强。永昌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王氏族人集资建造,王叔果负责其事。根据王叔果《家传》记载,英桥王氏,先世琅琊人,五代时由福建迁至台州宁溪,宋时再迁永嘉英桥。而王叔果是兵部职方司的主事,主管的就是舆图、筑城、镇戍,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所以,作为民堡或者巡检司城来说,其规模相当巨大,几乎与所城相当,且水系发达,保存完整。基于永昌堡防御体系的复杂性、完整性,对其进行了两次考察:一是对城墙的完整性进行考察,二是对水系、街巷以及重要建筑进行考察。
甬台温高速温州东互通下高速,从机场大道转入瓯海大道、永强大道,就到了永昌堡东城门。东城墙平整崭新,插满彩旗,一派景点模样。
古城墙总体完整。除南城墙的东部分(南门以东)、西城墙的城门附近城墙残缺外,其他保存得还是不错。四门中,西门无存,其他三门完好。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城楼经过修补。东城门瓮城保存完整,还留有暗道炮楼,只是瓮城外新包砌的石墙大煞风景。据相关测绘数据,长方形古堡南北长778.3米,东西长445.4米,周长2688米。东、北两边还有护城河环绕,河水经两道水渠引入城内。

永昌堡北城墙

永昌堡西城墙

城墙残缺处

永昌堡北门通市门

永昌堡南门迎川门

永昌堡瓮城内的暗道炮楼

古堡内南北向有两条水系:上河、下河,重要通道和重要公共建筑均沿水系布置,特别是上河东边的新城街,连接南、北城门,是堡内最重要干道。上河两侧有王氏宗祠、王德故居等,下河两侧有大派宗祠、都堂第、楼下派祠等。清顺治十八年,沿海内迁,永昌堡部分拆毁,沦为空城。到康熙八年(1669)重修,称为新城,王氏陆续回居,成为王氏聚族而居的城镇,这也是与金乡卫、蒲门所杂姓居民所不同的地方。王氏聚族而居形成了许多房派,表现在宗祠上,派别较多。对于永嘉来说,清代的迁界是明以来最大的人祸,据光绪《永嘉县志》的记载:“顺治十八年,奉遣悉毁之,今复其地,士民修筑如故”,使得该地区的古建筑遗存不多,明代御史王铮故居“都堂第”是其中的佼佼者,七间三院落,构件、细部也比较精致。

永昌堡上河

永昌堡内王德故居

在下河东侧,古堡的东南角,有良田百余亩,规划者在当时已经作了长期围困时生产自救、持久抵抗的准备,足见其防御思想上的深谋远虑。值得一提的是,王氏耕读传家的传统,读书人特别多,短短的二百年间,这里出现了传胪1名、武状元1名、进士13名、举人30名、副榜4名、生员900名,是明清时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
2015年5月3日:白湾堡
白湾堡是一座民堡,与龟峰巡检司、壮士所城属同一防御体系。2014年在“金乡卫及其所城考察”时,未能寻访到,甚为遗憾。
2015年5月3日,利用五一期间高速免费的便利,再次出行。在地图上估算着白湾堡大致处于金乡卫与雾城(雾城村)的中间位置,车行约一半路程,在一渔村停下打听,不意正是赤溪镇白湾村。一棵硕大的榕树和石头仓库成为白湾堡入口的显著标志。
走过石头仓库,白湾堡的北拱券门就在眼前。堡墙大约高4—5米,从堡门内侧上城,顶部还比较宽,有5—6米。墙内东侧搭满了破烂的棚屋,西侧新建的楼房紧紧贴着堡墙。
从北堡门往南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老路,长130米,宽3米许,这是古堡唯一的主干道,左右两边民房布局自然、散乱,仍然住有居民百户有余。
南墙损坏严重,南门已缺失。

白湾堡北拱券门

白湾堡新建楼房紧贴堡墙

白湾堡南城墙

2017年1月30日:寿宁堡(北监巡检司、瑶岙驿)
寿宁堡位于乐清市瑶岙村,该村分置瑶北村、瑶南村后,则位于瑶北村地界内。古堡周围被现代民房所包围,堡内格局已变,无法窥见当年风貌。唯东门、北门的城门尚存。
东门面朝瑶溪,阔3米,进深5.5米,高 2.8米,门上石额书“寿宁堡”三大字。门中石梁正面镌楷体“温台第一关”五字,下面镌刻“大明嘉靖四十一年春吉日立”。此地扼温、台古驿道要冲,驻有瑶岙驿署,有“温台第一关”之称,在堡内的小广场上立有“瑶岙驿遗址”照壁一座。
北门连着百余米的城墙,残高约2.5—3.5米,从石材看是经过整修的,下部深色石块是原城墙,上部浅色的是后补建。北门石梁镌刻“大明嘉靖四十一年秋吉日立”,门上石额书“龙山毓秀”四字。
 寿宁堡东门

温台第一关

瑶岙驿遗址照壁

寿宁堡北城墙

堡内祠堂“朱氏大宗”仍保留了500年前的风貌,斗拱秀丽。在祠堂内搓麻将的老人自豪地告诉我,周围十里八乡的朱姓都发源于此地,包括我的家乡台州,所以这个祠堂相当于总祠。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朱氏先人、当时的湖广郴州知州朱守宣向朝廷上《建堡议》,认为防倭抗倭“唯立堡一事可行也”,使寿宁堡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得以修成。建堡后,北监巡检司迁此,成为巡检司城。
遗憾的是,当年的迎曦、临清、驻景、来熏、登龙五门仅存迎曦(东)、登龙(北)二门,长约500米的城围留下不到十分之一,只有“温台第一关”的刻石让人怀念当年的盛况。

朱氏大宗

朱氏大宗斗拱

小结
对巡检司城的寻访、考察持续时间较长,也只是对了解到的、地面上还有遗存的温台巡检司城进行调查、记录,除了温州市龙湾区永昌堡(中界山巡检司)外,其他巡检司城的保存状态并不令人满意。一是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二是记载少、寻访不易。对巡检司城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资料的积累,希望这几年的考察记录为研究提供一点基础资料。
《中国人文田野》征稿启事

END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人文田野》编辑部

编辑 | 马瑞璇

编审 | 宋亮

审核 | 马剑

西南史地研究
本号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暨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