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萍,女,1965年11月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丝绸之路GIS建设。
韩香,女,1969年10月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及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
苏惠敏,女、1972年4月生,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GIS应用及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崔建新,女,1976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
【全文刊载于《中国人文田野》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2020年,第2-28页,注释从略。】
丝绸之路贯穿东西,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影响至为深远。揭开她的神秘面纱,领略纷繁复杂的古代族群穿梭往来于这片土地,体会不同部族叱咤风云的古代战神东征西讨的历史瞬间,今天,我们有幸站在这片土地之上,访古问今,竟有世界如此之小的感觉。
布拉纳遗址大门
布拉纳遗址复原模型
突厥石人像
布拉纳博物馆收藏双狼浮雕碑额
布拉纳博物馆收藏莲花柱础
11:00左右,我们离开布拉纳遗址,前往向往已久的碎叶遗址。两地相距约15千米,很快就到达了。尽管之前对碎叶城做了不少功课,但真正看到碎叶,还是有些失落:整个城址除了残垣壁垒,空无一人,连标识都看不到。空旷、寂寥,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安西四镇之一、商人聚集之地、传说中李白的故乡。和布拉纳塔相比,这里实在过于荒凉。郑欣告诉我们,这里一般只有中国游客来参观,其他国家的游客一般就是从布拉纳直接前往伊塞克湖。虽然如此,我们一行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围绕遗址进行考察测量。由于之前有过了解,多少还是可以看出碎叶城的大致规模。东西区界址还是能分辨出来,东城的西南角有不少建筑遗迹,较为密集,应该为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佛寺,整体建筑呈长方形。目前除基址外,仅发现一些陶片及动物骨骼。东区北边有一些高台建筑,应该是衙署或戍堡。西区除了城墙遗址外,看不出什么。碎叶城曾出土过开元通宝、大历通宝及突骑施、喀喇汗朝钱币等,还出土有曾担任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杜怀宝造像碑及一块唐代残碑。我们昨天在斯拉夫大学博物馆曾看见过杜怀宝造像碑基座。
碎叶城遗址之一
碎叶城遗址之二
东干村kelem家午餐
东干村Kelem家小院
美丽的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湖岸风光
三、吉尔吉斯斯坦之伊塞克湖及周边
吉尔吉斯斯坦的行政区划由7州2市构成:塔拉斯州、楚河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奥什州、巴特肯州,及比什凯克市和奥什市。吉国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大多数(65%),其次为俄罗斯族(12.5%)和乌兹别克族(14%),此外还有东干族(1.1%)、乌克兰族(1%)、朝鲜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东干族是19世纪中叶由中国陕西、甘肃一带迁徙来的3000回民发展起来的民族,苏联时期已壮大到10万余人,分布在中亚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和乌兹别克的几个主要聚居点,其中吉境内生活有5万多人。吉尔吉斯斯坦是典型的山地国家,80%的领土位于海拔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超过3000米的占40%;低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北部塔拉斯河谷一带。2017年8月19一20日,考察团主要考察位于伊塞克湖州的伊塞克湖及周边三处博物馆,其中岩画博物馆完全是露天博物馆。
8月19日我们从比什凯克经托克马克前往伊塞克湖,太阳快落山才到达湖边。老远就能看到伊塞克湖宽广的湖面和远处仍有积雪覆盖的雪山。八月份能看到雪山,至少让我们感觉到这里的海拔一定不低。我们住的酒店位于一处度假区内,环境非常优美,游客不多,非常安静。这里水面平静,湖水湛蓝,东西两侧一眼望不到边,南北两侧是高耸的雪山。湖边因为人少,也没有工作人员或做生意的摊贩,环境干净整洁。环顾湖的周边,确实感觉如在盆中,周围地势越来越高,唯有湖区位于群山环绕之中。作为中亚重要的大湖,伊塞克湖受到了地理与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地理学者关注它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历史学者关注它在古丝绸之路文献中承载了哪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太阳余晖映照下的整个湖区显得安静,既让人欣喜,又让人有种离群的孤独。我们无比感叹在中亚这个气候干旱的区域,居然有这样的大湖滋养着这里的一切生命,让曾经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可以补给休息。从比什凯克到托克马克再到伊塞克湖,一片片的绿色和蓝色撑起了一路向东的丝绸之路。
晚上,考察团明确了第二天考察路线:伊塞克湖——乔尔蓬阿塔Rukh-Ordo博物馆——乔尔蓬阿塔地区博物馆(Regional Museum)——乔尔蓬阿塔岩画Petroglyphs。后三处都在伊塞克湖北岸,交通便捷。
8月20日一大早,我们就去看早晨的伊塞克湖。清晨的湖边比较凉,风也比昨晚大。气温着实有些低,不太适合游泳和度假了。从我们的住处一路向西,就可以依次到达三处考察点。如果想仔细看清楚考察点的位置及周边地理环境,可以利用表1提供的地理坐标在在线地图工具(如天地图或者谷歌地球)上放大观察,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处考察点相对位置图
、
从构造地质学角度讲,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脉西段北坡挤压环境下形成的一个构造断陷湖泊,其北部和南部是同属于天山山脉的孔格伊山(Kungey Alatoo)和帖尔斯克伊山(Tersky Alatoo),基底为太古代至中古生代变质结晶岩系,上覆泥盆-石炭纪火成岩-沉积岩。盆地周边被现代依然活跃的逆冲断层围限,根据湖泊沉积物推断伊塞克湖形成于中新世,主要受冰雪融水补给(Batist et al.,2002)。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湖泊水位自1927至1999年间下降2.75m,但近十几年来湖泊水位持续上升(见下图,Salamat et al.,2014),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伊塞克湖水位年变化(1930-2010)(Salamat et al.,2014)
伊塞克湖周边地形立体效果对比影像(上图北在上,下图南在上)
伊塞克湖周边DEM影像
空中俯瞰乔尔蓬阿塔Rukh-Ordo博物馆
乔尔蓬阿塔Rukh-Ordo博物馆
乔尔蓬阿塔Rukh-Ordo博物馆展示内容
伊塞克湖三维模型及附近遗址点
乔尔蓬阿塔地区博物馆(Regional Museum)历史文化展之一
乔尔蓬阿塔地区博物馆(Regional Museum)历史文化展之一
乔尔蓬阿塔地区博物馆(Regional Museum)展示的内容相当丰富,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参观记录并拍照。遗憾的是很多地区性的博物馆缺少英文介绍,因此很多资料需要后期消化吸收并深入考证资料的可靠性。
今天最后的一处考察点是乔尔蓬阿塔岩画(Petroglyphs),也位于伊塞克湖北岸靠近山体的一处斜坡之上。从远处看,有大块的石头从山上凌乱地堆到山下,延伸出很大一片区域。有些岩画是本地的,有些是从别处搬运而来,真正的岩画有蓝色旗子标识,表明是原始的,黄色旗子是后来画上去的,为了展示岩画表达的内容。
此地一些岩石壁画,早期可追溯到青铜时代,大多数成型于萨迦-乌孙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1世纪)。萨迦祭司将此地当做贡品,并通过仪式来祭拜太阳神,他们所居住的位置位于今水下的乔尔蓬阿塔湾定居点。后期岩画可追溯到突厥时代(5-10世纪),多以长脚野生山羊为主要题材,体现了早期居民狩猎生活场景。
乔尔蓬阿塔Petroglyphs周边环境
山羊图案的岩画
多处岩画刻有山羊图案
四、穿越费尔干纳谷地
奥什市鸟瞰
苏莱曼山的岩石
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又称费尔干纳谷地,位于中亚的东南角,号称中亚的心脏,是天山和吉萨尔一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盆地呈三角形,西北以恰特卡尔(Chatkal)、库拉马(Kurama)两山脉为界,东北以费尔干纳山脉为界,南临阿莱、土耳其斯坦两山脉。西面由狭长的库贾恩(Khujand)峡谷与饥饿(Golodnaya)草原相接。
盆地面积约为22000平方千米,大片平坦土地与周围的山地、沙漠和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盆地东西长300千米,南北宽170千米,海拔高330至1000米,边缘是光秃秃的低山丘陵地带。从山上流下的许多溪流穿行于丘陵之间,灌溉着连绵不断的肥沃绿洲,盆地中央是布满盐碱滩和沙丘的亚贾万(Yazyavan)草原。这里也以农业而著称,锡尔河及其诸多支流成为这里的重要水源。拥有大费尔干纳、南费尔干纳和北费尔干纳等几条大灌渠。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水稻、蔬菜和水果。
费尔干纳盆地1月份平均气温为2-3°C,7月份为24-27°C。年平均降水量为100-500毫米。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不太冷,夏季炎热,降水量很少,尤以盆地西部最干燥。由表2可发现:东部河谷地带属于半干旱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并且冷期极端气温可达到-25°C。中西部为沙漠地带,降水量极低;在东部、北部和西南山麓地带降水增加,从半沙漠到草原过渡。从下图可知:包括浩罕在内的费尔干纳地区雨季集中在春季,属于西风气候控制区域。
浩罕各月降水分布(基于1926-1999各月降水数据平均获取)
表2 费尔干纳河谷气象数据
数据来源:iwrm.icwc-aral.uz/natural_conditions_en.htm
费尔干纳盆地从古代起就是中亚细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灌溉农业最早出现在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6一前15世纪),在当时这里有两种文化并存。一种是定居绿洲以农耕为主的楚斯特(Chust)文化,另外一种是以草原游牧牧牛为主的凯拉库姆(Kairakkum)文化。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期,一种新的游牧文化出现在费尔干纳的南部山麓地带以及阿莱山脉的北部。该种文化属于欧亚草原上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发现了80多个属于Chust文化的聚落,这些聚落之间大约有20一30千米的距离。该地区最大的青铜时代晚期遗址是达维尔津(Dalverzin),该遗址由城墙分成了独立的三个部分,代表着人们曾经先后三次居住在这里。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发现了铸造作坊存在,代表着较为发达的冶金技术。研究者将青铜技术的大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费尔干纳盆地有铜矿存在;二是这里深受来自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治金技术传播到了这里。考古学家推测在公元前8一前7世纪这里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人们从事着农业生产,社会开始了更大的分化,并且开始了都城化的进程。在公元前8一前3世纪属于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埃拉坦·阿克塔姆(Eilatan-Aktam)时期。古代遗址埃拉坦(Eilatan)是都城形成的一个例子。该遗址有着发达的多层防御系统。在费尔干纳南部还发现了祭祀性的建筑物,并且当时的文化为农业和畜牧业共存的经济形态。在此时,费尔干纳不仅跟周围养牛的人,而且也跟近东以及塞人(Saka)部落(建立大宛)有着紧密的贸易和联系。有关费尔干纳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来自于中国的《史记》和《汉书》等著作。《史记》中记载大宛人过着定居的生活,种植水稻和小麦。而汗血宝马则是大宛国独特的物种被汉武帝所向往。迄今为止,在费尔干纳盆地公元1世纪以前的80处墓群中,已发掘的墓葬达500座以上,而这些墓葬中大都发现有汉式铜镜。发现铜镜的墓葬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群组。第一组群是位于费尔干纳南部索夫河和利伊利亚克河之间的卡拉布拉克组群。第二组群分布在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西南部的霍佳河沿岸低地的巴奎尔干,分布墓葬约200座。第三组群为游牧民地区组群,在阿赖山脉的北坡山谷中遗留下了洞室墓墓群。这些铜镜的发现也可以说明汉代丝绸之路的繁盛程度。此后,中国史书关于费尔干纳的记载不断。如《北史》中也提到了费尔干纳地区的三个大城市:贰师、郁成城、贵山城。南北朝以降,大宛为昭武九姓统治,史称破洛那、钹汗、钹汗那等。唐代称其为宁远国,或拔汗那。明清时为浩罕汗国。到了现代,首先为苏联统治,在其解体后分属三个国家。已开采的矿产有煤、石油、汞、锑和地蜡。主要城市有库贾恩、浩罕、费尔干纳、马尔吉兰、安集延和纳曼干(Namangan)。
费尔干纳与丝绸之路
费尔干纳盆地遥感影像图
费尔干纳盆地的农作物
费尔干纳盆地的农业景观
5.费尔干纳的民族
这里拥有肥沃的土壤,并且水资源由锡尔河和阿姆河共同补给。优越的农业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中亚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现代人口为1200万,大概占了苏联统治的中亚地区的五分之一的人口。中亚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8人,但是在费尔干纳地区为360人。这里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十年中人口增加了32%。人口主要由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和塔吉克族组成。
费尔干纳河谷的民族构成
费尔干纳及周边土地利用图
7.浩罕宫殿
中午1点左右,赶到浩罕市吃午餐,随后参观浩罕宫殿。布哈拉、锡瓦和浩罕汗国是当时并列的三个大汗国。然而,立国不到两百年的浩罕汗国在1876年被俄国吞并了,从此,其领土成为俄国的费尔干纳州。浩罕王国地处伊斯兰教、东正教以及佛教势力并存的交汇之处。早期的浩罕政权仅仅是费尔干纳盆地中的一个小小伯克领地,名义上是布哈拉汗国的附属国,并且经常处于准噶尔势力的威胁之下。18世纪中叶,中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布哈拉汗国阿施塔尔哈尼王朝在波斯国王纳迪尔·沙赫大兵侵袭下覆灭了,直到纳迪尔·沙赫死后(1747年),新的芒吉特王朝才在布哈拉建立起来。就在这种情况下额尔德尼才能完全摆脱布哈拉而把安集延、纳木干、玛尔噶朗联系在浩罕政权之下,然而这种联系还是相当松散的。二是乾隆统治下的清王朝平定准噶尔(1755一1758年)和大小和卓叛乱(1757一1759年)后统一了新疆,浩罕这个小小的中亚封建领地很快地成了清王朝的附属国。此后,浩罕(清代文献又写作“霍罕”或“敖罕”)在1759至1820年的六十多年中,成为清西北边外一个附属国。总的来看,这期间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浩罕之归附清王朝(1759一1810年);浩罕之逐渐离异而去(1810一1820年)。在奥马尔汗和马达里汗的统治下,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它的疆域西北临咸海,包括锡尔河下游附近的哈萨克草原,东北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地区,南达喀拉提锦等山区领地。此后,由于国内各游牧部落叛乱时有发生,政权不稳定。后来,又加上布哈拉的反攻,以及汗位继承斗争,使得政局陷入混乱。最终,在俄罗斯的入侵下灭亡。
我们参观的浩罕宫殿属于最后一个国王的宫殿。建筑时间为1863一1870年,现存范围为当时的三分之一。正门的高大建筑采用了马赛克技术。因为该地区夏季气温较高,干燥少雨,该技术的最大作用是反光,防止日光进入,从而可以使得室内温度不至于太高。同时,该宫殿在建筑上采用了一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又分为三十二的技术,使得宫殿内保持了良好的通风系统和声音传递系统。同时,宫殿内也有精致的排水系统。
浩罕宫殿的建筑样式
宫殿内的排水系统
来自中国十八世纪的瓷器
8.从浩罕到塔什干
下午3点左右,从浩罕驱车赶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浩罕不久,发现进入沙漠地区。这里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几乎不长任何庄稼。由于这里全年降水量较低,而夏季降水量更少,因此,跟中国北方草原在七八月份的繁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给我们视觉冲击最大的地方,从中也可感知气候对于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维持以及人类生存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车辆穿过沙漠区后,进入山区。还是由于降水量少,两岸山上草色泛黄,个别地方偶然见到稀疏的树林。整个旅途中,骄阳似火。司机师傅把窗户大开,滚滚热浪冲入车内,加上迎面而来的尘土和颠簸的路况,大家都昏昏欲睡。一直到7点多,车子才驶入塔什干市,气温也降了下来。夜幕下的塔什干高楼林立,交通拥挤,俨然一个现代大都市矗立在沙漠绿洲中。
浩罕到塔什干沿途景观
浩罕到塔什干沿途沙漠
浩罕至塔什干途中不多见的树林
浩罕至塔什干公路旁的低山丘陵
浩罕至塔什干的盘山公路
五、乌兹别克斯坦之铁尔梅兹
塔什干机场宣传海报
法雅孜·特佩佛教遗址
遗址区没有围墙,但是有一条主路,在这里修建有小门,大概能容五人并排通过。门上挂着一块“日本国文化财”的标牌,令我非常诧异,便询问Rayhoni这块牌子的来历。原来日本奈良大学和立正大学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十多年的文物发掘。奈良是日本的古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基础。而立正大学更是日本佛教协会资助的大学,对世界佛教文化和遗产进行研究是其重要的任务。这使我比较惊讶,我在2015一2016年游学东瀛一年,日本国内因为经济持续衰退,许多文科研究受到很大冲击,日本以外的研究菱缩严重,却不想在亚洲腹地还能看到日本的学术影响依旧巨大。
法雅孜·特佩佛教遗址入口处标牌
法雅孜·特佩佛教遗址
考察组一行在法雅孜·特佩遗址合影留念
铁尔梅兹佛塔遗址
铁尔梅兹博物馆
铁尔梅兹博物馆展品
离开铁尔梅兹博物馆,队员们前往当地银行换了些苏姆,苏姆与人民币的比率竞然是1:1400元左右,大家开玩笑,我们都成富豪了。
苏老师正在炫富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人文田野》编辑部
编辑 | 刘科佑
编审 | 宋亮
审核 | 马剑